摘 要: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美術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藝術成就。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古代的美術大師為我們創(chuàng)作了難以計數(shù)的美術作品及理論著述,為我們學習、欣賞、研究中國美術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而產生了許多的美術人才,來探討、欣賞、學習中國美術的精髓文化。這對社會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以及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文化的多元化不可避免。
關鍵詞:美術人才;產生;社會作用
學習畫畫,不光只是培養(yǎng)興趣愛好,美術人才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術人才對當代的影響是很大的,你的日常生活是離不開它的。像你的住所的裝飾,你穿的衣服;你的生活用品等等……都包含了美術,運用了美術;乃至整個世界都是用美術來裝扮的。
一、 美術人才的產生
我國宋代畫院與意大利迪塞諾繪畫學院都是最早出現(xiàn)的專門對美術教育機構。通過二者在招考制度和課程設置上等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比較,并結合當下我國美術院校培養(yǎng)現(xiàn)狀,反思經驗和教訓。從人文精神的內涵角度總結出美術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指導思想:強調以人為本,以真善美的追求和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必須人文知識和專業(yè)知識雙管齊下,凸出展現(xiàn)了美術教育過程中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目前為止,重視美術方面的課程學習可以拓寬就業(yè)渠道。美術人才具有更廣闊的就業(yè)機會,因此許多的美術人才大量產生。美術是實踐性學科,避免了許多科目“學好用不好”的狀態(tài),在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的青睞與信任。因此,重視美術學習和美術人才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能夠使每個學生較早地掌握一項技能和本領,及早發(fā)現(xiàn)自己的美術天賦;及早挖掘自己各方面的潛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二、 目前美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趨勢及方向
中國藝術培訓機構市場仍處于發(fā)展階段進程,培訓需求量大,商機無處不在,利潤十分可觀,所以吸引了許多的機構單位投身于市場領域中,也促進了培訓機構的產生與發(fā)展。所以21世紀美術教育將成為最具有發(fā)展?jié)摿Φ男袠I(yè)之一,而將來的20年會是美術教育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人去學習美術,對美術產生不同的認知。從認識藝術到運用點、線、面進行圖形的繪畫,自己親身感受線條能夠帶來的美感與活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于藝術素質教育的意識也逐漸提高了,需求結構也隨之不斷擴大。隨著中國素質教育的提出,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藝術人才已被社會普遍認知和接受。教育部2017年4月1日頒布書法列入中高考評定項,意味著國家對美育教育的高度重視。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未來5~10年,只有社會教育培訓市場總額將突破萬億大關,成為21世紀中國最具發(fā)展?jié)摿Φ男袠I(yè)之一。
三、 美術人才對社會的作用
隨著美術行業(yè)的興起,更多的人在相關領域與美術接軌。例如:設計方面(環(huán)境設計,視覺傳達,動畫設計,服裝設計)等。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美術人才的著重培養(yǎng),使美術人才從全方面教育提高素質教育文化,從而影響受眾和對社會的認知。美術人才目前來看遍布社會行業(yè)的各個領域,具有獨特的文化技術與素質要求。美術人才也在新媒體領域,引領各行各業(yè)的人們走在時代潮流的前沿。與先進的技術和文化進行接軌,探討更深度層次的進步與發(fā)展。美術人才利用媒體讓更多人知道了解傳播者分享的意圖和含義,從而宣傳引導大眾的思想極其文化內涵,美術人才的產生對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 總結
我們需要在當今發(fā)展迅速的時代讓教育更豐富,深入各種文化極其古老的內涵。讓學生在了解本國的本土文化的同時,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及藝術修養(yǎng)。多培養(yǎng)全方位的藝術類人才,及相關專業(yè)上的技術要求,在我國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中成為堅定立場的建設者。人的一輩子之所以不知道以后會是怎么樣,所以精彩,前途不前途還是怎么樣看自己欲望了。美術人才的產生尤為重要,對當今社會各個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豐富了人們對美和時尚的追求及對藝術領域的認知與了解,從而使人們追求更高尚的精神世界,了解古往今來的藝術習俗。因而我覺得美術人才的產生使社會文化及精神習俗增加了許多人文色彩,也使社會在各種藝術設計造型方面進步了許多。藝術教育也隨之發(fā)展得越來越快,各種培訓機構培訓出大量的美術人才,美術人才對社會的進步將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蔣躍,丁元.人文精神下美術人才培養(yǎng)的反思[J].中國美術,2015(4).
[2]趙付科,孫道壯.習近平文化自信觀論析.
[3]任可心.芻議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與整合[J].文學教育,2017.
[4]解雯.研究生教學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浙江大學文科類研究生示范性課程建設為例[J].高教論壇,2014(2):101.
作者簡介:
富榮會,吉林省吉林市,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