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平
摘 要:品德與社會的開放性和綜合性決定了這門課的授課方法,品德與社會課教師不能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是要能有效地開發(fā)和整合生活資源、時事資源和課外史料,使課堂更加有活力,幫助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社會化教學;教學策略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所教授的內容是多元的、開放的,涉及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法律意識、公民意識和心理健康意識。而這些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學生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轉變,而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就像俗話說的“知行不合一,就是學與做兩張皮”,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真正地從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有所收獲,就要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綻放活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一、 捕捉生活資源,強調知行合一
陶行知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學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最新版的品德與社會教材,非常注重與生活的結合,回歸生活已經成為這門課的核心教學理念。教材當中的每句話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對生活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和引導,教學當中的每個例子都是學生身邊的故事,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會生活,在體驗、教學活動中喚起學生的共鳴,實現知行合一,達到品德的內化。
例如,在教授“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這一課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自己列出一系列自己認為應該有的文明形象列出來。首先,教師要先給學生明確一下什么是文明,美國法學家英格索爾說“真正的文明在于每個人把自己應得的權利留給他人”。文明和道德是一種社會軟規(guī)則,并不像法律一樣有強制性,比如法律規(guī)定不能偷竊,違反了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而文明則是一種自我約束,比如在每個人都喜歡穿著隨意,穿著拖鞋、睡衣在家里隨意走動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公共場所,如果你還是以穿著隨意、舒適為目標,就會給他人在公共場所的體驗帶來不舒適,所以把自己在私人空間領域的權利約束一下,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舒適的公共空間就是文明形象。其次,教師讓學生列出塑造個人文明形象的結果。文明形象并不只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自己的個人形象文明程度越高,越能吸引高素質的人,這樣會產生近朱者赤的效應,自己的人際關系及社會品位也會水漲船高,從而使自己可以有效利用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多;而如果每個人都不顧個人形象,那么社會會變得越來越糟糕,造成環(huán)境污染,每個人都不能很好地享受自然和社會公共資源。
二、 關注時事資源,促進終身發(fā)展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認知生活的基礎上,參與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思想品德和文明規(guī)則都在時刻變化,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材內容的呈現往往會存在跟不上社會的發(fā)展,而時事資源則更能快速而廣泛地反映生活,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選擇時事資源整合到教學中,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學會拒絕”這一課時,教材當中列舉了生活中的陷阱,如一些黃色和暴力游戲、傷害身體的碳酸飲料、毒品、煙酒等,生活并不總是陽光普照,學生所遇到的人和事也并不總是為他們的成長著想,在新聞報道中更多會傷害到孩子身心的人和事,教師要結合這些時事報道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而有原則地看待社會,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比如,最近有很多的“虐童事件”,監(jiān)護人對兒童隨意打罵并傷害孩子的身心,教師要將這樣事件放在課堂當中進行分析和討論,讓學生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 引入課外史料,喚起情感共鳴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國民意識和愛國情懷,熱愛的基礎是多多的接觸和了解,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針對相關章節(jié)安排一些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真實和生動。教師可以收集與教學相關的視頻、圖片和數據等課外史料,拉近學生與祖國和歷史的距離,從而喚起學生對祖國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學習“被掠走的中國國寶”這一節(jié)課時,很多學生對祖國的燦爛文明和國寶沒有太大的感觸,國寶對于現代這樣一群生活在電子產品中的小學生而言,相當陌生,他們對祖國的手工藝和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太多的感情,為了讓學生對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一些文物鑒定和這些文物對現代人的意義的內容,祖國的青銅器制造和雕刻技術歷久彌新,圓明園不僅是一座皇家園林,而且是祖國燦爛文明和工藝的集成者,這樣的一座園林是祖國成工巧匠的智慧結晶,在當時被西方人譽為“萬園之園”。如果沒有被破壞,這將是東方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就像法國的盧浮宮一樣,它現在是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每年吸引了無數的藝術愛好者前去參觀和學習,如果這里沒有被破壞,相信我國的藝術將為世界文化增添更加重要的一筆色彩。通過引入這些史料,從而實現歷史與學生的對話,可以使品德與社會課堂更加有趣味性手震撼力,讓學生在觀看、討論和交流中加深對祖國和世界的認識,從更高的層次來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綜合的,教學內容是靈活的,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也應該是多元化和多角度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一雙慧眼、一顆靈敏的心,從而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讓課堂綻放活力。
參考文獻:
[1]廖宏清.整合資源 豐潤品德與社會課堂[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2):117-118.
[2]婁鼎榕.時事資源融入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教師,2016(2):68-69.
作者簡介:
萬國平,湖南省益陽市,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qū)衡龍橋鎮(zhèn)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