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解析]
讀完材料,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關鍵詞“敢”與“不敢”中,命題人是更加傾向“不敢”。“不敢”是比“敢”更難的一種選擇,一種勇氣。命題人在命題時有意設置障礙,將題目定為“敢與不敢”,而非“勇于不敢”,部分學生定會簡單地在兩個選項中選擇其一,那就掉進陷阱,大錯特錯了??梢哉f,這篇文章不好寫。那么,如何寫好呢?
首先,我們需要品味孔子的話“可我不僅勇敢,而且勇于不敢呀!”
他勇于不敢的是什么?是帶兵打仗??鬃記]有否定勇敢,而是做出了另一選擇,那就是勇于不敢。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孔子的有所不為是對戰(zhàn)爭的拒絕,這種態(tài)度更有深度,更體現(xiàn)出長遠眼光。他更強調謹慎地行動,有謀略地勇敢。
其次,聯(lián)系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中有什么是我們“勇于不敢”的?
生活中,我們總是褒獎“敢”,認為勇敢的拼搏就是好的,“不敢”是怯懦的、不好的,是應該摒棄的??勺屑毸伎迹哼`反道德傷害他人的就是“敢”,是好的嗎?顯然不是。莽撞、肆無忌憚的就是“敢”,是好的嗎?顯然也不是?!案遗c不敢”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智慧。
生活中,我們最不敢做的就是違法亂紀、違背道德準則、打破規(guī)則的事情。當然,違法亂紀的事情是堅決不能做的事,不是敢與不敢的事情。那么,生活中我們違背道德準則、打破規(guī)則做的事可能有“中國式過馬路”“和父母聲討個人絕對自由”“和老師叫板真理”等,這些不敢如何寫成“勇于不敢”,需要甄選的智慧。學生大多會寫內心掙扎的歷程,最終,理智選擇不去做。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我們不敢做的原因是我們不屑于去做。比如:面對欺凌嘲笑,本敢去報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是,思慮再三,放下更是一種勇敢。
最后,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寫成記敘文抑或議論文都可以。
若是記敘文,在行文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務必寫清“敢”與“不敢”的矛盾,面對矛盾時自己的思考以及最后如何做出決定。寫成議論文,務必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具有支撐性、典型性的論據(jù)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李逵、程咬金等典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事件,就可以作為反面例證。此外,論點的歸納和重申也應是行文的一大亮點。
當我們面對抉擇的時候,“敢”與“不敢”是如何在我們內心中起作用,催我們走向積極的一面的,就是我們成長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