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瑞生
[摘 要] 一節(jié)課,從準備到完成教學,應該有明確的主題,即展現(xiàn)課堂的靈魂;應該有豐富而翔實的材料,即史料實證;應該關注學生以人為本,即尊重學生實際來探究歷史問題。
[關鍵詞] 高中歷史;“優(yōu)質”課堂;構建策略
歷史教學,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陳述,應該是趣味、真實、充滿活力的。筆者結合近年來對高中歷史學科的梳理與總結,提出“有魂”“有料”“有人”三點要求,即塑造有靈魂的課堂、整合有史料的課堂、關注學生發(fā)展的課堂。
歷史課堂教學要有明確的主題或立意,要使課堂有高度,就要聚焦課堂的靈魂。優(yōu)質歷史課,本身就是歷史認知、歷史思維、歷史情意的綜合。在學習“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時,我們從林則徐、李鴻章、康有為的思想入手,引領學生體會先驅者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能夠解放思想,去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技能,來改變中國的貧窮落后面貌。同樣,近代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迫切需要以思想碰撞、融合來引領時代發(fā)展。歷史課上,教師的備課要始于閱讀,要廣泛閱讀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提升課堂備課高度,提煉課堂教學主題。教師要吃透教材,挖掘教學資源,整合學術前沿研究成果,引領學生把握歷史和時代精神。有教師為了講好“秦始皇”示范課,在課前認真閱讀了《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傳》等文獻,并展開相關資料的深入研讀,反復雕琢課堂結構,增添課堂語言與思想美感,讓歷史課增加學術分量,囊括深遠的歷史時空,更讓學生從課堂上深刻地感受到歷史的趣味與魅力。正因為如此,歷史教學才能閃現(xiàn)靈動的創(chuàng)意,才能讓學生對教材、歷史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彰顯歷史課堂的吸引力。
歷史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對教材知識點的呈現(xiàn),教師更要以“史料實證”為起點,充分、全面地進行整合挖掘,凸顯歷史課堂教學主題,增添歷史課堂教學魅力。運用史料來考證歷史、呈現(xiàn)歷史,是歷史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新課標強調學生對史料的解析能力,也將之作為歷史學科素養(yǎng)之一。教師要關注史料的導入,明確史料的歷史價值,讓史料解讀更具指向性。當然,教師在史料整合上,要把握科學的方法和合理的尺度,不宜過多、過長。如對“思想解放之艱難”進行分析時,可以從林則徐、魏源、李鴻章等人物的思想、業(yè)績進行闡述,還可以延伸戊戌六君子相關史料,讓學生能夠從中有所感、有所悟。同時,史料是構成歷史的基本內容,在篩選史料時,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注重史料的“多樣性”“貫穿性”“漸變性”。對史料的來源,不能一味地選擇教材外的史實,還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好料”,關注教材的史料價值。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有“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學習延伸”等欄目,可以綜合這些材料,來優(yōu)化教學難點,讓歷史史料相互補充。傅斯年提出:“史學就是史科學?!睂τ谑妨系娜谌肱c整合,教師還要圍繞教學主旨來統(tǒng)合。如在講解鄭觀應時,我們可以從“科考落敗遠足上?!薄镑鋈幌聧徠髽I(yè)被收購”“三次華麗轉身與三部著作”等史料滲透中,讓學生全面了解鄭觀應。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是學習歷史的“人”,但也是長期被忽視的對象?;貧w歷史,關注學生,讓歷史課堂“有人”,就是要將學生置于主動地位,面向學生展開歷史課堂,讓歷史課堂充滿智慧。歷史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關注歷史中的“人”,以理解、同情、敬意來展現(xiàn)歷史人物,讓學生感悟歷史的真實性。歷史不僅僅是一段故事,更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豐富而美好的世界。在歷史里,有刻骨銘心的對話,有時代的精神。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對于時局變動帶來的切膚之痛,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來改變中國的經濟,鄭觀應從買辦到民企商人,再到官員的人生轉變,都可以折射出中國需要改變,需要從變法來實現(xiàn)發(fā)展。同時,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把學生置于核心地位,讓學生了解、關注、讀懂并尊重歷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將學生代入歷史發(fā)展與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總之,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學習,積極轉變自我角色,堅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個性與全面發(fā)展。教師不能冠以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要帶領學生逐漸成為獨立思考、自主思考、有創(chuàng)新遠見的人。
[1]徐太陽.高中歷史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