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一 圖:本刊資料庫、華藝國際
近年來,在一批拍賣公司的推動下,作為冷門藝術門類的當代架上雕塑開始不動聲色地冒出。眾多雕塑藝術品斬獲不菲的拍賣成績,一些名家名作更是受到藏家關注。事實上,雕塑在國際上的收藏地位極高,在歐美和東南亞地區(qū),架上雕塑作品成為眾多實力藏家追捧的對象。雖然中國雕塑藝術歷史悠久,但由于傳統的欣賞文化習慣使然,中國人對書畫、瓷器等收藏較為重視,導致人們對雕塑藝術的認識與需求不足。所以在我國,雕塑藝術仍屬小眾收藏門類,其內在的藝術價值與其在市場上的價格不完全相符,可以說一直是被人們忽視的藝術收藏門類。(備注:這里所指雕塑不包括傳統概念中的瓷雜擺件、佛造像、戶外公共雕塑等。)
霍波洋 《秋風靜水-2 》瓷 不銹鋼 雕塑 2017年作成交價:13.8萬元來源:北京榮寶2017年春拍
在投資分類上,當代雕塑藝術品屬于藝術市場中的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它在國際藝術投資界已經備受推崇。從西方的雕塑市場來看,西方的雕塑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基本上它的交易份額和油畫是并行的。在歐美市場,拍賣價2000萬美元以上的雕塑已屢見不鮮,一點不遜于繪畫藝術品。而雕塑板塊在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大盤里,是名符其實的小盤股。雕塑最早進入中國拍賣市場是在1995年,一直與油畫放在一個板塊來拍賣,市場表現不溫不火。自2006年后,雕塑漸漸從油畫的陣營里分離出來。2007年是中國雕塑的一個轉折年,當年雕塑家朱銘銅雕《太極——大對招》(兩件)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1400萬港元的天價,創(chuàng)下中國當代雕塑的拍賣紀錄。隨后,國內拍賣也捷報頻傳。2008年4月,雕塑家隋建國的作品《衣缽》,以184萬元被拍出;同年,西泠印社拍賣公司與中國雕塑學會首次推出中國當代雕塑專場,成交額高達1046.7萬元,成交率達96%。2012年保利春拍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上,蔡志松作品《威尼斯浮云》以690萬元成交,成為了當時內地雕塑拍賣的最高成交價。
近些年,國內雕塑作品的成交價位開始明顯上漲。除了拍賣市場,不少畫廊也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轉向了雕塑。如世紀翰墨、長征空間、北京唐人藝術中心等知名畫廊,近幾年都紛紛開始代理一些雕塑家的作品。近年來,不僅有關雕塑的展覽越來越多,而且如向京、瞿廣慈、展望等市場潛力巨大的雕塑家也成為不少畫廊爭搶的對象。
目前,在我國,雕塑藝術仍屬小眾收藏門類,其內在的藝術價值與其在市場上的價格不完全相符,可以說一直是被人們忽視的藝術收藏門類。從雅昌的拍賣數據來看,自1995年至今,國內拍場上出現的雕塑拍品中,單件最高成交額與書畫、瓷器類拍品的單件價格均相差很遠。這與人們對于雕塑藝術價值的認知不足有很大關系。
雕塑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的行情與趨勢仍有非常大的彈性空間,它們所秉持的優(yōu)勢在于,雕塑作品隨著藝術大眾生活質量的提升與要求之下,有機會完全進入一般的家庭生活之中。“收藏”與“陳列”觀念的不同,使得繪畫收藏者多將作品做最妥善的保存(甚至束之高閣),而雕塑的收藏者卻可以將雕塑作品隨處放在家中的角落。也難怪愈來愈多的雕塑家與建筑商或室內設計業(yè)結合,成為一種新興整合性的服務業(yè)。
當代的雕塑藝術受到當前藝術潮流和商業(yè)環(huán)境因素影響,應用范圍也更加的寬廣了,對藝術市場的收藏也造成推擠和模糊化的作用。特別是年輕一代收藏家時尚的觀念與求新求異的心理,使得以往很少被人收藏而又富有藝術價值的雕塑作品,逐步納入其收藏規(guī)劃之中。此外,收藏人群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其中包括對藝術空間感興趣的人,如設計師、建筑師、醫(yī)生、律師及國外的藏家。當代雕塑收藏正在異軍突起。
周巍《嬉皮·1》鑄銅雕塑2009年65cm×80cm×70cm來源:2019年華藝國際廣州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