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學(xué)生對于杜甫的認識局限于刻板的“憂國憂民”等形象,以高二選修教材《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杜甫的《閣夜》《登岳陽樓》這兩首詩為例分析杜甫詩歌的精神內(nèi)涵,認為這兩首詩反映了杜甫強烈的歷史滄桑感與對宇宙人事的思考,以及對天下蒼生的無限悲憫與執(zhí)念,從而讓學(xué)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理解杜甫,體會杜甫詩歌中一些獨特的思想情感、精神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杜甫 《閣夜》 《登岳陽樓》 歷史滄桑 悲憫 執(zhí)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B-0085-02
杜甫的詩歌在高中教材里面占據(jù)較大的比重,然而杜甫的詩向來有“沉郁頓挫”的特點,比較難懂。與此同時,學(xué)生對于杜甫的詩歌往往不是特別熱愛,對杜甫的認識甚至局限于刻板的“憂國憂民”形象,這種認識不免有失偏頗,不利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實際上,杜甫的詩歌耐人尋味,蘊含著他幾十年來對人生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其精神內(nèi)涵,需要學(xué)生仔細體會才能明白其中的意蘊。筆者試對入選高二選修教材《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閣夜》和《登岳陽樓》作簡單分析,以期學(xué)生能夠?qū)Χ鸥υ姼璧木駜?nèi)涵能有更好的理解。
一、強烈的歷史滄桑感與對宇宙人事的思考
唐代詩人杜甫的《閣夜》是一首深受讀者喜歡的著名七律詩篇,全詩如下:
閣 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閣夜》是詩人杜甫的名篇,筆力老到,借助短短的幾句詩,闡發(fā)了很多種人生的悲慨,意蘊豐富,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數(shù)最后兩句“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要真正讀懂這兩句,需要先來說說詩歌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拔甯慕锹暠瘔眩龒{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痹娙饲擅畹赜寐曇翡秩玖藨?zhàn)爭的殘酷,人民的苦難。鼓角、野哭都是戰(zhàn)事的直接反映,有意思的是,詩人還寫了一種聲音,“夷歌”一種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一邊是千家萬戶的野哭聲,一邊是樵夫、漁夫的唱歌聲。這本是兩種非常不相同的聲音,杜甫卻將這兩種聲音放在了一起,是否矛盾呢?
我們試作比較便可以知道其中的妙處,千家萬戶的野哭聲,反映出的是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與殺伐,充滿了死亡的氣息。然而數(shù)處的漁夫、樵夫唱歌聲,卻讓我們感受到一絲絲的生機與希望。杜甫將二者放在一起,看上去矛盾,實際上是統(tǒng)一、和諧的。為什么呢?因為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的杜甫是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去看待人世間的這種混亂與征伐,古往今來,戰(zhàn)爭從未真正止息過,黎民百姓也一直在承受著苦難與殺伐,然而,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黎民百姓在承受苦難與殺伐的同時,依然會頑強的保有生機,家園因戰(zhàn)亂毀了會重建,生命因戰(zhàn)亂逝去又會有新的生命誕生,生命就這樣綿綿不絕地延續(xù)著。杜甫詩歌中所揭示的恰恰是苦難與生機并存的狀況,而這不正是一部人類發(fā)展史的真實寫照么?故而,鼓角聲、野哭聲與夷歌聲放在一起并不矛盾,反而很好地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為整首詩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滄桑感、厚重感。
秉承這種歷史的滄桑感,詩人最后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過去:“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詩人在這里運用典故,“臥龍”是誰?眾所周知,是赫赫有名的諸葛亮?!败S馬”是誰?指公孫述,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借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詩人將他們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什么特點呢?他們都是歷史上響當當?shù)娜宋?,?chuàng)下過令詩人以及世人羨煞的赫赫功業(yè),可是幾百年后呢?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建立的功業(yè),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煙消云散,化為了一抔黃土,這是一種何等的悲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暮年的杜甫,借這兩人的典故感慨“人事的無常,宇宙的永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繼續(xù)感慨地寫到“人事音書漫寂寥”,意思是“是啊,在人事無常、宇宙永恒的前提下,我內(nèi)心的這點,因為少了朋友、親人的慰問而產(chǎn)生的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初看,好像很有道理,這點寂寞確實算不得什么。事實真的是這樣的么?可別被杜甫所騙了,這不過是自遣之詞。我們換個思路就會明白,其實這點寂寞還真的算點什么。在茫茫大千世界之中,永恒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無常,再大的功業(yè)會過去,再耀眼的輝煌會過去,最終化為塵埃、黃土,什么都剩不下。面對此,想必每個人難免都會產(chǎn)生無盡的唏噓。那么,短短的一生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們?nèi)フ渲氐哪??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或許唯有真摯的友情,無私的親情,還有那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的愛情,或許能幫我們抵擋住一絲絲生命中的無盡孤獨。此刻的杜甫,老朋友們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已相繼離世,親人的音訊也是全無,所有值得珍重的東西,都在慢慢失去,那種蒼涼與寂寞又豈是幾句話能道得盡的。
二、對天下蒼生的無限悲憫與執(zhí)念
杜甫詩歌的精神內(nèi)涵,不僅僅是強烈的歷史滄桑感與對宇宙人事的思索,還有更觸動人心的地方,慢慢去咀嚼,越來越覺得其中蘊含的精神之高貴,歷久彌香。其中的《登岳陽樓》便是其中之一,現(xiàn)就試作分析。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币粋€“昔”字,一個“今”字,一下子拉開了時間的距離,給了我們濃厚的時間感,我們似乎看到一位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人,一位心中曾有無數(shù)偉大愿望都落空的老人,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一次,登上了著名的岳陽樓,這是何等的寬慰,即便這次的愿望實現(xiàn),只不過詩人漂泊生涯中的一個小插曲,即便這種欣慰當中,飽含著對過往歲月無盡的感喟。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洞庭水是何等的浩瀚無邊,也正是如此壯闊的湖水,不禁勾起了詩人自我身世的感慨——“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孤獨,衰老,多病,漂泊,成了詩人此時的真實寫照。整首詩的境界,仿佛從剛才的壯闊,一下子變得狹窄,是否突兀呢?如果我們能夠想象,自己的處境如杜甫,乘坐一葉孤舟,飄蕩在茫然無際的洞庭湖,就能明白這種身世之感來得那么自然,一點都不突兀,詩歌境界由大到小,轉(zhuǎn)變也是那樣的流暢自然。
如若這首詩僅限于借景來抒發(fā)自我身世之感,則其格局同樣還是小的。但是,杜甫畢竟是杜甫,他有他的悲憫與執(zhí)念。詩歌的尾聯(lián)“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詩人聽說國家又有戰(zhàn)事了,心里牽掛的國家、百姓又要遭難了,可處境如此的詩人,又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只得默默留下無奈的淚水。到了這里,詩歌的格局、境界又再次的變大,不再局限于自我的感傷,而是再次心系天下蒼生。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杜甫,不管身處何處,處境如何,依然保留著他對國家和蒼生的悲憫與執(zhí)念。
真正的悲憫與執(zhí)念,與處境無關(guān)。試想,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就得到了無數(shù)的愛,或許會不吝嗇去給別人一些愛,這不算可貴??墒牵绻粋€人從小到達沒得到什么愛,卻能給別人一些愛與悲憫,這才真正可貴。以此類推,我們可以試想,把杜甫那樣的處境,放在你我身上,會是怎樣?也許會說,我自己已是那樣的孤獨、衰老、重病、漂泊不安,那么,蒼生的死活,國家好壞又與我何干?我自己都背負著沉重的房貸,那些流浪街頭無家可歸的人又與我何干?我自己都拿著微薄的工資,那些個農(nóng)民工是否被拖欠工資,又與我何干?
由上可見,這便是杜甫與我們大部分人的不同之處,也是杜甫精神的高貴之處,正如“安得大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句詩所表達的一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杜甫先生對國家、天下蒼生都懷著一種無限的悲憫與執(zhí)念,不求回報,不求理解,當然,也正是這種悲憫與執(zhí)念的精神內(nèi)涵,構(gòu)成了杜甫最偉大的人格力量。從杜甫最后的遭遇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這樣的殘酷現(xiàn)實,他一心想去救贖天下人,可卻未曾有人來救贖過他,不知道是時代的悲劇還是個人的性格悲劇,但不管如何,杜甫都為我們留下了他最光輝的最令人敬佩的精神內(nèi)涵—— 悲憫與執(zhí)念。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教師教學(xué)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譚盛祥,碩士,廣東省韶關(guān)市仁化縣仁化中學(xué)教師。
(責(zé)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