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迪 余馳疆
2017年6月,童道明在北京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7月9日晚,北京東棉花胡同35號,蓬蒿劇場。
一束追光下,木板凳上放著一沓紙。
一個男人走出來,白衫黑褲,頭發(fā)蓬亂,皮鞋臟舊,慢慢地說起自己的故事。
他是“于是之”。18歲那年,他失了學(xué),當(dāng)上演員,后來進了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他演過《龍須溝》里的程瘋子,演過《茶館》里的王利發(fā),最滿意的角色是《駱駝祥子》里的車夫老馬。他喜歡契訶夫的獨幕劇《天鵝之歌》——一個68歲的老演員,演了一輩子丑角,最后一場演出后,人散了,他還不愿意走,半夜走上空臺,過了一回演《李爾王》和《奧賽羅》的癮。
“它寫出了演員的心酸與風(fēng)骨?!薄坝谑侵痹诳张_上喃喃自語。他雙腿顫抖地坐在板凳上,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話。
長久地沉默。他抽出一張紙,折個飛機,扔出去。
“我還有一個愛好,是寫毛筆字。我老伴最喜歡我寫的兩幅字,一幅是‘學(xué)無涯,一幅是……一幅是……是……”他在臺上晃晃悠悠地走著,慢慢地躺在地上。屏幕上有一張照片,一個老頭兒坐在竹椅上,身后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臅?,墻上掛著一幅字——“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出名為《演員于是之》的獨角戲,最終收束于一個身患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的囁嚅嘆息。
燈光亮起,扮演“于是之”的徐尉鞠躬致意。他是唯一的演員,也是唯一的導(dǎo)演。
“我在排練的時候,也常?;秀?,有時覺得自己是于是之先生,有時又覺得自己是童道明先生?!?h3>“兩位先生,相會于天堂去論戲了”
大屏幕上,于是之的照片換成了另一個老人。童道明坐在椅子上,笑著,身旁環(huán)繞著看戲的觀眾。而此時,他離開他熱愛的觀眾、他熱愛的戲劇已經(jīng)12天了。
從2009年的《賽納河畔的少女面模》開始,童道明創(chuàng)作的每部戲都在蓬蒿劇場上演。從路口走到胡同,他走得艱難,但幾乎每場都來,早早地坐在劇場外的咖啡館里,要一份意大利面或鹵肉飯,等著觀眾和朋友們來。
60歲之前,他是社科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的研究員,是中國“最懂契訶夫的那個人”,是活躍的劇評人,被林兆華、李六乙、濮存昕引為知己。退休后,他開始“衰年變法”,寫起了劇本,“破門而出”,從書齋闖上了舞臺。
《演員于是之》是童道明的第十四個劇本。今年春天,他82歲,寫完了初稿,5000多字,第一人稱獨白,手稿交給了《作家文摘》的編輯姬小琴,讓她幫忙錄入,再發(fā)給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看?!奥死蠋熀芸炜赐炅?,手寫了兩頁紙的意見,大部分是肯定,只提出了一些微小的人名錯誤。我告訴了童老師,隔著電話都能感覺到,他一下放松下來,好像石頭落了地?!彼?lián)系了劇場和演員,秘密策劃著7月9日的首演——這一天是于是之先生的冥誕。
1994年,童道明(左)與于是之在紫竹院公園合影。
距離戲上演不到半個月的日子,6月27日,童道明在北京病故。
“兩位先生,相會于天堂去論戲了?!迸钶飫龅墓柹蠈懙?。
蓬蒿的創(chuàng)始人王翔拿來一把椅子,放在空臺上,又?jǐn)[上一只話筒。“以往這個時候,童老師該從兩邊的角落里走出來,坐在這兒,和大家開始演后談了?!?/p>
“如果還有演后談,他坐在那兒,頭一定微微向后靠著。他的脊椎強直,很難自由轉(zhuǎn)動?!?1歲的《中國戲劇》原主編王育生,此刻坐在臺下,“可我們相交40年,我從沒聽他說過一句自己的病痛。”
王育生記得,前幾年每到大年初三,他們都會去協(xié)和醫(yī)院的特護病房探望于是之,坐在他床前,和他夫人李曼宜說會兒話——彼時的于是之,已完全對外界無感。
從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開始,童道明每個大年初三下午兩點,一定去給于是之拜年,看著他從談笑風(fēng)生到一臉木訥,再到躺在病床上毫無反應(yīng),偶爾從半閉的眼睛里滑落兩滴眼淚。很多朋友后來都不去看于是之了,“已經(jīng)不是那個人了”。只有童道明,每年都去,默默地坐在那里,仔細(xì)端詳他臉上一些輕微的變化。
2014年,童道明(左)與濮存昕準(zhǔn)備觀看契訶夫名劇《櫻桃園》。
“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我對他有深深的愛?!彼θ苏f,“于是之是與契訶夫有幾分相像的,他們兩個人都是極其善良的人,而且他們的文學(xué)的、藝術(shù)的成就,都是與他們的善良天性分不開的?!?/p>
他第一次覺出于是之的善良,是聽他提起一棵樹。那時,他們常在紫竹院公園聊天。有一次,談到興起,到了中午,于是之就請他去家里吃涮羊肉。在紫竹橋上,于是之停下腳步,指著橋下南側(cè)的一棵大樹,說:“你看,這棵槐樹該有兩三百年樹齡了,可以想象一下,當(dāng)年拉煤的工人,從門頭溝往北京城里送煤,走到這里,一定會在大樹底下歇歇腳的?!?/p>
“他從樹想到人,想到幾十年前的勞動人民,這段話讓我特別感動。”兩年前的初夏,在潘家園那棟社科院家屬樓的四樓,童道明慢悠悠地向《環(huán)球人物》記者講著于是之與他的樹。桌上攤著大大小小的書和筆記本,說到一處,就翻開找找。至今,錄音筆里還保留著他的聲音,帶著蘇南口音的普通話,沙啞,舒緩,間雜著笑聲,一頓一頓的,有時尾音拖長,像帶出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