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楊家將”故事里,有一位楊四郎,是楊令公第四子。在宋遼“金沙灘之戰(zhàn)”中,因奸臣潘仁美不加救援,楊門八子戰(zhàn)死的戰(zhàn)死,失蹤的失蹤,只有楊六郎一人全身而歸,楊四郎則被遼人俘獲,蕭太后見他長得一表人才,又有一身好武藝,愛才心切,便將公主許配給他,招為駙馬。十五年后,楊四郎過關(guān)探母,助宋破遼,與家團圓。這個故事,被京劇及眾多地方戲編為《四郎探母》。
“楊家將”傳奇其實是后世底層文人虛構(gòu)出來的故事。但按《宋史》的記載,楊業(yè)的七個兒子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huán)、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除了小兒子楊延玉隨父戰(zhàn)死沙場之外,其余六子皆得善終, 既未戰(zhàn)死,亦未被俘。
不過,楊四郎有歷史原型,這個歷史原型便是景德元年為促成宋遼“澶淵之盟”做出很大貢獻的王繼忠。
王繼忠為宋真宗藩邸舊人,自幼與宋真宗趙恒相識。真宗即位后,王繼忠迅速得到升遷。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遼軍進犯宋境,圍攻王繼忠駐防的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路駐泊兵馬行營都部署王超命王繼忠率一千五百名步兵偵察敵情,結(jié)果被遼軍發(fā)覺。王繼忠部被圍困在定州望都(今河北保定),而王超卻拒絕支援,致使王繼忠部全軍覆滅,王繼忠本人被俘。
當時宋真宗與朝中大臣,都以為王繼忠已經(jīng)陣亡。真宗非常傷心,下詔追封王繼忠為大同軍節(jié)度使,給王家送了非常優(yōu)厚的撫恤金,又恩蔭王繼忠的四個兒子王懷節(jié)、王懷敏、王懷德、王懷正為官。
次年,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國蕭太后大舉興兵南侵, 宋真宗決定御駕北上親征。正當這個時候,真宗收到一封從遼營中輾轉(zhuǎn)送來的密信,寫信人正是王繼忠。王繼忠在信上簡略說明了一年前他戰(zhàn)敗被俘的經(jīng)過。
宋真宗這才知道原來王繼忠并未戰(zhàn)死,而是被遼人所俘虜。王繼忠被俘后,蕭太后得知他是宋真宗藩邸舊人,沒有殺他,而是招為己用,授予戶部使的官職,將一名契丹貴族女子許配給他為妻。王繼忠表示將盡心效忠遼國。
王繼忠這個經(jīng)歷,跟雜劇、小說中的楊四郎非常相似。想來楊四郎的故事便是根據(jù)王繼忠降遼的史實演繹出來的。
這次王繼忠給宋真宗寫信,是為了說服真宗跟遼國和談。原來,王繼忠降遼后,頗受信任。宋將石普與王繼忠為舊交,都是真宗藩邸舊人。接到繼忠密信,石普立即急遞京師。
宋遼兩國由于存在歷史宿怨與領(lǐng)土紛爭,一直互有征戰(zhàn),但在戰(zhàn)爭中誰都討不到好處,反而需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包括巨額財政的投入、戰(zhàn)士的犧牲、邊境人民的流離失所。到了宋真宗、遼圣宗那一代,應(yīng)該說,雙方都有了厭戰(zhàn)之心,都希望與對方訂立永久的和平條約。因此,盡管遼圣宗此番大舉興兵南下,但同時又接受了王繼忠的提議,通過私人渠道向宋朝表達了和談之意。
宋朝這邊,真宗皇帝盡管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決定御駕親征,但他內(nèi)心深處,其實更加渴望和平。只不過,雙方雖有求和之心,卻由于兩國既未建立正式的溝通機制,也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和平談判便無從開始。這個時候,歸順遼國的真宗藩邸舊人王繼忠,由于其身份的特別,既是宋真宗的親信,又得到遼主的信任,便成了最合適的連接宋遼高層通信的中介。
在接到王繼忠的密信之后,宋真宗雖然沒有如王繼忠所請,馬上派遣使者赴遼營議和,但還是很快復(fù)信,交待王繼忠:可歡迎共議和談之事宜。于是,在景德元年宋遼大戰(zhàn)的過程中,兩國一邊在前線廝殺,一邊又通過王繼忠——石普這一私人渠道,保持著最高層的間接通信。
在宋朝正式遣使抵達遼營談判之前,宋遼雙方停戰(zhàn)議和的愿望,以及怎么和談的細節(jié),都是靠王繼忠——石普這個私人渠道來溝通??梢哉f,如果沒有王繼忠從中穿針引線,未必就有后來的“澶淵之盟”;即使“澶淵之盟”最后可能會簽訂,但進展肯定也不會那么順利。
王繼忠也因為促成“澶淵之盟”有功,受到宋遼雙方的一致褒獎。賞賜之外,遼主又給王繼忠封官晉爵,先后封其為左武衛(wèi)上將軍、瑯邪郡王、楚王,官拜南院樞密使。又“賜國姓”,因此王繼忠又叫“耶律宗信”。王繼忠在遼國所生的兒子王懷玉,也官至防御使。
真宗每次遣使出使遼國,都不忘記帶一份厚禮送給王繼忠。王繼忠每接到真宗禮物,“對使者亦必泣下”,也會托使者給宋真宗帶回他回贈的禮物。
后來宋真宗駕崩,仁宗繼位,新皇帝在遣使通告遼國時,還是沒有忘記給遠在異國的王繼忠致以問候,送以禮物。耶律宗信亦送了仁宗皇帝名馬。
按宋朝方面的史料記述,王繼忠實際上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曾經(jīng)委托宋朝使臣懇請宋真宗致書遼主,召己歸國,但真宗猶豫再三,還是沒有答應(yīng)他,因為按“澶淵之盟”的約定,宋朝不能要求遼國遣還降將。
對王繼忠留在宋朝的家人,宋政府也給予厚恤。王繼忠“是時于兩間用力甚多,故契丹不疑, 真宗亦錄其妻子,歲時待之甚厚?!訉O在中朝官者,亦甚眾,至今京師號‘陷蕃王太尉家”。
正史記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王繼忠陷蕃十年后,宋真宗還給王繼忠的兒子賞賜官宅,“賜王繼忠諸子天波門外官第一區(qū)”。這東京天波門外第一區(qū)的王氏官宅,想來便是宋人筆記說的“陷蕃王太尉家”。有意思的是,小說“楊家將”故事中,楊家的府邸就叫作“天波府”。不知是不是從王繼忠后代官宅位于天波門外演義而來。
遼國國主給王繼忠“授以官爵,為其婚娶,大加委用”,還可以理解,畢竟王繼忠已歸順大遼,且表示效忠北朝。遼國對王繼忠的任用,毫無政治倫理上的障礙?!皸罴覍ⅰ惫适轮械臈盍罟珬顦I(yè),原也是北漢的節(jié)度使,后才歸降趙宋,不也受到宋朝的重用,成就千秋忠名?
但宋朝對王繼忠加以褒獎,又優(yōu)恤其子孫,則多少是對正統(tǒng)的“盡忠”觀念的挑戰(zhàn)。因為王繼忠作為宋朝將領(lǐng),未能戰(zhàn)死于沙場,卻投降了遼國,顯然是投敵變節(jié),按正統(tǒng)的觀念,無疑屬于“貳臣”之列。對于貳臣的親屬,不殺已是天子隆恩,怎么可以給予優(yōu)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