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草
兵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官署名。三國時代曹魏就開始置五兵尚書,晉時又設置駕部部等。隋代時設立兵部,為朝廷六部。明清以來,兵部一直為職權(quán)最重的部門之一。清天聰五年(1631年)設立兵部,順治元年(1644年),置尚書、侍郎等官。順治八年(1651年)時,以諸王、貝勒兼理部事。雍正初年時,又命大學士管部,遂為定制。
清代兵權(quán)都由皇帝掌握,兵部的實權(quán)只有武職選授、處分、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兵部改設為陸軍部。開始了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兵票不見于《辭?!?,大概是指兵部派兵的憑據(jù)或證明。
這張兵部的兵票就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簽發(fā)并告知各驛站的。
全文是:
兵部為公務事準理藩院咨稱本院具奏
年班來京青海北薩克頭等臺吉棍扎布涅歿,照例馳驛回旗等,因于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具奏,奉旨“知道了,欽此”,咨行兵部辦理前來。本部撥給護送官一員、兵二名為此票。仰沿途該營凡即照撥兵役小心護送前進,逐程更替,勿違須票。
右票仰經(jīng)過營凡官弁準此。
光緒三十二年二月日給
部到日繳
大概的意思是說,兵部為公務事,準予理藩院咨稱具奏。
事情說的是,過年時來北京的青海北薩克頭等臺吉棍扎布涅去世了,按照習俗要送靈柩回旗。理藩院于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就已上奏,皇帝說“知道了,欽此”,然后讓兵部辦理此事。所以,本部就撥給護送官一員,兵兩名,帶著兵票護送。沿途各營當按票規(guī)定照撥兵役小心護送前進,逐程更替。
見到本票后,各營官弁準予送行。
這里,有幾個關鍵詞需要說明:
一是關于“理藩院”。“理藩院”也是清代官署名,是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四川等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事務的機關。主要官員有尚書、侍郎,向由滿洲貴族擔任。下邊設有六司,分掌部界、封爵、給俸、戶口、耕牧、稅賦、賑濟、兵刑、交通、會盟、朝貢、宗教等各種事項。清崇德元年(1636年)立蒙古衙門,崇德三年(1638年)改為理藩院。順治十六年(1659年)屬于禮部,十八年(1661年)改與六部同等,咸豐(1851—1861年)以前,兼管對俄國事務,光緒十二年(1906年)改名為理藩部。
理藩院因主管少數(shù)民族事務,所以清政府十分重視,乾隆朝曾有《蒙古律例》,即對蒙的法律文件,到嘉慶時在《蒙古律例》的基礎上編纂刊刻了《理藩院則例》,成為處理蒙古、西藏等地事務的重要制度。
二是關于“臺吉”。“臺吉”原為蒙古貴族尊稱,是漢語“太子”一詞的譯音。元代時只用于皇子,皇太子被尊稱為鴻臺吉,其他各子為臺吉,后來演變?yōu)槌杉己怪T子弟后裔的通稱。
清代時,臺吉仍為蒙古世爵,等級在輔國公以下,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相當于一品至四品,清廷封授后可以承襲。其中援札薩克者,無論原來授予幾等,均作為一等臺吉對待。
票中所說的青海北薩克頭等臺吉棍扎布涅當為蒙古族,爵位為一等臺吉,相當于一品待遇,所以朝廷禮遇有加。
三是文末有“兵部關防”大印,年代署為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即1906年??梢钥闯?,到此時清朝衙門機構(gòu)尚未改動,正處于轉(zhuǎn)型的前夜。
兵票一類的東西民間很少見,不像“將軍火票”,近年來屢有發(fā)現(xiàn)。尤其是這件藏品,為清政府兵部護送青海蒙古貴族、頭等臺吉棍扎布涅靈柩返鄉(xiāng),有著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至少為歷史的抒寫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細節(jié),而細節(jié)正可謂是歷史的表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