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于
摘 要: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塑造了眾多女性形象,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對女性形象的崇拜思想也一直滲透其中。文章將結(jié)合俄羅斯的宗教歷史通過幾個典型作品分析俄羅斯作品中存在的女性形象崇拜思想的原因。
關鍵詞:俄羅斯文學;宗教;女性崇拜;文學作品
基于俄羅斯的宗教思想,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為神圣、圣潔的代表。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俄羅斯民族對女性、母性的崇敬以及俄羅斯文學作家的宗教信仰的產(chǎn)物,因此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為大家崇拜。
本文將通過分析總結(jié)女性形象崇拜在幾部典型的俄羅斯文學作品的體現(xiàn),及對俄羅斯宗教歷史的追溯來進一步探索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一、女性形象崇拜在俄羅斯文學作品中的主要表現(xiàn)
一個人物形象的建立,在一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尤為關鍵,一個好的人物形象不僅能夠作為感情寄托,而且還能夠影射出一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象。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普遍存在著女性崇拜思想,追溯歷史,深厚的宗教文化對其的影響極其重大。
早在斯拉夫部落時期,女性崇拜思想就已融入到了俄羅斯的民族意識中。存在于多神教中的“女神”“索菲亞”“大地母親”“圣靈-圣母”等形象,集中體現(xiàn)了多神教的教義以女性、母性為基礎。因此,多神教可被看作是女性崇拜思想的起源。
隨著基督教的出現(xiàn),多神教逐漸被取代,但基督教使得多神教中出現(xiàn)的女性崇拜思想得到延續(xù)和進一步發(fā)展,再加上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宗教哲學,這些都對俄羅斯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中的女性崇拜觀念在經(jīng)歷了不斷發(fā)展與滲透之后,已經(jīng)深入俄羅斯民族的集體意識。俄羅斯文學作家基于對女性崇拜的思想,來創(chuàng)造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因此表現(xiàn)在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多具有代表意義。
例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卡拉姆辛的《可憐的麗莎》中的麗莎和卡捷琳娜、欽吉斯·艾特瑪托夫的《查密莉雅》中的查密莉雅等著名俄羅斯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們都有著非常相似的特點,純潔,美好,有豐富的人生情感和愿望,并且每個女性人物形象又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
誠實、坦白、率真、勇于追求愛情的安娜,純真而又孤寂的麗莎,聰慧勇敢的卡捷琳娜,個性開朗的查密莉雅,她們誕生于不同的社會時期,也象征著不同時期人們不同的追求和社會的風尚,但其中都滲透著俄羅斯文化中的女性崇拜思想。
普希金、岡察洛夫、赫爾岑等著名作家所作的眾多俄國文學作品,都通過描寫不同時期的女性對生活的追求與對社會的抗爭,塑造了眾多具有不同特點的女性形象,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來寄托自己的感情。
文學作者通過這些女性的敢愛敢恨、追求自由、反抗壓迫的人生事跡,映射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讓人們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看到社會的問題與本質(zhì)。每一個人物形象的建立,也代表著俄羅斯人民對勤勞勇敢、美麗善良等美好品質(zhì)的崇拜與追求,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俄羅斯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崇拜產(chǎn)生的原因
(一)多神教是形成女性崇拜思想的基礎
俄羅斯國家的形成從主流學術(shù)上來看可追溯至公元998年,正是基督教盛行的時候。而在實際發(fā)展中,俄羅斯國家誕生于更早時期,例如部落斯拉夫,它所歷經(jīng)的文明發(fā)展時長比之更早。
此部落奉行的宗教為多神教,其宗旨是對女性以及圣母的尊崇與膜拜。其中,著名的神話學家雷巴科夫從女性文化的角度將之劃分為三個時期:吸血鬼與別列基妮時期、生育之神羅德時期、變遷時期。
從這三個時期的歷史來看,斯拉夫神話里的女性形象均是同大地、母親緊密相聯(lián),其中大地又同豐收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與祖國相連。因此,俄羅斯總是以母親以及女性的面貌展現(xiàn)給世人,這也證明了這個民族對于祖國大地的推崇。俄羅斯民族對女性和母性的崇拜思想也逐漸滲透到俄羅斯的民族意識中。
(二)女性崇拜思想在基督教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公元16世紀初,俄羅斯本土化的基督教真正取代多神教,成為了民族宗教,但女性崇拜思想依然存在于基督教的教義中。俄羅斯文學中體現(xiàn)出的女性崇拜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因尊崇的信仰而延伸出的“圣母崇拜”情結(jié)、騎士文學之中的貴婦人情結(jié)。
前文中提到多神教信奉的是女性推崇,這種信仰與基督教對圣母瑪利亞的尊崇思想相互融合并發(fā)展,最后形成了“圣母崇拜”。而基督教經(jīng)歷了多番世俗化的影響之后,“圣母崇拜”思想逐漸衍生出了另一種思想,即騎士文學里對“永恒女性”“圣潔高貴”的情感宣揚,并深刻影響著俄羅斯詩人,實現(xiàn)了跨越時空的傳承意義。
在基督教文化里對于女性的崇拜自古便有,后經(jīng)過東正教得以發(fā)揚,讓其達到頂峰。其中,女性的形象多以基督教未婚女性為主,她們庇佑與安慰因信仰而受苦的人們。這種女性形象具有光輝性,并深受基督教徒與學者們的尊崇,圣母瑪利亞便是其中最具榮光的代表,這是因為她被認定為集所有“母親神”之大成者,并且俄羅斯的人們深信圣母瑪利亞擁有了這世上的所有愛,她是連接人和上帝的使者,是他們的救世主,可以救贖每一個犯錯之人。
在俄羅斯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強調(diào)的是圣母之母性,她也是女性與母性思想的象征,兼具神性與人性,符合眾多俄羅斯民眾內(nèi)心中對完美女性形象的構(gòu)想,于是在民族潛意識中,圣母就成了俄羅斯的化身。
西方的基督教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拜歷經(jīng)世俗的洗禮后便出現(xiàn)了一種騎士文學,這種文學對貴婦人有著濃厚的情結(jié)。騎士文學精神中的貴婦人情結(jié),并非一般的男女歡愛,特指對女性美德的一種宗教性愛戀,是一種對社會的貢獻,這種情感是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也象征著騎士階級的高貴。
縱然俄羅斯歷史里并未建立騎士制度,然而這種制度體現(xiàn)的對個人榮譽與身份的重視,對于風度、禮節(jié)和外表舉止的講究,崇尚精神理想和尊重婦女等思想都對俄羅斯的文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在俄羅斯的著名文學作品《三次相遇》(索洛維約夫著)、《美婦人詩集》(勃洛克著)以及《大師和瑪格麗特》(布爾加科夫著)中,都體現(xiàn)了西方騎士精神對俄羅斯文學作品的影響,通過描寫忠勇騎士對貴婦人絕對純潔的理想愛情來表現(xiàn)對圣母的崇拜思想。
(三)索菲亞學說促成女性崇拜思想體系化正式確立
多神教與東正教讓女性崇拜思想隨著時間的進程而逐漸滲透到俄羅斯文學之中,伴隨索菲亞學說創(chuàng)立逐漸讓俄羅斯文學思想得以系統(tǒng)化。因此,該學說的創(chuàng)建無疑對后世俄羅斯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在西方基督教傳統(tǒng)的認知中,上帝、人世、世界和天地之中具有重大差距,但是索菲亞學說的提出打破了這一觀念,重新定義了上帝與人世、世界、天地之間的關系,縮小甚至克服了它們之間的分裂。該學說提倡的同一性和整體性,與俄羅斯對幅員遼闊的大地、母親、女性的崇拜觀念十分契合。
文學作品里的女性造型塑造是宗教文化影響下的產(chǎn)物,東正教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基督信仰同圣母崇拜思想之間具有密切關聯(lián),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對圣母的崇拜等同于對索菲亞的崇拜,代表了人神間的關系創(chuàng)立。因此,俄羅斯文學之中的女性崇拜思想是具有雙重意義的:第一,它指出了人的神圣意義;第二,在神、人、大地三者之間創(chuàng)建了密切聯(lián)系。
從19世紀開始,俄羅斯的詩壇便秉承了對女性形象的贊頌情結(jié),代表性人物是索羅維約夫,他把靈魂和永恒女性作為創(chuàng)造的基礎與原型,將象征主義文學完全呈現(xiàn)給讀者。
在俄羅斯文學作品中,永恒女性這一形象貫穿了始終,也融入了許多圣潔及神秘元素,在俄羅斯的文學傳統(tǒng)中,對永恒女性這一形象的刻畫十分深刻,具有很強烈的認同情感,這種情結(jié)的奠定與宗教密不可分。
基督教尚未進入俄羅斯這片土地前,斯拉夫部落便信仰多神教,自古推崇的是母性及女性至上。立足這段歷史,女性崇拜思想的建立首先起源于斯拉夫人所信奉的基于對母性及女性崇拜思想的多神教,伴隨基督教文化的引入,多神教遺存下來的女性形象同基督教的圣母瑪利亞形象互相融合與滲透,衍生出了“圣母崇拜”,這代表了女性崇拜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中世紀騎士精神,表現(xiàn)出的是貴婦人情結(jié)與尊重婦女的思想,這種騎士精神深刻影響著俄羅斯文學。而索菲亞學說的創(chuàng)立更是將俄羅斯文學里的女性崇拜思想徹底系統(tǒng)化,這一學說打破了人與上帝間的分裂,兩者得以建立聯(lián)系,真正讓女性崇拜思想逐漸融入俄羅斯民族的集體意識里,并廣泛地體現(xiàn)在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俄羅斯宗教發(fā)展歷史的追溯,進一步闡述宗教發(fā)展是如何影響著俄羅斯文學的女性崇拜思想,并指出俄羅斯文學作品里女性崇拜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多神教是其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基督教文化的引入讓其思想得以發(fā)展,索菲亞學說的創(chuàng)立讓女性崇拜思想得以系統(tǒng)化。
參考文獻:
[1]毛蓉.淺談東正教教義中的圣母崇拜[J].科技信息,2012(6).
[2]趙建常.從俄國文學中的女性管窺俄羅斯宗教文化[J].太原師范??茖W校學報,2001(2).
[3]余曉青.《大師和瑪格麗特》女主人公的現(xiàn)實原型和女性形象[J].學術(shù)評論,2016(4).
[4]李韶華.論普希金的女性意識[J].甘肅高師學報,2016(2).
[5]王海媚.“俄羅斯母親”在戰(zhàn)爭中的形象與作用[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6(1).
作者單位: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