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筱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廣西 欽州 535000)
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泛指由嚴重肝病引起,導(dǎo)致其機體代謝紊亂進而誘發(fā)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失調(diào)綜合征,臨床以行為失常、昏迷和意識障礙為特征,對患者身心健康產(chǎn)生嚴重影響。灌腸是既往臨床治療HE的常用方式,其中乳果糖被使用于各期HE治療中。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乳果糖灌腸治療HE雖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其副作用較大,對患者預(yù)后影響較大[1]。本次研究對大黃醒神湯灌腸在HE中的應(yīng)用價值和效果做一報道,內(nèi)容如下。
患者均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診于我院且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關(guān)于HE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同時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對比兩組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處理,包括保肝、防感染、限制蛋白質(zhì)攝入、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和輸注人血白蛋白等。對照組以乳果糖進行灌腸,100mL/次,2次/d,以7d為一療程。觀察組采用大黃醒神湯灌腸治療,藥方組成為:大黃20g,陳皮、百合、枳殼10g,柴胡、石菖蒲和川郁金8g,丹參15g,白芍、生地和煅龍骨12g,于湯劑成形后加食醋50ml,灌腸保留時間為30min,2次/d,以7d為一療程,兩組同時治療2個療程。
①觀察兩組療效變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2]對其進行評定,即治愈/:患者意識清醒且無行為和性格異常;好轉(zhuǎn):癥狀基本恢復(fù),按HE分期進步1級,但不足治愈;無效:癥狀、分期無變化甚至惡化;②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和血氨(NH3)水平變化,包括血清總膽紅素(TB)、谷丙轉(zhuǎn)氨酶(ALT)。
數(shù)據(jù)納入SPSS22.0軟件分析。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兩組治療前各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肝功能和NH3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觀察組治療后肝功能和NH3水平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肝功能和NH3水平變化對比()
表2 肝功能和NH3水平變化對比()
注:*表示和治療前對比P<0.05;#表示和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n 時間段 ALT(μmol/L) TB(U/L) NH3(μmol/L)觀察組 20 治療前 327.54±42.18 164.28±21.09168.53±16.78治療后 78.67±12.25*# 51.07±14.53*# 58.89±5.42*#對照組 20 治療前 327.93±41.25 164.72±20.86169.72±20.13治療后 169.76±32.05* 69.51±18.73*117.51±9.75*
HE致病機制復(fù)雜,目前臨床所知HE的發(fā)生多和重癥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和各類肝硬化等疾病有關(guān),而其中氨中毒學(xué)說是接受和認知度最高的。為此,臨床在治療HE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減少腸道氨的吸收和生成。藥物灌腸是利用腸道直接吸收藥物,可有效的減少口服首過作用對肝臟的侵害,對于改善腸道內(nèi)環(huán)境有著重要作用。
現(xiàn)代中醫(yī)學(xué)認為,HE當歸屬于“厥證”“癲狂”等范疇,其病機主要包括腑濁不通和清竅蒙蔽,臨床當以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為治療原則。自擬大黃醒神湯中包含大黃、陳皮、百合、枳殼、柴胡、丹參和白芍等藥材。其中,大黃可瀉火、涼血、祛瘀、解毒;陳皮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百合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枳殼可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柴胡可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丹參可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食醋可酸化腸道,減少氨在腸道中的吸收,諸藥合用可開竅醒腦,清熱涼血[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且其肝功能改善更好,副作用更小,進一步說明大黃醒神湯灌腸在HE治療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將大黃醒神湯用于HE中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