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下九流”文學形象,如戲子、娼妓、媒婆、裁縫等在文學作品中,多承擔著作品中“丑角”的形象。在虹影“重寫海上花”三部曲中,虹影將情節(jié)聚焦在了“下九流之地”,塑造了生動鮮活的雜耍女蘭胡兒、“申曲皇后”筱月桂等人物形象。作為從鄉(xiāng)下,從社會底層“下九流之地”走出的“申曲皇后”,筱月桂這一代表性的“下九流”人物,在都市的大環(huán)境下走到臺前,成為歷史的主角,體現了一部分“下九流”在都市的命運走向,也體現了從鄉(xiāng)村到都市的社會變化。通過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打破了女性史書寫單一的“壓迫—反抗”模式,也能借此為分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提供參考。
[關? 鍵? 詞]《上海王》;筱月桂;形象
一、“成為歷史主角”的傾向——緒論
“重寫海上花”三部曲,出自虹影筆下,故事發(fā)生在黃浦江畔的明珠——上海?!爸貙懞I匣ā比壳茉炝艘粋€世界,有出身風塵但卻成為洪幫實際掌權人的“申曲皇后”筱月桂,有以身殉職的國際間諜上海演員于堇,也有潑辣又古靈精怪的雜耍女孩蘭胡兒。這些人物形象——娼妓、戲子,在中國古代,被視為“下九流”。在大都市上海,她們卻走到了歷史舞臺的中間,成了大都市的縮影。
女性能夠走到歷史舞臺中央,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分不開的。虹影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窺見了時代的影子,小情小愛并不能拘束她的作品,時代與國家背景才是永恒的主題。所以上海的洪幫和青幫成了“申曲皇后”筱月桂的歷史舞臺。在《上海王》中,虹影避開了女性主義敘事經常采用的男女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在塑造堅韌、智慧、具有過人膽識的主人公筱月桂的同時,也塑造了一批各有特點的男性角色,如義薄云天的常力雄、斯文冷酷的黃佩玉和心思通透的余其揚。因此《上海王》也避開了“先驗質素的、極端的、概念化的潛在模式”[1],在塑造優(yōu)秀的、發(fā)光的女性形象的同時,也避免了將男性形象塑造成“面目模糊,成為展開女性敘事的道具;或是面目猥瑣可憎,被簡單處理為具有病態(tài)人格的惡棍、性欲狂”的寫作傾向。
在《上海王》中,最具有閃光點的角色,無疑是筱月桂這一從鄉(xiāng)下走進城市,人生幾經起落,最后成為“申曲皇后”和上海灘洪幫實際掌權人的女性形象。而這一女性形象成為歷史主角的傾向,與作家虹影的觀念具有緊密的相關性。虹影曾說:“我是女兒身男兒心。這男兒心也并非看不起女性,而是說性別在我身上不能說明什么,一句話,我的寫作該是超性別寫作。”[2]而《上海王》也是一部女性的成長史。
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突出其兩面性與家庭女性區(qū)別開來,借此體現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同時又通過這一作品的情節(jié)而體現文學創(chuàng)作中“女性史”的另一種書寫模式,因而對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對于研究《上海王》的書寫模式和探究虹影的創(chuàng)作理念具有參考價值。
二、“區(qū)別家庭女性”的情節(jié)——文本分析
分析筱月桂這一角色,首先要立足文本,同時也要與其他女性形象做比對。這一形象具有從鄉(xiāng)村進入都市的小人物到叱咤風云的申曲皇后的大轉變,不同于“柔情似水的上海女人”,也不同于家庭女性的賢惠、溫婉。她是“下九流”,是戲子,是娼妓,是“女流氓頭子”,這與20世紀90年代的許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有巨大區(qū)別的。
筱月桂這一角色的出場,是帶著“被虐待”和“鄉(xiāng)村”的標志的。她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是由一個女性角色“新黛玉”——來自大都市上海的“書寓老板”帶來的。“新黛玉”也屬于“下九流”人物,但她的出場已經不凡,她是上海洪幫山主常力雄的情人,也是上海灘洪幫的“金鳳四大爺”。筱月桂靠著自己有著一把子堪比男人的力氣,跟著新黛玉進入了都市。
筱月桂一生與三個男人密切相關,首先是對她施恩的常力雄。洪門山主常力雄,是上海灘第一代上海王,但他卻在一品樓里偏偏看上了這個鄉(xiāng)下丫頭。他欣賞筱月桂,真正看到她骨子里的反叛與不服輸,因為他們是一類人。人生無常,在常力雄死在幫會火并之后,筱月桂被迫進入二等妓院,淪為“幺二”,與“野雞”同席,做起皮肉生意。在二等妓院的經歷,促進了筱月桂的成長。她從鄉(xiāng)下招小調唱得好的男孩女孩,汲取了“東鄉(xiāng)調”“花鼓戲”,組建了如意班,這是這一角色成長的重要節(jié)點。在成為色藝雙絕的如意班班主之后,第二個重要的男人出現了——斯文冷酷的黃佩玉。他幫助筱月桂成就事業(yè),筱月桂委身于他,二者之間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黃佩玉害死了常力雄,這個真相被筱月桂所知后,筱月桂依舊隱忍,對他的喜怒無常報以笑臉,暗暗卻為給常力雄報仇而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設計了綁票案,最終炸死了黃佩玉,扶持了她最愛的男人余其揚上位,成為第三代上海王,而自己則成了洪幫的實際掌權人。余其揚與筱月桂之間,既有欺騙,又有背叛,但更多的是相互扶助與支持。
筱月桂也在與三個男人的交往經歷中不斷成長。她的形象特征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情節(jié)之中:聰明,能夠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開創(chuàng)新的劇種并加以發(fā)展、改良;膽識過人,敢以生命為代價設計綁票案為恩人報仇,扶持舊朋友上位;堅韌而頑強,在二等妓院里受盡凌辱,卻意志堅定,能夠脫胎換骨,光彩照人?!胺N種優(yōu)秀的品格是她改變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的內在依據和根本原因”[3],也同樣是因為這些優(yōu)秀的品格,這一人物形象和家庭女性的形象區(qū)分開來。
家庭女性在當代和現代文學的書寫中,主要遵循著“壓迫—反抗”模式,即“壓迫—反抗”的性格發(fā)展,這一模式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有著巨大的承壓性,并具有極其悲苦的命運,在與命運的斗爭和反抗命運的壓迫中人物性格不斷發(fā)展變化,但卻難免落入人物類型模式化的窠臼。筱月桂則不同,她是鄉(xiāng)下丫頭—書寓小姐—幺二—戲子這樣的身份轉化模式,這一轉化模式具有極大的戲劇性,與虹影“脂粉隊里的英雄”相一致。由于這種特殊的身份轉化模式,筱月桂與家庭女性承擔的家庭、生育、持家等任務不沾邊,她縱橫在上海的風月場,是申曲女王、上海王后。身為娼妓和戲子,作家并不規(guī)避她的不足和缺憾,卻將筆墨放在了正面的塑造上。
娼妓和戲子,這種特殊的身份也值得研究。筱月桂這一人物形象,和作為家庭女性的人物形象有極大的差別。在分析了她性格的閃光點之后,我們也要看到,虹影并沒有將她神化。家中女性承擔著家庭、生育和持家等任務,而“社交、智力和感官享受更多的由女藝人承擔”[2],作為女藝人的筱月桂,對情欲的追求,龐大的野心以及心狠手辣的手段,都是其形象的負面因素。但既然將女性放置在風云詭譎的歷史波濤中,女性身置其間,憑借身體為資源,改變自身被壓迫的地位,并改寫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也是這類女性角色區(qū)別于家庭女性的獨有魅力。
三、“創(chuàng)建新女性史”的觀念——書寫模式
虹影避免了“先驗質素的、極端的、概念化的潛在模式”[4],跳出了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女作家面目模糊或者面目可憎的男性角色塑造慣例,塑造了和女性形象同樣復雜和飽滿的男性形象,避免了人物形象的“本質主義化”。
在《上海王》中,虹影利用歷史化的情境描述人物,男性形象實現了飽滿鮮明,避免了女性世界的隔離與封閉,構建了緊密聯系的兩性間的關系,二者之間錯綜復雜,既有菲勒斯中心的壓迫與背叛,也有帶有溫情的相互利用、相互扶助,女性的形象也由此變得內涵豐富。這種關系打破了女性史單一的“壓迫—反抗”的書寫模式,打破了“苦難史”的單一化,使女性史在文學上的體現更為多樣。而筱月桂走到歷史舞臺中央,也是小人物的“逆襲”,是“下九流”形象在都市發(fā)展歷史上“成角兒”“成名兒”進而改變命運的時代縮影。
分析筱月桂這一角色,通過文本中的情節(jié)歸納,我們不難看出她的形象特點,但從雙重敘述的手法來看,又有別樣的風情。虹影采用了雙重敘述的手法,描寫作家“我”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的經過。筱月桂的傳奇在正史中是無法尋覓的。在老上海嘴里,她只是作為“壞女人”而存在—— “女流氓頭子”“白相人嫂嫂”“黑社會淫婦”。相反,作家“我”卻發(fā)現歷史留下來上百本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的傳記。只有當“我”翻開民國初年的報紙期刊后,歷史才向“我”顯露真相。這樣的雙重敘事,具有巨大的矛盾張力,是作者對歷史的“想象性重構”。筱月桂這一人物形象是多面的、復雜的、鮮活的、生動的,作者企圖通過描寫這樣一個女性形象,進而提供文學上的“女性史”的另一種存在模式。
虹影被稱為“脂粉陣里的女英雄”,她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女性意識,如早年的未來主義小說——《女子有行》,“重寫海上花”三部曲同樣能夠體現她對女性命運與生存的特別關注。筱月桂這一女性形象,是十足的“虹影式”的,她有野心、毫不遮掩自己的情欲、給自己封王,但同時她又堅韌、頑強、充滿智慧和膽識。這種多面與復雜,因為她出身于“下九流”,是拋頭露面的戲子而統一,進而與家庭女性區(qū)別開來。而這種女性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奮斗的書寫模式,打破了女性史單一的“壓迫—反抗”模式,使女性史的書寫在“苦難史”之外又有了其他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焦欣波.女性、英雄及其超越性:海外新移民作家筆下女英雄形象書寫透視[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3(5):75-79.
[2]王文艷.誰是歷史真正的主角:試論虹影近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2):38-41.
[3]張欣,方忠.論虹影小說《上海王》中的男女關系:基于神話原型批評的分析[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5(3):61-65.
[4]杜慶英.論虹影小說中的女性主義:以《饑餓的女兒》《英國情人》《上海王》等作品為例[J]. 柳州師專學報,2010,25(3):52-55.
作者簡介:宋育卓(1997—),女,漢族,吉林長春人,本科,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