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穎媛
菲律賓華裔企業(yè)家莊萬里先生(1899-1965),平生酷愛古代書畫。數(shù)十年間,他悉心搜求流散于海外的歷代書畫達數(shù)百件,庋藏于書齋“兩塗軒”,并立志有朝一日把家藏書畫回歸祖國,完整保存。
莊萬里先生的哲嗣莊長江先生和莊良有女士遵照父親的遺愿,于2000年以莊萬里文化基金會之名,將“兩望軒”珍藏的233件書畫作品,慨然捐贈上海博物館。
“兩塗軒”珍藏的書畫,涵蓋自宋至現(xiàn)代800年的時間跨度,包容人物、山水、花鳥和書法,其中精品薈萃,風(fēng)格紛呈。
為了表彰莊氏家族保藏中華文化遺珍的功績,上海博物館特設(shè)“兩塗軒”專室,遴選“兩塗軒”藏品中部分精品,進行展覽。展品將定期更換,以供廣大觀眾品賞。
明代佚名《松下聽瀑圖軸》(圖一)
紙本,縱154.5、橫99.8厘米。題署:“小仙”。鈐:“思忠之印”白文印、“吳偉”朱文印。
是圖樹木枝丫與松針多用直線描繪,用筆爽利,不計工筆,健壯粗放,然人物面部神態(tài)與樹干主體刻畫相對細膩,衣紋寥寥,行筆卻起倒轉(zhuǎn)折自如,盡顯人物姿態(tài)。遠景與近景、人物頭部與身體刻畫的粗細對比,使得畫面尤為傳神。通幅看來可謂巨細曲折,各有條理,濃淡相宜,神韻俱足。
明代佚名《漁夫問道圖a》(圖二)
紙本水墨,縱15 4.9、橫99.8厘米。鈐:“思忠之印”白文印、“吳偉”朱文印。
是圖用筆兼具粗獷道勁與細致縝密。所繪巖石看似縱筆不經(jīng)意、灑脫爽勁,卻合乎自然造化,陰陽向背躍然紙上,富有節(jié)奏感。巖間蘭草雜而能整,隨風(fēng)而動,中有一樹旁斜逸出,樹葉枝干虛實分明,樹下水波徐徐,有一烏篷船停靠岸邊。岸上一漁夫赤腳屈膝作揖,行人目光與手指所向呈指路狀,結(jié)合本幅畫面布局,可感此處道路幽深難尋,加之四周草木繁盛,著實有“桃花源”之趣。是作風(fēng)格、尺寸、款識與《松下聽瀑圖》幾乎一致,系出于同一人之手。
明代佚名《十八學(xué)士圖屏》(圖三)
絹本設(shè)色,(各)縱13 4.2、橫78.6厘米。
此四圖鈐唐寅印,系后人托名。從畫風(fēng)分析,近杜堇。4幅題材為唐貞觀時期十八學(xué)士故事,分別安排琴、棋、書、畫4個場景。每幅各鈐“唐寅私印”白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長方印。又“詒晉齋”朱文長方印。
杜堇(1456 1528后),字懼男,號檉居、古狂、青霞亭長等,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占籍燕京(今北京市)。成化(1465-1487)中試進士不第,絕意進取。工詩文,通六書,善繪事,界畫樓臺嚴整有法,人物白描、花草鳥獸并為能手。又能作飛白體,宜乎宗之者眾。
明代陳洪綬《踏雪尋梅圖軸》(圖四)
絹本設(shè)色,縱131.3、橫49厘米。題署:“弗遲老人洪綬”。鈐:“洪綬”朱文長方印。又“朗庵鑒藏”白文印。
陳洪綬(1599-1652),字章侯,號老蓮等,浙江諸暨人。工書善畫。畫精人物、仕女。初師藍瑛,后取法李公麟、趙孟頫,運筆旋轉(zhuǎn),一氣呵成。所作人物,造型夸張變形,高古偉岸,線條凝練道勁,設(shè)色古拙,形成了高古靜穆的獨特畫風(fēng)。與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譽。
清代華喦《東山攜妓圖軸》(圖五)
絹本設(shè)色,縱136.8、橫71.6厘米。題署:“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關(guān)掃白云。南陽山中樵子寫于黃篾樓?!扁j:“奈何”白文起首印、“秋岳…‘離垢居士”二白文印。
華喦(1682-1756),字秋岳,原字德嵩,號新羅山人等,福建上杭人。初寓杭州,后客維揚最久,晚歸西湖卒于家。擅畫人物、山水,尤精花鳥、草蟲,師法惲壽平、石濤等,重視寫生,形象生動多姿,筆墨松秀明麗、空靈駘宕,形成了兼工帶寫、雅俗共賞的畫風(fēng)特征。著有《離垢集》等。
清代胡玢((隔江相爭圖軸》(圖六)
絹本設(shè)色,縱163、橫65厘米。題署:“姚江胡玢畫”。鈐:“胡玢之印”白文印、“天石”朱文印。
胡玢,字天石,姚江(今浙江余姚)人,工畫,生卒年不詳。此幅人物風(fēng)俗畫采用散點透視法描繪了小村莊內(nèi)的眾多場景,諸如規(guī)整的農(nóng)田、門口嬉戲的孩童、放牛的童子、坡下抬頭仰望的人們、趴著的牛兒、就地下棋的男子,以及畫面焦點處兩岸的人群。無論是房屋、樹石、草木,還是家禽、山坡、河流,皆刻畫到位。尤其是聚集于河橋一帶的人群,無論男女老少,皆各有姿態(tài),神情動作、衣著配飾,各不相同,橋頂張開雙手的男子似在拒絕否認,而沖上橋面的家犬與橋下?lián)]舞手臂的村民卻毫無妥協(xié)之意,畫面的沖突點與重心不言而喻。
是作當(dāng)屬一件相當(dāng)寫實的風(fēng)俗畫,且對細節(jié)的描繪、全局的把握亦足見畫家功力。
宋代佚名《秋山蕭寺圖卷》(圖七)
絹本設(shè)色,縱41.5、橫227.5厘米。畫上鈐:“乾隆鑒賞”白文圓印、“八征耄念之寶”朱文印、“古希天子”朱文圓印、“壽”白文長方印、“三希堂精鑒璽”朱文長方印、“宜子孫”白文印。
左上角鈐“忠孝之家”朱文印。左下角鈐南宋賈似道收藏?。骸懊苤隆敝煳暮J印、“魏國公印”朱文印。又東湖野人”白文印、“景維賢印”白文印。“蟲采天癸”朱文印。另一印不辨。卷后有無名氏跋:“……向得范華原《秋山蕭寺圖》于京師,己已攜北墅,辛未重來晴霽。”
又清高士奇跋,鈐“江邨”朱文長方印、“藏用老人”白文印、“士奇”朱文長方印、“閑里工夫淡中滋味”白文印、“簡靜齋”朱文長方印、“高士奇圖書記”朱文長方印、“竹窗”朱文長方印、“高詹士”白文印;李在銑跋,鈐“李在銑印”白文印、“芝陔”朱文印;內(nèi)藤虎跋,鈐“藤虎”白文印、“炳卿”朱文印。
又“完顏啟迪”朱文印、“米論四希書畫巢”朱文長方印。完顏景賢“咸熙堂鑒定”朱文印、“完顏景賢字享父號樸孫一字任齋別號小如庵印”白文長方印、“樸孫庚子以后所得”朱文長方印、“小如庵秘籍”朱文印。畢瀧“靜寄軒圖書印”白文長方印。金城“金鞏伯精鑒印”朱文印?!熬伴L樂印”白文印。
此圖清高士奇《江邨書畫目》《江邨消夏錄》、完顏景賢《三虞堂書畫目錄》《石渠寶笈續(xù)編》、阮元《石渠隨筆》、齊藤悅《董盦藏書畫譜》《中國名畫集》有著錄。
明代謝時臣《萬里無云詩意圖軸》(圖八)
絹本設(shè)色,縱193.2、橫93.9厘米。題署:“萬里無云月正中。謝時臣”。鈐:“姑蘇臺下逸人”白文長方印、“謝氏思忠”白文印。
謝時臣(1487 1567后),字思忠,號樗仙,吳(今江蘇蘇州)人。擅畫山水,學(xué)沈周而略參浙派,筆墨粗壯,丘壑幽深,長軸巨幛,頗得氣勢。尤善畫水,江潮湖海,種種臻妙。隆慶元年(1567)有作“林靄山嵐圖》,時年八十一。
明代藍瑛《秋林覓句圖軸》(圖九)
絹本設(shè)色,縱169.7、橫45.4厘米。題署:“秋林覓句。李咸熙畫。西湖外民藍瑛摹于南山之松露閣”。鈐:“藍瑛之印”白文印、“田叔”朱文印。
藍瑛(1585 1664后),字田叔,號蜨叟,晚號石頭陀,錢塘人。擅山水,初年秀潤,摹唐、宋、元諸家,筆筆入古,于黃公望究心尤力,晚年筆益蒼勁,人物寫生并佳。論者謂浙派始自戴進,至藍瑛為極?!懂嬍窌分^其老而彌工,蒼古頗類沈啟南云。是幅疏秀蒼勁、水汽氤氳,樹干枝丫用筆頓挫、點染別致,泉瀑老林動靜相宜,人物行吟林間,若隱若現(xiàn),構(gòu)思奇巧。
明代林良《竹禽圖軸>(圖十)
絹本水墨,縱154.1、橫76.5厘米。題署:“林良寫”。鈐:“以善圖書”朱文印。
林良( 1416 -14 80),明代畫家。字以善,廣東南海人。成化、弘治間宮廷畫家,官工部營繕所丞,入直仁智殿,改任錦衣衛(wèi)指揮。擅畫花果、翎毛。師法南宋院體及邊景昭,用筆粗勁、奔放,與呂紀并稱為明代宮廷兩大花鳥畫家,也是明代水墨寫意畫派的先驅(qū)人物。 明代蕭海山《蒼松四喜圖軸》(圖十一)
紙本水墨,縱152、橫79.2厘米。題署:“海山”。鈴:“錦衣世家”白文印。
蕭海山,明代畫家,生卒年不詳。《明畫錄》《海虞畫苑略》在林良傳派中載有瞿呆,字炳嚦,號醉漁(一作魚)上人,瞿?。▽W(xué)古)后人(《海虞畫志》稱呆為瞿俊十世孫,為康熙間生,有誤),常熟(今江蘇常熟)人,后寓澄江,性坦率,無畦軫,嗜酒落魄,能詩,工畫花鳥,蘆雁一種師于林良門下,得窺其法。里人錢祖、蕭完,性趣亦類呆,蘆雁亦佳。班宗華先生認為,海山可能即是蕭完的號,其活動時間在明天順朝(1457-1464)期間。
美國西雅圖美術(shù)館藏明代蕭海山《雙鷹老松圖軸》落款、畫風(fēng)與《蒼松四喜圖軸》-致,系明代宮廷畫家院體林良畫風(fēng),作者身份都是“錦衣”,可知兩圖作者為同一人。
清代余省《桃花雙綬圖軸》(圖十二)
絹本設(shè)色,縱132、橫50厘米。題署:“臣余省恭畫”。鈐:“臣余省”朱白文印。又“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石渠繼鑒”朱文印、“三希堂精鑒璽”朱文長方印、“宜子孫”白文印、“御書房鑒藏寶”朱文橢圓印。又“汪心農(nóng)珍藏”朱文長方印、“靈芳館藏”朱文印、“葉蔗田寶章”朱文印。
余省(1692 1774后),字曾三,號魯亭,江蘇常熟人。余珣子。曾受業(yè)于蔣廷錫,乾隆(1736-1795)年間與唐岱、周鯤同祗候內(nèi)廷,善畫花鳥、蟲魚、翎毛,間亦參用西法,賦色艷麗,尤善畫蝶,工蘭竹水仙。
現(xiàn)代齊璜《七冠報鳴圖軸》(圖十三)
紙本設(shè)色,縱179.2、橫63.3厘米。畫左上題署:“名參十二屬,花入羽毛深。守信催朝日,殘鳴送曉陰。峨冠裝瑞玉,利爪削黃金。徒有稻梁感,何由報德音。借徐寅詩補空。齊璜白石山翁”。鈴:“木人”朱文印、“木居士”白文印、“甑屋”朱文印。
齊璜(1864-1957),現(xiàn)代書畫篆刻家。原名純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以號行,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擅畫花鳥蟲魚,推崇八大、徐渭,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zhì)樸,神態(tài)活潑,天真爛漫。亦畫山水、人物,亦別成一格,自有天趣。
現(xiàn)代高嵡((雙鹿圖軸》(圖十四)
紙本設(shè)色,縱77.8、橫33.2厘米。題署:“奇峰高嵡”。鈴:“阿奇”白文印,“奇峰大利”白文印、“高蓊二十以后之作”白文印。
高蓊(1889-1933),字奇峰,番禺(今廣東廣州)人。侖弟,早年學(xué)畫于兄,后東渡日本,再求深造。歸國后,致力美術(shù)運動,創(chuàng)《真相畫報》于上海,設(shè)美學(xué)院于廣州,并任嶺南大學(xué)教授。繪畫技法,融合中外,自成面目。與兄侖、陳樹人、鄭錦等為嶺南畫派倡導(dǎo)人。
明代董其昌《行書手札九通卷>(圖十五)
紙本,縱26.3、橫413.6厘米。鈐:“董其昌…‘其昌”白文印。又“時敏之印…‘汪令聞審定”二白文印,“古癡征古”朱白文印,“雙丙戌生…‘谷園孔繼涑…‘古公…‘雙禊館…‘并皆佳妙…‘丕天父”六朱文印。后有朱益,潘艾卿、賈景德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香光、思白、思翁,原籍上??h(今上海閔行馬橋鎮(zhèn)),后徙居華亭(今上海松江)。齋名畫禪室、戲鴻堂、玄賞齋、四源堂等。萬歷十七年(1579)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才思俊逸,精通禪理,擅書畫,精鑒別。書法取資博洽,初學(xué)顏真卿,轉(zhuǎn)法虞世南,上追鐘繇、王羲之,間參李邕、徐浩、楊凝式,中年改學(xué)宋四家,融會悟通、自出機杼,筆致生秀、蕭散簡淡,世稱“香光體”。山水以黃公望、倪瓚為宗,廣泛涉獵王維、董源、巨然、惠崇、米芾等唐宋元名家,倡“南北宗論”,推崇南宗文人畫。輯刻“戲鴻堂帖》,著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