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WUV雜志》7月25日文章,原題:把中國作為挑戰(zhàn),而不是視為威脅德國企業(yè)有許多可供學習的東西,如強大品牌、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這就是為何我們在中國的機會并不差的原因。人們對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報以尊重、欽佩或嫉妒,甚至是恐懼。因為中國想達到世界之巔——不僅在經(jīng)濟和技術領域,還有政治和文化方面。但恐懼不是個好導向。
德國經(jīng)濟界對中國存在兩種常見思維模式:一是通過比較德中關鍵數(shù)據(jù),認定德國已是失敗者。二是對中國充滿恐懼,認為這個國家遲早會不再需要西方品牌。確實,中國人為自己的文化和國家感到自豪。不過,全球性品牌在北京、上海就像在巴黎、柏林一樣吸引人。只要保持獨特,提供附加價值且運行良好,就會受到中國人尊重。中國消費者擁有敏銳的“雷達”。
盡管中國已投入大量資源和巨額資金打造本土品牌,但可能還需要再過10到20年才能達到歐洲水平。中國希望每天都能變得更好,也希望外國合作伙伴亦有雄心壯志。外國品牌在華不僅應提供出色品牌體驗,還要具有溝通的敏感性。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企業(yè)都會繼續(xù)在中國把生意做好。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有中國的交通技術:從上海到北京乘高鐵只需四個半小時。在美國,紐約和芝加哥之間類似的距離,坐火車需要19個小時。在傳統(tǒng)零售業(yè),中國發(fā)展速度也相當快……在中國,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但不需要畏懼。更好的做法是,應自信地突出自己在中國被珍視的美德:責任感、團隊合作、創(chuàng)造力等。
在中國做了15年業(yè)務后,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這個國家,始終好奇地關注其發(fā)展,為它迷戀。我相信歐中在許多方面可相互學習。我希望在德國有一種不同的更好的中國感受。推動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好奇而非恐懼。我們應把中國當挑戰(zhàn),而非威脅。若我們學會更好地了解中國人,就不會害怕?!?/p>
(作者馬丁·斯納克是德國Avantgarde集團的CEO,青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