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華
摘要:十二生肖也稱“十二屬相”,指用來計算年歲的十二種動物。近年在內蒙古陰山北麓烏蘭察布草原的一塊巖石上,發(fā)現(xiàn)了刻有戰(zhàn)國時代至西漢時的十二生肖圖像,說明先秦時代已有十二生肖。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產(chǎn)生的?又是如何演變?yōu)榻裉烊藗兯熘臉幼幽??學界眾說紛紜。本文也將對此進行簡略地探討,提出自己一點想法。
關鍵詞:十二生肖 ? 產(chǎn)生 ? 演變過程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文化以遠古時代的華夏文化為中心。然而從原始社會開始,經(jīng)過了新石器時代、三皇五帝時期、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直至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這段時期,為什么沒有十二生肖呢?那么十二生肖究竟是來源于哪里的?又是如何演變成如今眾人皆知的這十二種動物的呢?本文將從十二生肖的雛形、演變以及定型這三個方面探究十二生肖的起源。
(一)十二生肖的起源
古人相信“萬物有靈”,認為某些動物或動物的行為具有神秘感,于是這種物就被尊為靈物,人們進而產(chǎn)生依賴感,最后形成了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原始野蠻民族在狩獵采集階段普遍出現(xiàn)的一種最初的信仰崇拜,多半都產(chǎn)生于氏族公社時期。不同的氏族往往擁有屬于自己的圖騰,他們把自己所崇敬的圖騰形象刻畫在自己的旗幟上,祭祀用的器物上,甚至刻畫自己的領地范圍內,乃至刻畫在自己的身體上,當作本氏族的標志和符號,并希冀得到圖騰的庇佑和力量。由此可見,圖騰崇拜與十二生肖的產(chǎn)生密不可分。
(二)遠古氏族的圖騰種類
在遠古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且民族、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面對的對象都不同,所以崇拜的圖騰也就多種多樣。如殷先祖以玄鳥為圖騰,蚩尤氏族以蛇為圖騰,黃帝氏族以熊為圖騰,黃帝討伐炎帝時所率領的“六獸之師”──熊羆貔貅豸區(qū)虎,就是以六種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居住在哀牢山的少數(shù)民族以龍為圖騰。在許多氏族和部落,都以蛇為圖騰。這足以看出,遠古祖先們向往他們所崇拜的動物圖騰的力量。而這些動物被圖騰化,就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動物,而是被崇拜它的祖先們賦予了神性。此外,還有許多種類的圖騰,有的以公狼為圖騰,有的以母狼為圖騰,有的以虎為圖騰,有的以羊為圖騰,有的以牛、馬為圖騰,有的以鹿、鷹為圖騰。正是有了這些種類多樣的圖騰崇拜,才為后來十二生肖的產(chǎn)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遠古時期的氏族融合
遠古時期,有許多各種各樣的的氏族。由于自然條件極其惡劣且生產(chǎn)力低下,讓原始氏族在殘酷的自然面前表現(xiàn)出一種敬畏、屈服狀態(tài)。兇猛的野獸和不可抗力的自然災難也常使原始人處于一種束手無策或恐懼的位置。所以,許多氏族就會團結起來,共同分享資源和抵御自然災害。例如:華夏氏族本是以蛇為圖騰的,在征服了許多其他氏族后,形成巨大的部落聯(lián)盟,在此基礎上華夏氏族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如虎、牛、馬、羊、鹿、鷹等,逐漸演變出一種新的聯(lián)合性圖騰——龍。他身上所具有的種種“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的特性,讓這種圖騰身上具備了別的圖騰所沒有的“神性”。這種神性主要是為了提高氏族或部落領袖人物的地位,讓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地位更加穩(wěn)固以及使整個聯(lián)盟更加團結。另外,還有氏族之間通過通婚或者征戰(zhàn)所實現(xiàn)的融合。
(二)部落遷徙及繁衍造成的融合
在三皇五帝時期,部落已經(jīng)形成。但由于當時自然環(huán)境惡劣,祖先們生存不易,于是不得不面臨長期多次的遷徙。據(jù)傳說,伏羲曾寓居新市(今河北省新樂市),建都于陳(今河南省淮陽市),并歿于陳,反映了伏羲部落逐漸發(fā)展的路線和過程。從各種文獻記載判斷,其部落的活動范圍,大體在今河南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和山西南部一帶。神農部落的活動范圍包活今天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地。正是由于這樣多次遷徙,使得部落的文明不斷被發(fā)揚壯大,為之后的民族大融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此外,當時的祖先們十分注重后代的繁衍,因為部落的壯大離不開人口的增加。而當部落領袖的子女逐漸長成的時候,他們會得到新的姓氏,劃分新的領地,逐漸將部落壯大。由此,筆者認為:現(xiàn)今的中華人民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是有道理的,因為極有可能炎帝和黃帝后來演變?yōu)閮蓚€最大的氏族部落。
遠古氏族社會所崇拜的圖騰種類繁多,但是為什么流傳下來后只選擇出這十二種動物作為生肖呢?筆者認為,某一氏族之所以選擇某種動物作為圖騰崇拜而沒有選別的動物做圖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作為圖騰崇拜的動物,應該與這個氏族的生產(chǎn)、生活等方面關系密切。例如:牛圖騰是炎帝部落的象征,炎帝甚至是“牛頭”,這是農耕文明的象征。從狗、豬、雞、牛、馬、兔、羊圖騰來看,它們的相似點是它們是祖先們首先馴養(yǎng)的動物,原因在于它們的體型小、易于捕捉,攻擊性不強。在經(jīng)過馴養(yǎng)以后,它們在祖先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說:牛、馬可以代替勞力,馱拉重物等;雞可以讓祖先們對時間有了概念;狗可以看家、打獵等。
各民族先民把某種動物作為圖騰來崇拜的動機,還可以認定是源于采獵時代人們對各種動物的恐懼和依賴。如:蛇、鼠、虎龍圖騰等。例如:龍圖騰。在祖先們看來,龍已經(jīng)成為一種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自詡為“龍的傳人”?!褒垺贝砹艘环N權威性,所以有“真龍?zhí)熳印钡恼f法,這種神性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力量。至于猴子,它與龍一樣,之所以應單獨成一類,原因很簡單,猴子的外表最與人相似,且十分聰明。在祖先們看來它們是聰明的象征。
因此,這十二中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就成為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中的這十二種動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或是讓先民們畏懼而警醒,激發(fā)生存的動力;或是為先民們提供食物或生產(chǎn)生活上的幫助;或是成為先民們的精神象征,它們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與傳承,成為貫穿古今的紐帶。它們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
參考文獻:
[1]張珊珊.生肖文化的起源及其發(fā)展過程[D].北京語言大學,2007.
[2]黃建榮.十二生肖——圖騰崇拜的延伸[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05).
[3]張麗華.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J].四川文物,2003,(05).
[4]劉丹龍,王家民,陳鵬.十二生肖的文化特征與設計研究[J].新西部,2007,(20).
[5]邸永君.十二生肖與圖騰崇拜[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4).
[6]張錫科.我國十二生肖文化探源[J].東方論壇,2018,(03).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