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舜
摘要:在當今這個繁雜的藝術生態(tài)中,鮮有人能在各自作品中感受到與自身心靈所向之間的神秘關系。然而塞尚與曹吉岡繪畫中“山”題材的作品具有現(xiàn)代性的價值。塞尚是眾所周知的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思想與繪畫風格在眾多領域影響著后人,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值得我們不斷回到塞尚身上探討。而曹吉岡作為當代藝術家在山川表現(xiàn)中有著與眾不同的精神領悟,他能在當代這浮華繁雜的社會中脫身而出,創(chuàng)作出如此悲壯而宏偉的作品,這與塞尚也有著不期而同的相似。大山是有精神品格的,在經(jīng)歷時光的摧殘之中,它見證了這世上萬物的誕生與消逝,它身上的斑駁與肌理那便是時光經(jīng)過的痕跡,雖僅僅留下了這些殘余的跡象,但在總體與細節(jié)中就能捕獲大山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與大山融為一體,這便是本人從塞尚與曹吉岡身上得到的啟發(fā)。
本文試圖通過塞尚與曹吉岡“山”題材作品的特點,從精神層面與藝術表達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藝術與自然的神奇關系,正是因為兩位藝術家有著沉著冷靜的精神狀態(tài)、淡泊的心境使其能夠洞察大自然最神奇而微妙的動人之處。
關鍵詞:塞尚;曹吉岡;精神品格
1.塞尚與曹吉岡對“山”的觀照
被世人譽為“現(xiàn)代藝術之父”的塞尚有著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這一生他面臨種種挑戰(zhàn),重重困難,但他不斷的挑戰(zhàn)自我勇于沖破傳統(tǒng)繪畫的束縛,形成自我的獨特見解與觀點,在藝術探索之路不斷前進。印象派對塞尚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追隨印象派的過程中,塞尚發(fā)現(xiàn)印象派的繪畫風格只是對自然表面的簡單復刻,并沒有體現(xiàn)自然的本質(zhì),于是塞尚逐漸拋棄了印象派的表面復刻法,開始自己探索事物的本質(zhì),建立在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下把事物的本質(zhì)用自身的繪畫語言表達。
在當代眾多畫家中曹吉岡并不為眾人所知,他潛心不動聲響的藝術專研,身上沒有世故氣息又帶著沉著冷靜的心態(tài),在探索藝術道路上虛懷如谷不禁讓人敬佩。早期的作品《長城組圖》中能明顯看出他扎實的基礎功,一組長城在畫面上已能夠使人感受到歷史的蒼勁與宏偉。然而在接下來的藝術追尋中,他突破了自我,并不只是現(xiàn)實主義和具象再現(xiàn)方式,他的勤學刻苦與從容不迫使他的畫面又給人一種新的體會——崇高、靜穆。他巧妙把傳統(tǒng)山水精神融合進西方油畫,對于當代藝術而言,他給出了具有時代性的轉(zhuǎn)變。
塞尚與曹吉岡繪畫中“山”題材的作品帶著別樣的情感。塞尚在面對圣維克多山他曾一度下不了筆,他認為自己并不會畫圣維克多山,與其他印象派畫家不同,面對這片風景他陷入了深思,如何讓這山在畫面上真實的存在,他說“我愿意消失在自然當中,隨著大自然重新成長一遍?!弊髌贰妒ゾS克多山》在塞尚眼里是自然的一種表現(xiàn),他畫的是這山的景象同時也超越了這山本身的景色,表達出的是塞尚自身的對圣維克多山的情感。對于曹吉岡來說他作品中“山”是帶著精神品格的,這山有著時間的痕跡,留下殘剩的跡象。曹吉岡面對大山持著孤獨而又沉重的心氣將西方油畫轉(zhuǎn)換為帶有中國傳統(tǒng)山水的表現(xiàn),以水墨的表現(xiàn)形式用油畫顏料來轉(zhuǎn)化,使得中西方對“山”這個物象的表達巧妙的融合,這不可思議的結(jié)合也是現(xiàn)代繪畫的一種完美超越。
2.塞尚與曹吉岡大山作品特點的異同
2.1心靈上的共性
塞尚對圣維克多山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不是對自然風景純客觀的機械性描摹,而是讓圣維克多山來到自己身上思考,與大山融為一體。在這一點上,曹吉岡作為現(xiàn)代人他的看法與塞尚不謀而合,山川的變化莫測,煙云繚繞,單純的臨摹并不能表達大山的精神品格,須憑借自身對大山的情感轉(zhuǎn)化為繪畫表達才能把握全景。時光的消逝自然也隨著磨滅,藝術家對自然充滿敬畏,這種情感應完美的融合用藝術家個人的繪畫語言風格表達出來。塞尚說與風景一道萌生,面對自然他將自身投入其中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在他與自然在現(xiàn)實景象感受中獲得的視覺與心靈的關聯(lián)。在面對自然的宏偉與磅礴,塞尚與曹吉岡不禁都為之震撼,他們都在心靈上與自然緊密相連,自然之意與其內(nèi)心所崇尚的真正藝術是相通相映的,當藝術家的心靈與所表達的景物有了某種程度的契約,那么藝術家的畫面上就會流淌著自然的脈搏,生生不息。
2.2空間意識的和諧感
塞尚與曹吉岡在畫面空間共同追求平面空間的和諧構(gòu)成,塞尚晚期的作品抹去了形體,消融了形體的堅實感,他徹底面對自然的深度在畫面上帶著某種還原性,個體性。他的畫面表現(xiàn)多樣但是卻又統(tǒng)一整體,繁復中帶著協(xié)調(diào)性。塞尚對構(gòu)圖也有了新的理解,畫面中豐富的色彩層次和明暗變化交融形成節(jié)奏感,并帶著緊密的空間意識,塞尚獨特的形式具有莊重、簡樸、嚴謹?shù)奶攸c,這與曹吉岡有著莫名的相似。
塞尚作品《圣維克多山》畫面的氣勢莊嚴、崇高,略帶蒼郁,反映出塞尚對自然深沉的思考。在這幅畫中,山體的造型都處理得極為嚴謹,山體與地相接的地平線在畫面中的切割也甚是講究,樹的排列與穿插也在支撐著畫面的平衡。他以樸實無華的筆觸,表現(xiàn)出物象的細微差距。畫面中的顏色雖然不多,但每一個色塊都有著豐富的變化。明度與純度巧妙變化的土黃、土紅占據(jù)畫面的主要色調(diào),然而那沉穩(wěn)而濃烈的綠隱約襯托出大地的蒼茫,山體與天空的藍相互交滲,看似簡單的顏色卻使得整個畫面宛如一首和諧的交響樂曲,正如塞尚的內(nèi)心與自然的完美融合,這種畫面空間與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促使塞尚對圣維克多山有了特
殊的情愫。
曹吉岡作品《黃山寫生》的畫面似乎重現(xiàn)了古代的文人山水,但是卻不似水墨畫的虛渺,各個局部的刻畫都控制的當,局部的抽象化處理,縱觀整幅畫又不失整體感,畫面籠罩著一層恢弘與蒼勁氛圍。每一個筆觸都與這氛圍相互照應,使得這山的輪廓明確而不僵硬。色彩表現(xiàn)看似單一但卻有著細致入微的變化使得畫面更具統(tǒng)一感?;蛘f這只是一幅寫生畫,可有著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在繪畫的心理過程中與面前的景物緊密交融,內(nèi)心與景物的交融充分表達在空間畫面的和諧上。
2.3材料運用與質(zhì)感的差異
塞尚與曹吉岡在對材料的運用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塞尚的圣維克多山油畫到最后的水彩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塞尚的水彩比油畫顯得更加輕盈通透,具有柔和的流動性。水彩不同于其他材質(zhì),紙質(zhì)本身的空白能夠帶來一種具有光感的空氣,使得畫面更富有流淌的生命和靈動的氣息。在水彩的材料特殊性上,畫面因為色彩的流動和密切的過渡,質(zhì)感方面也與油畫有了很大的改變,沒有了粗布的紋路紙張的細膩也給了圣維克多山別樣的精神面貌,有著它的絕對真實性。而曹吉岡則利用了丹培拉的材質(zhì)以達到他對轉(zhuǎn)變西方油畫性質(zhì)的要求,恰似文人古畫的水墨暈染丹培拉的運用完美的實現(xiàn)了,這一舉動使得曹吉岡的“山”既有西方古典繪畫技術的細膩與造型又能充分表現(xiàn)他對水墨畫的巧妙轉(zhuǎn)變。不同于油畫顏料,丹培拉的色調(diào)更為沉著冷靜更符合中國古代水墨畫的品質(zhì),不似油畫塊面的質(zhì)感也不同于塞尚水彩的柔和,曹吉岡的丹培拉運用既有溫潤的玉質(zhì)感也有山脈磅礴的恢弘氣勢。
2.4色調(diào)韻味的差異
塞尚與曹吉岡畫面中的色調(diào)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印象派的影響下塞尚對色彩也具有明顯的感知,明朗的色彩關系,用厚重的塊面表達物象層次也隨著豐富在畫面中流露出塞尚的深沉。而曹吉岡的色彩表現(xiàn)上看似單一但在認真揣摩之后卻有著各種的細微變化,整個畫面色彩構(gòu)成簡單干凈但卻變幻莫測。中西方的藝術差異就在此顯露出來,西方油畫的色彩多樣化和色塊厚重感與中方水墨畫的色彩簡單但卻細致入微各具有明顯的特點。塞尚有著西方印象主義的色彩豐富,在畫面用色塊填補的厚實透露著西方藝術的特點,然而曹吉岡的色調(diào)單一,并不似塞尚用色塊來表達而是用濕潤流淌的顏料細膩刻畫,使得在看似簡單的畫面中卻充滿了變化,也如中國古代文人的水墨畫,僅用墨色但卻能表達大山的千變?nèi)f化。這明顯差異也使得二者在各自的畫面中用不同的色調(diào)表達出不同韻味的“山”。
3.結(jié)論
綜上所述,塞尚與曹吉岡在藝術探索之路對藝術與自然給出了新的定義,正確地闡述了藝術家與自然之間難以分割的情愫。許多藝術家在面對自然只是一味的模仿,這種客觀機械性的行為壓抑了藝術家的主觀個人意識,同時也制約了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的自由發(fā)揮。這兩位藝術家并沒有屈服于這個社會,與大部分人不同他們堅持不屈的精神為藝術創(chuàng)造了新高度。
在文章中本人根據(jù)所查閱的資料與畫冊比較塞尚與曹吉岡繪畫中“山”題材作品的特點得出了藝術與自然渾為一體不可分離的結(jié)論。塞尚與曹吉岡在繪畫風格有著許多共性與差異,本人從空間、色彩、材料方面進行探討,意識到對事物形態(tài)的認識不僅僅局限于遵循事物外部形態(tài)的真實性,從事物本質(zhì)出發(fā)獲得最具價值的藝術表現(xiàn)。就本人而言,大自然是有深度可以挖掘的,藝術家的表達更應接近自然的真實性,面對自然的深度以及自然的生命需要同我們的內(nèi)心融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李澤厚.美學三書[M].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6.
[3]宗白華.美學與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5]羅杰·弗萊.塞尚及其畫風的發(fā)展[M].沈語冰,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何政廣.塞尚 現(xiàn)代繪畫之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夏可君.曹吉岡繪畫的恢宏哭泣的石頭與余象的風景[J].當代油畫,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