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夏日悶熱潮濕的空氣中,新鮮的食材在各種辣椒熬煮的湯料中翻滾,帶給人味蕾的滿足感,吃辣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現(xiàn)代飲食的標志?;厮堇苯愤M入中國的歷史,在最早期的記載中,辣椒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客觀”。后來辣椒開始被食用的背景,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萬山環(huán)抱的貴州,食鹽和蔬菜及其短缺,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中就有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p>
饑餓成了辣椒擴張的主要動力。隨著人口流動,以貴州為中心,在周邊的省市逐漸蔓延開來。據(jù)清朝末年《清稗類鈔》記載,清末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經(jīng)成性,連湯都要放辣椒了。而各地在辣椒的吃法上,也漸漸形成了特色。
云南受東南亞飲食風格的影響,喜歡添加熱帶水果,食物中的果酸的比例更高。四川花椒種植歷史悠久,四川人習慣花椒加辣椒,芳香濃郁、醇麻爽口。而貴州人往往把辣椒腌漬浸泡至發(fā)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躥”。湖南人則偏愛新鮮辣椒,謂之原辣。
然而長期以來,辣椒一直無法突破階級的界限。在《中國食辣史》中,作者曹雨考查并梳理了中國食用辣椒四百年來的歷史,系統(tǒng)地介紹了辣椒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含義,以及它與社會階級的關(guān)系。他提出,文化是有階級性的,飲食文化更是如此。
貴族和世家認為辛辣調(diào)味品掩蓋了高級食材原本的味道,除了辣味根本嘗不到食物本身天然性的味道。在1949年以前,食辣的飲食習慣僅限于社會中下層。比如川渝地區(qū)的火鍋,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抗戰(zhàn)時自貢鹽銷量很大,要靠牛把鹽運出來,牛很容易累死,牛皮留在川南。剩余的牛雜,俗稱“下水”,則需要大量的香料和花椒掩蓋味道,激發(fā)味蕾、驅(qū)散煩悶,因此出現(xiàn)牛雜火鍋。
伴隨著中國飲食的商品化過程、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國飲食中的辣味特征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強烈。以湖北、湖南、四川等主要食辣主產(chǎn)區(qū)的向外輸出的流動人口占據(jù)中國勞動人口輸出的一半左右。而辣椒這類重口味調(diào)料與較差的食材一起烹飪,正好能掩蓋較差的口味,價格低廉,在收入不高的移民勞動力當中流行起來??梢哉f,是城市移民打破了舊有的飲食文化格局,創(chuàng)造了城市辣味飲食文化。
[美] 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陸大鵬、劉曉暉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7月
通過六個普通人掙扎求存的人生經(jīng)歷來觀察中東和北非破碎和動蕩的土地,將當前的苦難追溯至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乃至更早,造成中東和北非大幅震蕩的復(fù)雜原因得以生動呈現(xiàn)。
[法]桑德里娜·雷韋爾 著
童童 譯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9年6月
格倫·古爾德是一位萬人矚目的天才鋼琴家,他是音樂神童,12歲即畢業(yè)于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用一架鋼琴征服北美、德國、奧地利和冷戰(zhàn)中的蘇聯(lián),唱片銷量堪稱古典音樂界的奇跡。然而在生活中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咖和弱者,有明顯的抑郁傾向,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逐漸離群索居,終于英年早逝。
[美]朱迪亞·珀爾、 達納·麥肯齊 著
江生、于華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7月
作者認為,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機器學習技術(shù),都建基于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非因果關(guān)系。要實現(xiàn)強人工智能,乃至將智能機器轉(zhuǎn)變?yōu)榫哂械赖乱庾R的有機體,我們就必須讓機器學會問“為什么”,也就是要讓機器學會因果推理,理解因果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