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生文
康有為像
這首詩最初是由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刊布在《清議報》上的,后收入《戊戌政變記》中。但我們查《戊戌政變記》的原文,卻發(fā)現(xiàn)與人們所熟悉的寫法有一字之差,寫成了“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痹瓉?,梁啟超后來在出版《飲冰室詩話》時將“望門投宿”改成了“望門投止”。梁啟超雖然是戊戌變法的主要當事人,也是譚嗣同的密友,但譚嗣同入獄時,梁啟超已逃亡在外,他當然不可能親眼看到寫在監(jiān)獄墻壁上的“題壁詩”,而是輾轉(zhuǎn)從別人那里抄錄來的,所以才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而且很可能與原文有出入。
那么,譚嗣同《獄中題壁詩》的原文到底是什么?喜歡追根問底的歷史學家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還是找到了答案。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藏有一套清末刑部主事唐娘寫的《留庵日鈔》手稿,里面赫然抄錄著譚嗣同的《獄中題壁詩》:
大刀王五開辦的源順鑲局舊址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廿五日……在署聞同司朱君云:譚逆嗣同被逮后,詩云: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仰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前二句,似有所指,蓋謂其同黨中有懼罪逃竄,或冀望外援者而言,末句當指其奴仆中,有與之同心者。然崛強鷙忍之慨,溢于廿八字中?!?/p>
唐娘(生卒年不詳),字照青,直隸鹽山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戊戌變法期間,他正任刑部主事,有機會直接接觸譚嗣同案的審理。因此,他抄錄的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可能是最接近于原文的。兩相比較,與人們所熟悉的流行版本有五字之差:“望門投止思張儉”,唐娘日記作“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唐娘日記作“忍死須臾待樹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唐娘日記作“吾自橫刀仰天笑”;而“去留肝膽兩昆侖”,所有版本都是一樣的。
總的來說,譚嗣同《獄中題壁詩》的各種版本雖有個別字的不同,但基本意思并沒有差別。詩中所說的張儉是東漢時人,因黨錮之禍被迫亡命逃走,“望門投止”,到人家的家里去避難的時候,因人家敬重他的品行,就冒著被株連的危險收留了他。杜根也是東漢安帝時的名臣,由于鄧太后與外戚弄權(quán),杜根上書要求鄧太后歸政,太后大怒,令人將他摔死。執(zhí)刑人敬重杜根,在行刑時故意不用力,杜根裝死三天,得以活命。如果寫成“樹根”,也說得過去,清代菜市口刑場有一個巨大的樹墩,砍頭時就用這個樹墩作砧板,“樹根”可能指的就是這個樹墩。這些都沒有什么疑問,人們討論最多的問題是,“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兩昆侖”是誰?
關(guān)于“兩昆侖”的著述有很多,其中不乏名人解讀。筆者試著做了一個歸納,大致可以總結(jié)為盟友、仆友、俠士以及自喻等幾種說法。
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這是梁啟超的說法,流傳最廣。
王五,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武藝高強。在京城開設(shè)鏢局,與維新派多有來往。譚嗣同曾向他學習劍術(shù)。戊戌政變發(fā)生后,譚嗣同與王五等人曾圖謀解救光緒,因戒備森嚴沒有成功。譚嗣同被捕后,置生死于度外,而把希望寄托在已經(jīng)逃出京城的康有為和留在京城的王五身上,故題“去留肝膽兩昆侖”為勉:“所謂兩昆侖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保簡⒊讹嫳以娫挕罚?/p>
其二,指梁啟超和譚嗣同,這也是梁啟超的說法。梁啟超在《譚嗣同傳》里寫道:
“時余方訪(譚)君寓,對坐塌上,有所擘畫,而抄捕南海館(康先生所居也)之報忽至,君從容語余曰:“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亦無可救,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雖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足下試入日本使館謁伊藤氏,請致電上海領(lǐng)事而救先生焉?!庇嗍窍λ抻谌毡臼桂^,君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則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館,與余相見,勸東游,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shù)冊、家書一篋托焉,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遂相與一抱而別?!?/p>
在這篇傳記中,梁啟超說譚嗣同曾力勸自己逃往日本“以圖將來”,而譚嗣同自己則留下來“以酬圣主”,分任一“去”(生)一“留”(死)的程嬰和杵臼的角色,因此,“兩昆侖”分別指梁啟超和譚嗣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梁啟超著作等身,他的這一本著作和那一本著作常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關(guān)于“兩昆侖”是誰,他在不同著作中的說法也各不相同。這是一個典型例證。
在北大中文系一九五五級《近代詩選》小組選注的《近代詩選》中,又將“兩昆侖”解釋為康有為與譚嗣同自己:“所謂一‘去一‘留,政變前夕,康有為潛逃出京,政變時,作者拒絕出奔,準備犧牲,并曾在勸梁啟超出走時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昆侖,喻兩人的巍峨高大。這句說:去者留者都是頂天立地,光明磊落的?!奔炬?zhèn)淮教授編注的《歷代詩歌選》也說:“一說以為‘兩昆侖中的一‘去者指康有為,‘留者自指?!眲V志也認為,“兩昆侖”分別指“為其難”的“去”者康有為和“為其易”的“留”者——譚嗣同自己(劉廣志《譚嗣同(獄中題壁)“兩昆侖”非指二仆辨》)。
總之,以上說法雖有不同,但都認為“兩昆侖”指代的是戊戌政變的同盟者。
“兩昆侖”指的是王五和師中吉,這是孔祥吉的說法。
《留庵日鈔》中抄錄的譚嗣同題壁詩
孔祥吉認為,要弄清“兩昆侖”所指,首先要了解一下“昆侖”的含義?!袄觥币辉~出自《詩經(jīng)》,是奴仆的意思。唐代裴硎所著的《傳奇》中就有《昆侖奴》篇,而且譚嗣同在他的著作中引用過“昆侖奴”一詞,說明他是知道“昆侖”一詞本意的。譚嗣同所說的“兩昆侖”,很可能是指自己所交的仆友中,有兩人可擔當重任:一位就是那位大刀王五,另一位很有可能指師中吉。
譚嗣同手跡
師中吉,湖南瀏陽人,譚嗣同同鄉(xiāng),“為人樸忠多力”,曾經(jīng)任譚嗣同之父譚繼洵的衛(wèi)隊長,是譚家的親信。譚嗣同和他結(jié)為生死之交,兩人既是主仆關(guān)系,又是朋友關(guān)系。師中吉還是譚嗣同與會黨的聯(lián)絡(luò)人。戊戌政變期間,師中吉沒有在京城陪同譚嗣同,而是在湖南老家聯(lián)系會黨,以圖在關(guān)鍵時刻助維新派一臂之力。八月初三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顧有好漢數(shù)十人,并電湖南,招集好將多人,不日可到,去此老朽,在我而已。”這里所說的“好漢數(shù)十人”,當指在京城的王五等一班俠客,“好將”則指的是遠在湖南老家的師中吉等人。所以,“兩昆侖”可能就是指王五和師中吉(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
此外,也有說法稱“兩昆侖”指的是譚嗣同家的兩位仆人羅升和胡里臣。
“兩昆侖”指武林“昆侖派”的兩位拳師王五和胡七。這是陶菊隱的說法。
眾所周知,譚嗣同出身名門,俠肝義膽,喜結(jié)交天下豪杰。當時他與名滿京城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結(jié)拜為兄弟,王五稱“五爺”,譚嗣同稱“三哥”,胡七為“七哥”。戊戌政變發(fā)生后,譚嗣同曾與王五、胡七等謀救光緒,因戒備森嚴未果。頑固派到處搜捕維新黨人,王五、胡七試圖保護譚嗣同出逃,但譚嗣同誓為“變法流血第一人”,坐等緹騎上門?!傲印北粴⒑?,王五、胡七不知所終。
19年后,民國教育部高級職員易克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館館員)手骨骨折,請京師警察廳的拳師胡致廷為其接骨療傷。往來日久,兩人成了密友。胡致廷告訴易克臬一個秘密:他就是19年前風云一時的胡七,譚嗣同詩里的“兩昆侖”其實指的是他和王五,因為他們二人都是武林“昆侖派”的弟子。胡致廷還說,王五的外號是“單刀王五”而不是“大刀王五”(陶菊隱《袁世凱演義》)。
臺灣作家李敖則認為,“兩昆侖”指的是大刀王五和譚嗣同本人,他在《北京法源寺》里,借用梁啟超和蔡鍔師徒二人之口,推測“兩昆侖”可能指的是王五和譚嗣同本人:
“可能‘兩昆侖中,一個指譚嗣同自己,一個指王五。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變成去者與留者的關(guān)系。當年公孫杵臼說:‘立孤與死孰難?扶養(yǎng)孤兒長大成人和一死了之哪個難做?程嬰說:‘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說:他們姓趙的一家對你好,你就勉強當任難的一部分吧,由我當任容易的一部分,由我先去死——‘趙氏先君遇子厚,子疆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我想,譚老師經(jīng)過思考,認為以他的身分與處境,適合扮演公孫杵臼(‘死易)的角色,所以他做了留者(去死),而把未來的許多事情,交給王五他們?nèi)マk。譚老師獄中題壁詩的最好解釋,大概朝這一方向才比較妥貼?!?p>
表現(xiàn)戊戌六君子的國畫作品
唐代昆侖奴陶俑
“兩昆侖”并不是指兩個人,而是指一個人,那就是譚嗣同自己。
吳義雄認為,“獄中題壁”整首詩寫的只是譚嗣同自己。“兩”在古代漢語中,有“比”“配”“耦”之意?!蔼z中題壁”詩中的“兩”,并不是兩個人的意思,而是有“比”“配”“耦”之意,所謂“兩昆侖”,就是“比昆侖”、“與昆侖相配”之義?!案文憽?,則指他的精神、他的遺志和他的剛烈之氣?!叭チ簟币膊皇恰耙蝗ヒ涣簟保沁z留、留下之義(在漢語中,“去”可以輔助一個動詞構(gòu)成一個動詞短語,并非表示空間上的移動,而只是表示事態(tài)的趨向,如“去想”“去做”等,“去”字本身并無意義)。與上一句聯(lián)系起來,其意義就是,面對劊子手的屠刀,他向天而笑,慷慨就義,留下不朽的精神,如巍巍昆侖,屹立不倒,永世長存(吳義雄《系獄緣何說“昆侖”——譚嗣同絕筆詩新解》)。王衛(wèi)平也認為:“把‘兩昆侖理解為‘生也如昆侖,死也如昆侖更符合譚嗣同‘行誼磊落,轟天撼地的人品和風范?!保ㄍ跣l(wèi)平《不憂不惑不懼亦血亦淚亦歌——也說譚嗣同(獄中題壁)的詩眼》)而“去留”二字的含義,樊修章認為未必就是“一去一留”的意思,“應(yīng)當作死生講”,意思是“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在這兩方面都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山那樣高聳?!保ǚ拚隆蹲T嗣同(獄中題壁)新解》)
上述這些說法各有道理,或許還有別的所指,也未可知。“兩昆侖”到底是誰?恐怕只有譚嗣同在天有靈,才會給出正確的答案。但不管指的是誰,都絲毫無損于譚嗣同驚天泣地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