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梁
(北京美聯(lián)眾和動物醫(yī)院轉診中心,北京 朝陽 100101)
4月齡,雄性金頭凱克鸚鵡,于2017年9月14日就診,腹部增大,精神萎靡。主人在家嘗試過給予鴿子藥自行治療1周,未見改善,遂來本院就診。
生病前體重130 g左右,就診時150 g。明顯腹圍增大,下垂,精神狀態(tài)不佳,虛弱。X線檢查顯示,嗉囊積食遲緩,體腔積液,且遮擋大部分肺部影像,在剩余的肺部影像未見肺炎征象,且聽診未見明顯異常呼吸音(圖1),口鼻未見明顯分泌物及上呼吸道感染之跡象。糞便檢查:菌群數(shù)量正常,較活躍,可見紅細胞及白細胞。
圖1 患鳥X線正側位影像
隨后采血后進行血液學檢查,結果見表1。
表1 血液學檢查
基于CBC檢查結果表示,該鳥呈現(xiàn)嚴重的炎癥表現(xiàn)。
血清生化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血清生化檢測
結果顯示,BA顯著增高,ALB顯著下降。目前在凱克鸚鵡上只有部分項目在國外文獻中有相關數(shù)據(jù)可供參考[1],此表現(xiàn)提示可能存在肝臟損傷,引起體腔積液。
根據(jù)以上整體檢測結果結合動物臨床癥狀,貧血(PCV<30%)、WBC >30 000/μL、異嗜性粒細胞比例增高(>70~80%)、血清生化指標伴隨AST、BA不同程度的升高,高度懷疑該鳥存在鸚鵡熱嗜衣原體感染。隨即保留血樣進行實驗室進行PCR分子檢測診斷。巢式PCR采用Sachse.等人的方法和引物[2]。
經(jīng)過對樣品第二輪PCR產(chǎn)物回收后進行測序,測序結果在NCBI網(wǎng)站經(jīng)過BLAST進行DNA序列比對,擴增產(chǎn)物序列與鸚鵡熱嗜衣原體基因序列一致性為98%。可確診該鳥感染鸚鵡熱嗜衣原體。
圖2 巢式PCR反應后電泳圖
檢測當日給予拜有利 5 mg/kg·bw,口服,2次/d;強力霉素50 mg/kg·bw,口服,1次/d;水飛薊素50 mg/kg·bw,口服,2次/d;口服兩周后復查。2周后巢式PCR陽性結果返回。之后改為強力霉素50 mg/kg·bw,口服,1次/d,連續(xù)用藥45 d[1]。
分別于2周,4周,6周復查血常規(guī)。可見PCV逐漸升高,貧血狀態(tài)得到改善,白細胞也有59 800個/μL下降至20 000個/μL左右。異嗜性粒細胞比例也有71%下降至58%,毒性分級也從3下降至1。動物整體狀況恢復,體腔積液在6周復查時完全消失。同時利用6周復查血液樣本進行PCR檢測,復查結果為陰性未見目的擴增片段(圖3)。
圖3 巢式PCR反應后電泳圖
同時復診時釆血進行鸚鵡熱嗜衣原體抗體檢測,抗體滴度為S2-S3,為陽性,見圖4。
圖4 鸚鵡熱嗜衣原體抗體檢測結果
鸚鵡熱的表型包括急性型、亞急性型及慢性型。在臨床上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主要為呼吸道癥狀,具體包括:呼吸窘迫、眼鼻分泌物增多、食欲不佳、嘔吐、返流、綠色稀便、也可能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包括震顫、斜頸,繁殖期母鳥可能出現(xiàn)產(chǎn)蛋下降或停止,急性型甚至可能在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預先征兆的情況下突然死亡[3-4]。
由于鸚鵡熱的病原體屬于亞細胞結構,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包涵體,但檢出率低。病原的檢測除了用PCR外,還可用免疫熒光等方法。目前可對鸚鵡熱進行的實驗室檢驗的方法主要為兩類:通過擴增核酸的PCR檢測方法檢測鸚鵡熱嗜衣原體基因.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血清鸚鵡熱嗜衣原體抗體滴度。上述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但目前在大陸鳥類臨床上開展相關檢查尚有一定難度。在臨床上結合癥狀及一些檢查指標的改變可能提示有潛在鸚鵡熱風險,這些指標包括:貧血(PCV <30%)、WBC >30 000/μL、異嗜性粒細胞比例增高(>70% ~80%)、血清生化指標伴隨AST、LDH、CPK、BA不同程度的升高。X線影像學及內(nèi)窺鏡檢查,可能存在肺炎、氣囊炎及脾臟腫大[3-4]。對于存在上述問題的病例可以考慮取樣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室鸚鵡熱嗜衣原體檢測。
對于確診病例,多種抗生素可以用于控制治療鸚鵡熱,最為常用的是強力霉素。然而很多因素影響藥物治愈鸚鵡熱的成功率,包括個體患鳥的體況、發(fā)病嚴重程度及其他并發(fā)癥等情況、是否給予足夠劑量和療程的藥物。同時建議整個治療過程全程接受獸醫(yī)師的指導及定期復查。另外,治療期間應減少鈣添加劑的使用,以減少鈣螯合強力霉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