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杰
摘要:云南建水制陶始于新時期時代,紫陶歷經漢唐宋時期,成長于元朝,出現于清朝。本文就云南建水紫陶的歷史起源和發(fā)展演變進行追溯,從而深度感悟建水紫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征;再從現代審美意識出發(fā),古今結合去感受建水紫陶的藝術審美價值;最后從筆者多年的潛心研究講述對于建水紫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市場行業(yè)出發(fā),結合時代的需求略談幾點對于云南建水紫陶發(fā)展傳承的拙見。
關鍵詞:歷史起源;藝術審美;發(fā)展傳承
一、云南建水紫陶的歷史起源
云南建水的制陶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云南建水紫陶是來自云南建水古城北郊——碗窯村。這是一個陶火燒出來的村落,世世代代都以制陶為業(yè)。關于建水紫陶的歷史,最早由考古學家們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網墜等,由此可見建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最為原始的制陶工藝。建水陶瓷的興盛則是在元代時期,青花、青瓷、粗陶的燒制工藝為建水紫陶工藝的誕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了清朝末年開始出現了云南建水紫陶陶器,因此在民間也廣泛的流傳著“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說法。在漫漫的歷史演變之中,建水紫陶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1953年云南建水紫陶就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古老而悠久的建水制陶歷史為其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建水紫陶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藝術審美在中國傳統(tǒng)陶瓷業(yè)中獨樹一幟,成為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
云南建水紫陶的快速發(fā)展則源于它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云南建水境內有一座五彩山,以硅、鋁、鐵含量較高的天然五色土為制陶原料,使成器的硬度更高,強度也更大,紫陶陶器的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時有清脆的金石之聲。再經過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繪畫、題字、燒制、拋光等工序,就能制成一件精美細作、質地細膩、光亮如鏡的紫陶器具。建水紫陶也因此享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美譽。
二、云南建水紫陶的藝術審美
被譽為“彩云之南”的云南,自古以來便是良辰美景的象征。而在云南的建水之地,在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與先進的中原文化通過不斷的交融碰撞與吸納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建水地域文化。在這片獨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的紫陶文化,因其獨有的審美觀感、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巧妙結合,改變了這片土地上樸實的人們對于生活的理解與追求,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對于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是建水紫陶美學價值的體現。[1]
建水紫陶有著如同江南的婉約之風,制作工藝講求精工細作,用心刻畫。注重審美,尤其注重裝飾。在一件紫陶器具上或以書畫鏤刻,或鑲填彩泥以此來增加審美之感。紫陶書畫裝飾并沒有上釉彩繪般絢麗,亦缺石雕浮雕般凝重,甚至不像傳統(tǒng)繪畫那樣墨分五色而純以線條描繪的技法,但是它所呈現出來的陶體經過打磨拋光后,那種光亮之感中所體現的安靜與祥和,有筆墨紙張不可宣揚之勢。具有時代感的筆跡墨痕,將書畫筆墨線條之感淋漓盡致的呈現。給人以強烈的紫陶與書畫之間琴瑟和鳴,和諧互補之感,映襯而激發(fā)出來的競美詞而溢藻繪之高雅品位,和激濁揚清的審美意識需求。
紫陶工藝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于一身,而紫陶本身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身。紫陶多制成茶杯、茶壺、花瓶、碗、汽鍋、煙斗、文房四寶等實用與審美兼具的器具。制陶藝人們的品味、學識、涵養(yǎng)、情操不同,對紫陶紋飾內涵的理解和品評也是大相庭徑,深度與廣度,現實與理想,真實與虛構相互交織之間,形成人們者各自不同的視覺審美,““禪茶一味”的意蘊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功能,在欣賞把玩時,亦能引發(fā)人們產生無窮無盡的聯想,體會寧靜安詳超凡脫俗的意趣。隨著建水紫陶的名氣越來越大,價格也日漸上漲,但是每一件紫陶都是制陶藝人們的精心制作、用心打磨的寶物,都是不可以金錢來衡量。建水紫陶它不僅僅只是一種器皿,更是在傳遞著一種健康、生態(tài)、慢生活的生活理念。
三、云南建水紫陶的發(fā)展傳承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科技的發(fā)展,在建水紫陶的制作中又開始增添了時代的話語。當人們開始越來越熱衷于消費“文化”時,文創(chuàng)產業(yè)就是一種基于文化元素創(chuàng)意需要。云南豐富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寶貴財富和民族自豪感的來源,云南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各具特色,在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云南建水陶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是發(fā)揚云南地域文化和提升文化自信的一個突破口,也是云南文創(chuàng)產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方向。[2]在筆者多年的紫陶創(chuàng)作生涯之中,除了潛心鉆研求索之外,也虛心向陶藝前輩們學習,以此在紫陶裝飾、拉坯工藝及作品整體品質上不斷的得到突破和提升,并逐漸形成自己別具一格的陶藝風格。筆者認為紫陶的創(chuàng)作必須要尊重傳統(tǒng),突破傳統(tǒng),融古練今,賦予建水紫陶全新的審美藝術和獨特風格。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執(zhí)著于追求精致,每件作品均注重器型結構的構成、部件的呼應、整體線條的協調和完美搭配以及裝飾氣韻、精神和氣度的相輔相成。器型古樸厚重,樸而不拙;裝飾色彩層次豐富,雅致,追求字畫與壺型的完美統(tǒng)一,既不花哨也不讓人感覺單調。刻填工藝細微而又不失精妙。只有賦予了每個紫陶專屬于自己的個性、靈魂與故事,才能令人耳目一新,令紫陶繼續(xù)大放異彩。
四、結語
建水紫陶是我國四大名陶之一,歷史悠久,民族印記深厚。受建水地區(qū)千百年來制陶傳統(tǒng)的影響,早期的建水紫陶主要借鑒了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藝和裝飾藝術,其后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地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后又受到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故其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3]在建水紫陶產業(yè)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開發(fā)出更具文化內涵的紫陶工藝品,是促進其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關鍵。建水紫陶的發(fā)展應以體現民族文化為主,同時融入現代審美語言,注重現代人的情感需求,以適應現代藝術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蘇亭羽.建水紫陶裝飾的審美特征[J].藝海,2017 (12):150-153.
[2]廖和媛,王坤茜,范程柏,李孟慈.建水陶與云南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結合之路初探[J].戲劇之家,2018 (09):218-219.
[3]吳雨亭,聶磊明,陳紅梅.云南建水紫陶裝飾藝術的文化內涵及其發(fā)展趨勢[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 (0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