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進入6月,上海居民開始迎來一項日常生活的重大改變:垃圾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一扔了之了。
根據(jù)《關于貫徹〈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相關工作推進流程,6月1日起,上海開始實施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和定時定點投放,全市所有居民小區(qū)和居住點都實施了“撤桶并點”。
可以說,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為7月1日正式邁進生活垃圾全面分類投放的新階段做好了準備,也為今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作出了表率。
垃圾分類是城市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世界上人居環(huán)境最好的部分發(fā)達國家及其城市,都是很早就實行垃圾分類、分類類別十分精細的地區(qū)。從小處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huán)境和城市的清潔美麗宜居程度。往大處說,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實現(xiàn)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關系到我國能否建成環(huán)境友好型、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
道理人人都懂,但長期以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在我國難以真正落實,相關工作的推進一直無從入手。事實上,垃圾分類看起來不起眼,卻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的一次革命,是踐行生態(tài)與資源循環(huán)理念的關鍵舉措。今天,在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城市治理邁進新時代的關鍵時期,上海邁出的第一步,必將成為我國城市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頁,標志著中國的城市治理水平開始邁上新臺階。
從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推進城市垃圾分類“革命”,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推動無疑是先導性動力。只有各地政府著眼于城市的長遠發(fā)展,真正重視垃圾分類并把落實推進作為重要工作組織和動員起來,一個城市的垃圾分類進程才可能啟動。
要以法治為基礎,以政府推動帶動全民參與,因地制宜地建立各地的垃圾分類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城市管理者要科學地研究、評估、規(guī)劃、設計符合各個城市自身特點、切合國情市情區(qū)情的垃圾分類工作目標和方案,形成長效機制,推動垃圾處理領域市民生活方式和城市運營模式的革命性轉變。同時,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難度和時間跨度,避免不講科學依據(jù)、不辨人情冷暖的“一刀切”。
垃圾分類之所以是一場“革命”,是因為它涉及每一位城市居民生活習慣、消費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推進城市垃圾分類的成敗,根本上系于全體市民的參與和落實。垃圾分類工作不可能永遠靠政府集中大量行政資源進行推動和保障,最終還是要靠廣大市民的自覺遵守和親身踐行。
當前,要充分利用各類傳播媒介和渠道,廣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引導,推廣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huán)的理念。一方面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養(yǎng)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另一方面,要充分在大學生、年輕人等群體中推廣垃圾分類理念,讓“垃圾分類”和低碳出行、運動健身、志愿服務等一樣,成為備受全社會推崇的“新時尚”。眾人拾柴火焰高,要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到垃圾分類的“火熱革命”中來,一起來為建設環(huán)保城市、宜居家園,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