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陽分公司,河南洛陽,471012)
某公司140萬噸/年一催化裝置再吸收塔原使用輕柴油作為再吸收劑。流程為從分餾塔第18層塔盤抽出、溫度為210℃左右的輕柴油經過柴油汽提塔后,分別與富吸收油、低溫熱水換熱后,分為兩路,一路出裝置作產品,另一路再經過兩臺循環(huán)水換熱器,冷卻至38℃后,進入再吸收塔作吸收劑。富吸收油從塔底排出后經過與輕柴油換熱,溫度升至140℃,返至分餾塔第20層塔盤。現(xiàn)在國內部分催化裝置利用“相溶相似”原理,用分餾塔頂循油代替輕柴油作再吸收劑,吸收干氣C3效果良好,同時提高汽柴油分割精度。
用輕柴油作再吸收油時,富吸收油返至分餾塔第20層塔盤,距離柴油抽出口較近。富吸收油中輕組分會隨著輕柴油進入柴油汽提塔,易降低輕柴油閃點。為保證輕柴油的閃點合格,將汽提蒸汽量控制在1.2t/h左右。
由于富吸收油返塔溫度只有140℃,而輕柴油組分是往下面走的,導致分餾塔中熱量不足,供解吸塔底熱量不足,需要3t/h左右的1.0MPa蒸汽補充解吸塔底熱量。
(1)根據(jù)“相溶相似”原理,用頂循油與輕柴油比,吸收效果變好,干氣C3含量將會有所下降。
(2)頂循油返分餾塔后,由于組分較輕,大部分會上移,降低汽柴油重疊度,提高汽柴油的分割精度。同時會使一中熱量更加充足,降低解吸塔底蒸汽用量。
(3)經分析裝置頂循油、柴油餾程如表1。
表1 頂循油與輕柴油餾程對比
從揮發(fā)性角度考慮,頂循油帶入干氣中的C2以上組分量比輕柴油多,但按目前干氣中C3及以上組分體積分數(shù)小于3%指標控制,不會對干氣的質量造成較大影響。
(4)霧沫夾帶量較大。由于霧沫夾帶量與液體表面張力成反比。由于分餾塔頂循油的表面張力比輕柴油小,所以使用頂循油作再吸收油時霧沫夾帶量可能會較大。本裝置在脫硫前設有干氣沉降分離分液罐,對脫硫塔影響不會太大。
在現(xiàn)有流程上新鋪設一條管線,經過原先的再吸收油與循環(huán)水換熱器、柴油與循環(huán)水換熱器后,進入再吸收塔。改造后流程如圖1中虛線所示。
圖1 頂循油作再吸收油改造流程示意圖
在原頂循油空冷C1323后新增一根引出管線至原再吸收油與循環(huán)水換熱器。頂循油經空冷C1323后溫度約92℃,經過C1326、C1327換熱器冷卻后溫度降至30℃。從再吸收塔排出后返回至分餾塔第20層。
該流程投用后,生產方面變化:再吸收油量控制在31t/h,溫度30℃,返分餾塔溫度降低,柴油抽出溫度升高,分餾塔中部熱量增多,解吸塔底用汽減少。生產參數(shù)變化如表2。
表2 輕柴油與頂循油操作參數(shù)對比
投用該流程后,由于頂循油是汽油組分,返分餾塔后其大部分輕組分上移,分餾一中熱量增加,解吸塔底用汽量由3t/h下降至1.4t/h。
產品質量變化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將再吸收劑改為頂循油后,雖然C5及以上重組分的吸收率略有下降,但對C3組分的吸收效果顯著下降了0.6%。
表3 用輕柴油與頂循油作再吸收油時的干氣質量對比
綜上,干氣C3含量降低0.6%,月增效24萬元;解吸塔底1.0MPa用汽每小時降低1.5t/h,月增效13萬元。此項技術改造的經濟效益總共為440萬元/a,經濟效益顯著。
該流程投用后,柴油初餾點、汽柴油重疊度主要性質變化如表4。
表4 用輕柴油與頂循油作再吸收油時的輕柴油初餾點對比
由表4可以看出,使用分餾塔頂循油作再吸收劑,輕柴油的初餾點下降,汽柴油重疊度增大。經分析后發(fā)現(xiàn)原因為:流程改動后,富吸收油仍通過原來的線進入分餾塔第20層塔盤。而將頂循油改為再吸收油后,部分汽油輕組分返分餾塔后進入柴油中,造成柴油初餾點降低。通過分析和與別的廠交流,確認應把富再吸收油返至分餾塔頂循返回線中,這樣就可以確保輕組分不會進入柴油中。接下來,準備將富再吸收油改入分餾塔頂循的冷回流管線中。
將再吸收塔的再吸收劑由輕柴油更換為分餾塔頂循油,在保證吸收效果的情況下,不但使催化裂化分餾塔操作條件得到了改善,使分餾塔的處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使解吸塔底用汽量降低,年增效益4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