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語》中所見春秋思想文化

      2019-07-16 06:11:44劉寶才
      華夏文化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晉語國語

      □劉寶才

      《國語》是左丘明留下的著作,是中國最早的國別史,也是研究春秋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獻。就研究春秋思想文化的概貌而言,《國語》是最重要的先秦文獻。在先秦文獻中,《春秋》、《左傳》、《國語》都涉及春秋各國歷史,但《春秋》、《左傳》著重記事,《國語》著重記言,較前兩書涉及思想文化的內(nèi)容更多?!独献印?、《論語》是思想文化專著,但內(nèi)容限于道家、儒家,不如《國語》涉及范圍廣?!豆茏印?、《晏子春秋》涉及春秋思想文化基本限于管仲、晏嬰的思想,范圍更小。所以說,就研究春秋思想文化的概貌而言,《國語》是最重要的先秦文獻。

      《國語》中所見的春秋時代思想文化的概貌,可以從七個方面觀察。

      一、人神關(guān)系

      上承西周宗教思想,春秋主流文化仍然承認神主宰人,但較多關(guān)注人的作用,以至出現(xiàn)盡人事遠鬼神的思想。

      春秋時代出現(xiàn)“人道”、“天道”相對的觀念?!叭说馈敝溉碎g事務(wù)?!疤斓馈庇猩窆碇潞妥匀滑F(xiàn)象兩種含義,兩種含義往往混雜在一起,還沒有厘清。人們更多重視“人道”,而將“天道”存而不論,或者僅行其儀式而已。

      《周語上》記載說,周惠王十五年(前662)“有神降于莘”。周惠王問神降臨人間是怎么回事?內(nèi)史過回答說,這樣的事在三代興起和衰亡的時候都有過。國家興起的時候神降臨人間,“觀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國家衰亡的時候神降臨人間,“觀其苛慝而降之禍”。這種說法承認神賜福降禍,又認為神賜福還是降禍要依據(jù)國家政治局面好壞。這種觀念認為興亡之本在人,又與“以德配天”的神學(xué)思想混合在一起。

      《楚語下》記載:楚昭王問顓頊“絕地天通”是怎么回事。觀射父認為,它是一次古代宗教改革。這次改革中,顓頊命令重和黎分別管理神界事務(wù)和人間事務(wù),恢復(fù)“民神不雜”的秩序。觀射父還說,到了堯舜和三代,重和黎的后代“寵神其祖,以取威于民”,說自己的祖先重將天舉上去,黎將地壓下來,使天地分離而不相通。依照這種說法,重和黎本來是人,后代把他們神化成了神。春秋時的史墨對于“五行之神”的由來也作過類似的解釋,認為“五行之神”原來是人,是上古帝王的臣屬,分管五行事務(wù)有功,死后被人們推尊為神。這類說法包含的人創(chuàng)造神的觀點,是西周宗教神學(xué)中沒有的新思想。

      《晉語五》記載:晉國境內(nèi)的梁山崩塌,晉景公召請伯宗商議對策。有個車夫告訴伯宗說,山有朽壞而崩是自然現(xiàn)象。國家是山川的主人,遇到川涸山崩,國君停止宴樂、穿上素服、坐上素車到郊外去策告于上帝,國內(nèi)哭吊三日。除此之外就不必做什么了。伯宗把車夫的話告訴晉景公,晉景公也就舉行了個儀式了事。《魯語上》說,一群海鳥飛來,停留在魯國東城門外三天不去。臧文仲準備讓國人祭祀海鳥,展禽阻止說:海鳥飛來,臧文仲自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要祭祀,很難認為是明智之舉。其實,恐怕是海鳥預(yù)感到大海上要起風暴,飛到這里來是躲避。臧文仲覺得展禽的話有理,便沒有祭祀海鳥。這兩處記載說明,隨著知識的積累,自然現(xiàn)象逐漸被人們認識,自然神崇拜必然淡化。

      二、陰陽五行

      古老的陰陽五行思想,春秋時代有多方面發(fā)展,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生顯著影響。

      《周語下》記單襄公的話說:“天六地五,數(shù)之常也。經(jīng)之以天,緯之以地。經(jīng)緯不爽,文之象也。”他認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不變的事實。人將六氣五行配合,依照六氣五行的性質(zhì)辦事,就能成就萬物,就是有文德。這段論述把陰陽歸于天,把五行歸于地,以天地關(guān)系說明陰陽與五行的關(guān)系,使陰陽說和五行說結(jié)合起來,是陰陽五行學(xué)說的發(fā)展。

      范蠡是春秋末期南方的政治家、思想家。范蠡提出,“天道”變化的規(guī)律是“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虧)”(《越語下》)。他認為陰陽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互相向?qū)α⒚孓D(zhuǎn)化,并將這一規(guī)律運用于政治,提出“持盈”、“定傾”、“節(jié)事”三原則:“持盈”,像天那樣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定傾”,在傾危中要謙卑堅守;“節(jié)事”,像大地生長萬物那樣順乎自然,不勉強做條件不成熟的事。善于“持盈”、“定傾”、“節(jié)事”就能夠由弱小轉(zhuǎn)化為強大。在觀察吳國的形勢時,他強調(diào)將“天時”與“人事”兩個方面結(jié)合把握時機。時機不成熟絕不妄動,時機一旦成熟就立即行動。他說“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薄暗脮r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zāi);贏縮轉(zhuǎn)化,后將悔之?!边@些原則是從陰陽轉(zhuǎn)化規(guī)律引發(fā)出來的,是陰陽五行學(xué)說在南方的發(fā)展。

      三、政治思想

      春秋時期,禮被視為政治準則,但在現(xiàn)實中破壞禮制的行為比比皆是。守舊的人們不理解非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一般只會發(fā)出指責詛咒。也有人反對非禮現(xiàn)象時,對君主提出批評。而真正有意義的是,比較開明的人物圍繞禮制討論君、臣、民的關(guān)系,提出了新見解。

      君主的權(quán)力是怎樣來的?《鄭語》記載,西周末期史伯說:“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闭J為祖先有功勞子孫才能做君主,虞夏商周都是這樣。《周語下》周太子晉說:“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畎畝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無有異焉?!闭J為上天保佑的君王,子孫有的淪落為田野之人,這是由于君王擾亂了民眾,失去了民眾信任。田野之人有的卻登上了廟堂,這是由于他能夠安定民眾,得到了民眾擁護。得到君位與失掉君位都取決于民眾,道理沒有什么不同。這樣的觀點突破了宗教神學(xué)的君權(quán)神授論。

      在春秋時代,不少人堅持認為臣對君必須絕對服從,要求臣“事君不二”(《晉語四》)。但也出現(xiàn)另一種觀點,認為“義”高于君,臣對君的態(tài)度取決于君是否“義”。君主的主張“生利”、“豐民”就是“義”,臣就要執(zhí)行。君主的主張對民眾有害,臣就要諫阻。《魯語上》記載:在魚類繁育的夏季,魯宣公要用密網(wǎng)捕魚,大夫里革勸阻說:這樣做太過貪婪,不要這樣做。宣公不聽,里革便割斷了魚網(wǎng)?!稌x語九》記載:史黯提出,臣事君的原則是:“諫過而賞善,薦可而替否,獻能而進賢,擇材而薦之,朝夕頌善敗而納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順,勤之以力,致之以死。聽則進,否則退。”也是反對臣絕對服從君的新思想。

      在西周傳統(tǒng)政治觀念中,民被看作占有和教訓(xùn)的對象。那時講“保民”就是要像占有土地一樣占有民眾,講重民就是要重視教民敬神事君。春秋時出現(xiàn)的新觀念則開始正視民的獨立地位和重要作用。許多政治家還記得,周厲王被國人推翻以后邵康公發(fā)出的警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痹凇吨苷Z下》、《晉語二》、《楚語下》可以反復(fù)看到這類言論。另一些政治家更從經(jīng)濟生活方面指出民的重要作用?!遏斦Z上》記載,曹劌說“惠本而后民歸之志”,“布德于民”,使民“不匱于財”,民眾就會歸順。《周語下》記載:周景王鑄大錢搜刮民財,單穆公說這樣“絕民用以實王府”,很快就會弄得財源枯竭人民離散?!冻Z上》記載,楚國的伍舉說“民實瘠矣,君安得肥”。這些人意識到,人民不能生存下去,君主也就危險了。也有少數(shù)統(tǒng)治者,公然主張勞民愚民?!遏斦Z下》記載一個貴族老婦人的話說:“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边@樣公開仇視民眾的話,歷史上極為罕見。這個老婦人就是魯國的公父文伯之母敬姜,我們在下文還要提到她。

      春秋時代的政治思想中,用人問題和華夷問題也成為討論的熱點。

      一些開明人物要求打破親舊范圍選用人才?!吨苷Z中》記載,富辰提出“尊貴、明賢、庸(用)勛、長老、愛親、禮新、親舊”七條用人原則,稱為“七德”,包括“親親”與“用賢”兩個方面。他仍然把任用親貴故舊放在第一位,同時主張“明賢”、“禮新”,不再排斥貴族以外的人才?!稌x語四》記載,晉文公既“昭舊族,愛親戚”,又“明賢良”“賞功勞”,把“親親”與“用賢”并列起來,比起富辰的主張又有發(fā)展。最突出的是齊桓公,下令鄉(xiāng)長舉薦人才,將“居處好學(xué)、慈孝于父母、聰慧質(zhì)仁”、“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齊語》)者都加以任用,已經(jīng)不分是否親貴故舊了。

      華夷之辯是辯論如何看待華夏族與周邊各族的關(guān)系。一種觀點認為華夏諸國是兄弟,戎狄是華夏諸國的共同敵人,即便華夏諸國間有沖突也要一致對付戎狄。連比較開明的周大夫富辰也繼續(xù)遵從古訓(xùn),說:“兄弟讒鬩,侮人百里。”“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反復(fù)說“狄,豺狼之德也”,“狄,封豕豺狼也”(《周語中》)。周定王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夫戎狄,冒沒輕儳,貪而不讓。其血氣不治,若禽獸焉?!?同上)另一種觀點認為夷狄與華夏沒有先天的不同,有些夷狄族本來與華夏同族同姓,因為所處地域不同和生活習俗的差別成為不同的民族?!吨苷Z》、《鄭語》、《晉語》中都有這方面的材料。三代華夏與周邊各族基本處于隔離狀態(tài),春秋時代周邊各族進入華夏政治家視野,成為民族關(guān)系思想的新開端。

      四、軍事思想

      春秋時代大國爭霸戰(zhàn)爭頻繁,大國利用一切可能擴張軍事實力。西周軍制規(guī)定,天子建立六軍,最大的諸侯國建立三軍,其他諸侯國只有武裝衛(wèi)隊。春秋時代,晉國景公時擴大到六軍,齊桓公時的齊國,魯襄公時的魯國,春秋末年的吳、越,都建立了三軍。齊國“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魯國“作丘甲”,鄭國“作丘賦”,楚國“書土田”,都有從經(jīng)濟上支持龐大軍隊的意圖。管仲說“美金以鑄劍戟”,“惡金以鑄鉏、夷、斤、斸”(《齊語》),資源優(yōu)先用于軍事。這是春秋時代軍事思想發(fā)展的背景。

      《國語》對春秋軍事思想的記載,以《周語中》記載的晉新軍副帥郤至的話最值得注意。鄢陵之戰(zhàn),晉勝楚敗。郤至分析晉國獲勝原因,得出結(jié)論說:“是有五勝也:有辭,一也;得民,二也;軍帥強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諸侯輯睦,五也。”“有辭”即師出有名,“得民”指得到民眾支持,“軍帥強御”是有堅強的將帥,“行列治整”指士卒訓(xùn)練有素,“諸侯輯睦”指通過外交活動爭取到盡可能多的盟國。

      這個總結(jié)來源于軍事斗爭經(jīng)驗。例如,鄢陵之戰(zhàn)前三年(前579年),宋大夫華元倡導(dǎo)“彌戰(zhàn)”,使晉楚定立盟約,相許互不交兵。而鄢陵之戰(zhàn)起于楚國救鄭攻晉,晉國可以指責楚國破壞盟約,是為“有辭”。城濮之戰(zhàn)時,楚軍已經(jīng)列陣,晉文公卻下令晉軍退避三舍。晉國的軍吏問道:“楚師老(疲弊)矣,必敗。何故退?”子犯解釋說:“戰(zhàn)斗,直為壯,曲為老。”過去楚國對晉文公有恩惠,晉國還沒有報答楚國就與楚軍打仗,楚軍官兵“莫不生氣”,不能說“楚師老矣”。晉文公退避,如果楚軍仍追趕不舍,楚國就沒理了,晉軍就會士氣高漲,也是“有辭”(以上見《晉語四》)。春秋史上,發(fā)動攻伐的大國,或者指責對方背盟,或者說要為別國平定內(nèi)亂,或者說為了給別國解圍救亡,而最大的理是討伐不遵周天子之命的諸侯,全都屬于“有辭”。“有辭”可以鼓動自己的士氣 ,打擊對方的氣勢,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進攻別國而找不到借口,有時只得暫時罷休。《魯語上》記述,齊孝公伐魯,魯國在危機之中派乙喜去慰勞齊軍。乙喜見到齊孝公,一面謝罪,一面表示魯國并不恐慌。齊孝公問他,魯國“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乙喜回答說:“恃二先君之所職業(yè)?!彼肥鰵v史說,魯先君周公和齊先君太公都是周室的功臣,輔佐武王取得天下。成王賜給周公和太公土地時,周公和太公用犧牲祭祀天地神祇,立誓以為質(zhì)信,相約世代和好互不侵害?,F(xiàn)在齊國來討伐魯國,魯國服從了也就饒過,一定不會滅掉魯國。齊孝公聽后只好媾和回師。鄢陵之戰(zhàn)時,統(tǒng)帥晉軍的八卿都是能干的軍事人才,所以說晉國“軍帥強御”。至于具備什么品質(zhì)才夠得上堅強的將帥,當時一般認為必須具備智、仁、勇三種品質(zhì)。張老向晉悼公推薦魏絳為新軍副帥,說他有智、仁、勇的品質(zhì)。郤至自以為有智、仁、勇的品質(zhì)。楚子西欲召用白公勝為將,葉公子高認為白公勝愛而不仁,詐而不智,競而不勇,所以不能為將。

      戰(zhàn)爭中要不要遵守禮儀規(guī)矩,春秋時是有爭論的。鄢陵之戰(zhàn)時,郤至在與楚軍奮力作戰(zhàn)中,三次與楚君的戰(zhàn)車相遇,每次都下車奔走退讓。有人說他這是“勇以知禮”,郤至也自夸“勇而有禮”。但是單襄公卻指出,戰(zhàn)爭就是一方吃掉一方,“盡敵為上”——徹底干凈消滅敵人最好?!皸壱阈腥?,羞也”,在戰(zhàn)場上拋棄果敢,遵行那些無謂的禮儀,是一種可恥行為(《周語中》)。宋襄公作戰(zhàn)中堅持遵守舊禮導(dǎo)致失敗,子魚批他根本不懂得打仗的道理。

      五、倫理觀念

      春秋以前有孝、德等倫理范疇,春秋時代出現(xiàn)更多的倫理范疇,同時開始考慮各個范疇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建立倫理思想體系的意圖。春秋以前倫理從屬于宗教,春秋時倫理與宗教的聯(lián)系趨于松弛。

      《周語下》有一段單襄公贊揚晉悼公的話,一口氣提出了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讓十一個倫理范疇,其中忠、信、仁等都是以前沒有的。他將眾多范疇都視為文的內(nèi)涵,表現(xiàn)出以文統(tǒng)帥眾多范疇,使倫理思想系統(tǒng)化的努力。也有人用別的范疇概括眾多倫理范疇。周內(nèi)史興說:“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周語上》)以禮概括了忠、信、仁、義四種品德。晉大夫箕鄭強調(diào)信,說君主不以愛憎代替善惡是“信于君心”,不亂用百官尊卑名號是“信于名”,政令不朝三暮四是“信于令”,役使人民不違時令是“信于事”(《晉語四》)。其他也有的人強調(diào)忠信,或者強調(diào)德義。這些看法多是針對具體人物或事件而發(fā),反映出倫理思想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同時反映出社會倫理思想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體系。

      《國語》中提出的值得重視的新倫理范疇一個是忠。春秋以前,君臣之間有父子關(guān)系,或者有叔侄、兄弟、甥舅關(guān)系,作為宗法倫理的孝也就是君臣倫理。春秋時代宗法制破壞,君臣未必同屬一族一家,君臣之間未必有血緣聯(lián)系,需要有一個新的倫理范疇界定君臣關(guān)系,于是從孝分化出忠。臣事君怎樣才算忠?上文已經(jīng)提到史黯講的臣道,講怎樣是忠于君。同時忠也是君道?!洱R語》中說:齊桓公當盟主忠于諸侯,為諸侯辦事,為諸侯著想。他滅掉了譚和遂兩個小國,把兩國的土地分給諸侯。他取消對東萊的魚鹽禁運,免征關(guān)稅,他修筑要塞防止戎狄侵擾各諸侯國,為諸侯辦事,為諸侯著想。叔向也有“以忠謀諸侯”(《晉語八》)的說法。作為一種倫理范疇,春秋時代的忠既不同于以前的孝,也不同于后代的要求臣單方面的忠君。

      春秋時代,賢也成為一個倫理范疇。賢的本義是體力技能優(yōu)異?!稌x語九》記載,趙簡子有個家臣牛談,因為力氣大被認為賢,并不涉及倫理。稱治軍、治國人才為賢,便與倫理發(fā)生了關(guān)系?!稌x語四》記載,晉文公選擇可任元帥的賢才,趙衰推薦郤縠,說郤縠雖是五十歲的人了,仍然孜孜不倦地學(xué)習“先王之法志”,所以郤縠必然是德義高尚的人,是堪任元帥的賢人。張老認為魏絳是可以做卿士的賢人,理由是魏絳有智、仁、勇、學(xué)四種品質(zhì)(《晉語七》)。前者以德、義作為賢的內(nèi)容,后者以智、仁、勇、學(xué)作為賢的內(nèi)容,都表明賢具備了倫理范疇的含義?!稌x語五》記載:晉臣臼季見到冀缺夫婦相敬如賓,推斷冀缺是個敬德的人,稱他為“賢人”,與敬德聯(lián)系起來的賢也包含倫理意義。

      男女之別的倫理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國語》中有充分反映。魯國的大夫及其夫人們進見莊公夫人哀姜時都拿著幣(帛)作見面禮,被載入《春秋》?!遏斦Z上》評論說,按照禮儀規(guī)矩,婦女相見只能拿棗栗做禮品,“今婦執(zhí)幣,是男女無別也”,《春秋》記載此事是表示譴責。季康子與他的本家叔母敬姜相見,季康子站在門檻外,敬姜站在門檻里,都不跨過門檻?!爸倌崧勚?,以為別于男女之禮矣”。還有一處記載說:公父文伯死了,其母敬姜告誡其妾不得涕泣,不得十分哀痛憂愁。為什么呢?他說:“吾聞之:好內(nèi),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惡其以好內(nèi)聞也?!?《魯語下》)但另一方面,春秋時代對婦女的束縛還不像后代那樣嚴酷,還沒有像后代那樣強調(diào)貞節(jié),貴族婦女還有機會參與國事。美婦人夏姬多次改嫁,申公巫臣仍然鄭重地正式聘娶為妻,申叔跪還慶賀巫臣有“桑中之喜”。魯桓公夫人姜氏在莊公在位的前二十年期間,成為魯國重要政治人物,死后謚號曰文,得到肯定的評價。

      《周語中》還有一條非常值得重視的材料,單襄公說:“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蓋也。求蓋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貴讓。且諺曰:‘獸惡其網(wǎng),民惡其上?!稌吩唬骸窨山玻豢缮弦??!娫唬骸異疸┚?,求福不回(謂不以邪求福)?!诙Y,敵必三讓,是則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諸民,然后庇焉,則能長利。’”這條材料值得重視,首先是因為其中出現(xiàn)了“人性”的概念?!叭诵浴笔莻惱淼睦碚撘罁?jù),提出“人性”概念是倫理思想的深化。據(jù)筆者所知,古文獻中的“人性”一詞,最早出處就是這里。這是單襄公在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說的話,在孟子出生前三百年,而我們知道《孟子》是最早載有“人性”一詞的儒典。其次,這條材料對人性提出一個明確的看法,認為人性“陵上”。陵,古同凌,是侵犯欺侮的意思,正面說是反抗的意思。韋昭注曰“在人上者,人欲勝陵之也”。所以諺語說:“獸惡其網(wǎng),民惡其上”。說透了,人性“陵上”就是反抗“蓋人”“抑下”的統(tǒng)治者。誰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就反抗誰,這是人的本性。這個觀點不算深刻,但作為中國最早的人性論不可忽視。再次,這條材料從人性“陵上”引出“貴讓”,提醒王者、君子要把民放在前邊。單襄公活動于政治舞臺的年代在公元前6世紀初期,是老子的上一代人。單襄公的“貴讓”之說當是《老子》“處下”、“不爭”、“不敢為天下先”的人生哲學(xué)的濫觴。

      六、禮儀風俗

      《國語》涉及的禮儀風俗內(nèi)容廣泛,記述較詳?shù)挠屑漓搿⒄疾?、冠禮和社交賦詩。

      祭祀,在春秋時代仍被視為國之大事。各級統(tǒng)治者以至于士與庶人,都舉行祭祀活動。等級越高的人,祭祀越頻繁,祭祀的對象越多。楚大夫觀射父向楚昭王講:“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時類、歲祀。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時?!薄疤熳颖殪肴荷衿肺?,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指五祀及祖所自出),士、庶人不過其祖。”(《楚語下》)觀射父講的歷史上的這些古老祭祀制度,他本人是認同的,但春秋時代已難嚴格實行。

      占卜,在春秋時代仍然流行?!秶Z》中多有占卜的記載,包括龜卜和筮占。晉成公從周歸國時晉人進行了占筮,見于《周語下》;重耳從秦歸晉時晉大夫董因進行了占筮,重耳又親自進行了占筮,見于《晉語四》。這三次都是占問國君繼位的大事,可見春秋時代人們對占卜的崇信。值得注意的是,人們解釋占筮結(jié)果時理性的作用在增加。重耳占筮得“貞《屯》悔《豫》”,就是《屯》卦變?yōu)椤对ァ坟?。筮史依?jù)卦象斷為不吉,因為《屯》卦是震下坎上,《豫》卦是坤下震上,震象車,坎象險,坤象地,連起解釋為車在地面行走而遇到危險之象。但司空季子將卦辭、卦名、卦象結(jié)合起來解釋,認為非常吉利。他解釋說,《屯》、《豫》二卦都有“利建侯”的卦辭,“不有晉國,以輔王室,安能建侯?”《屯》卦名有豐厚的含義,《豫》卦名有快樂的含義,“不有晉國,何以當之?”“震,車也。坎,水也。坤,土也?!庇斜囉型恋赜泻恿鳎恕暗脟砸病?。同一占卜結(jié)果,筮史與季子判斷的吉兇相反。重耳歸晉后勝利登上君位,證明季子的判斷是正確的。季子政治經(jīng)驗多,對形勢的認識比較清楚,他的斷占實際為依據(jù)政治經(jīng)驗和分析形勢作出的理性判斷。

      冠禮,貴族男子年滿二十舉行的加冠儀式。《晉語六》記述有趙文子舉行冠禮過程中贄見諸卿大夫時,各位長者祝賀勉勵他的話。欒書說:美哉!過去我跟隨你的父親做事,有華而不實的毛病,希望你避免我犯過的毛病。荀庚說:美哉!可惜我已經(jīng)年老,看不到你將來建立功業(yè)了。范文子希望他力戒驕傲。郤锜提醒他向老年人學(xué)習。韓厥勉勵他要“始與善”,做人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智武子著重以“文”和“忠”勉勵趙文子。郤犫說:壓制年輕人的大夫很多,我喜歡你扶持你。郤至說:你不如誰就別和誰比,求其次就可以了。趙文子最后贄見張老,張老說:欒伯要你務(wù)實是有益的,范叔教你戒驕可以使你成長,韓子告誡你要善始可以使你完成。他們?nèi)说慕陶d已經(jīng)把做人的道理講得很完備,能否實行在于你有沒有志氣。郤犨的話不足為訓(xùn)。智子教你的“忠”、“文”之道,是前輩留給你的財富。這些記載表明,冠禮具有傳承人生經(jīng)驗的意義。

      春秋時代,有一批詩歌是貴族圈子里人人熟悉的,賦詩成為一種流行的表達方式。《晉語四》記載,在一次宴會上,秦穆公賦《小雅·采菽》,重耳賦《小雅·黍苗》作答。秦穆公賦《小雅·小宛》,重耳賦《小雅·沔水》作答。秦穆公賦《小雅·六月》,重耳下堂拜謝?!恫奢摹肥侵芴熳託g迎來朝者的樂歌,有天子賜給諸侯命服并為其祝福的內(nèi)容。秦穆公賦《采菽》,表示愿意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妒蛎纭酚小捌M芃黍苗,陰雨膏之”的詩句,重耳賦此詩表示依托和感激秦穆公?!缎⊥稹酚小巴鸨锁Q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昔先人”的詩句,秦穆公賦此詩表示追念先君,一定要援助重耳?!躲嫠酚小般姹肆魉谟诤!钡脑娋?,重耳賦此詩表示歸晉以后要朝宗秦國?!读隆肥歉桧炓o佐周宣王中興的詩,穆公最后賦此詩勉勵重耳,所以重耳立即下堂拜謝。秦穆公與重耳通過賦詩對答互相溝通,達成了一項政治協(xié)議。《魯語下》記載,敬姜為了給兒子選定妻室而宴饗宗老,賦《邶風·綠衣》的第三章:“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北硎緝鹤右呀?jīng)長大,她要為子選定妻室,替已故的丈夫盡責,請求宗老幫助。當時的人評論說,敬姜通過賦詩求助,表達得委婉又很明白,是很妥帖的做法。

      有時候甚至僅僅提到一首詩的題目,也可以把意思表達出來。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晉帥諸侯軍伐秦,到了涇水邊上,諸侯軍不明晉軍的決心,互相觀望猶豫不定。魯軍統(tǒng)帥叔孫豹說:“豹之業(yè),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他?!睍x國的叔向一聽,立即命令晉軍備船過河。因為《匏有苦葉》詩中有云:“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币馑际牵J的葉子已經(jīng)枯干,葫蘆已經(jīng)成熟,濟水有渡口,水深就脫掉衣服系著葫蘆泅渡,水淺就提起衣裳涉水而過。叔向熟悉這首詩,聽到叔孫豹說《匏有苦葉》就知道他決心渡過涇水作戰(zhàn)了。

      《魯語下》還有關(guān)于宴會用樂的一段記載,說叔孫豹出使晉國,晉悼公為他舉行歡迎宴會,先奏《肆夏》之樂三首,叔孫豹不拜;又奏《文王》三首,叔孫豹亦不拜;接著奏《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每奏一首叔孫豹都起來拜受。晉悼公讓掌賓客之禮的行人問他,這樣做是什么禮節(jié)。叔孫豹回答說:《肆夏》三首是天子宴饗元侯用的樂歌,《文王》三首是兩國君主相見用的樂歌,自己只是一個使臣,不敢拜受。《鹿鳴》是君主宴饗群臣的樂歌,《四牡》是君主慰勞群臣的樂歌,《皇皇者華》是君主勉勵臣下的樂歌,這三首與自己身份相副,不敢不拜受。叔孫豹發(fā)現(xiàn)晉悼公使用樂歌不當,并能妥帖應(yīng)對,給魯國掙了面子。

      七、古史傳說

      春秋時代流傳的古史傳說,是研究春秋以前古史的資料,也是春秋時代文化的組成部分?!秶Z》記載的古史傳說主要是史前的,也有屬于三代的。

      《晉語四》關(guān)于炎黃及其族系的記載,是最早見于文獻的史前炎黃及其族系的較詳記載。其中說,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在姬水流域長大,為姬姓。炎帝在姜水流域長大,為姜姓。姬、姜兩姓世代通婚。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個母親所生。二十五個兒子中,十四人居官有德而得到賜姓。十四人中有兩人同賜為姬姓,兩人同賜為己姓,其余十人各得一姓。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二姓?!冻Z下》和《鄭語》關(guān)于祝融及其后代的記載,是見于古文獻的祝融及其后代的最早記載?!冻Z下》和《鄭語》記載說,黃帝后代高陽氏的顓頊繼金天氏少皞之后興起之時,重黎是高辛氏帝嚳的火正,能盡其職,“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故稱為祝融。祝融的后代分為八姓,即己、彭、董、禿、妘、曹、斟、羋。夏代時己姓的一支樊封于昆吾。商代時彭姓的一支箋封于大彭,另一支韋封于豕韋。昆吾后代中有一支在帝舜時以豢龍為職,賜姓為董,封于鬷川,亡于夏代孔甲以前。彭姓中還有一支為禿姓,亡于商代。妘姓居于鄔、鄶、路、偪陽,曹姓居于鄒、莒,在周代時的采服、衛(wèi)服之地。斟姓無后。羋姓的后代就是楚國。

      治水是史前的大事?!吨苷Z下》記載,炎帝的后代共工氏與帝嚳爭王而最終滅亡。共工氏滅亡的原因與治水失敗有關(guān)。共工氏用“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的辦法治水,危害天下,導(dǎo)致敗亡。堯舜時,治水成為更加緊迫的大事。堯在位時舜為堯臣,鯀為崇國之君。舜派鯀治水,鯀仍然用共工的錯誤辦法治水,又遭到失敗,被堯誅殺于羽山。《晉語八》說,鯀被誅殺以后變成一只黃熊,鉆進羽山下的水潭中去了。夏商周三代都祭祀鯀,《魯語上》有“禹能以德修鯀之功”的說法,《吳語》中更有“鯀禹之功”的說法。這些記載說明,春秋時人承認禹治水是鯀治水事業(yè)的繼續(xù)。關(guān)于禹治水的事跡,《周語下》有一大段記述,中心意思是說禹治水摒棄了違背水土性質(zhì)的錯誤辦法,采用了“疏川導(dǎo)滯”的辦法,所以取得了成功。記載還說,共工氏的后代為四岳(主持祭祀四岳的官),輔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呂,以姜為姓,以有呂為氏,重新取得了貴族地位。我們的史前先民經(jīng)歷好多世代努力,遭遇反復(fù)失敗,付出汗水和生命的代價,直到禹時才取得成功。治水成功解除了史前中國人的生存危機,也是認識自然的一次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治水成功的禹受到后人崇拜,治水失敗付出了生命代價的共工氏和鯀,也值得永遠紀念。

      《國語》還記載有這樣幾則傳說:一則是防風氏的傳說?!遏斦Z下》記載,春秋末年在會稽山發(fā)現(xiàn)一節(jié)大骨頭,要一輛車子才裝得下。吳國使者到了魯國說起此事,孔子說:“丘聞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jié)專車?!币粍t是商的先祖的傳說?!遏斦Z上》說:“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逼跏巧痰氖甲妫谒吹臅r候做司徒,能夠使民和睦。冥(也就是殷代甲骨文中說的王亥)是契的六代孫,在夏代時為水官,以身殉職死于水。另一則是殷高宗武丁與傅說的傳說。《楚語上》記載,武丁是一個敬德慎行的人,能夠與神明相通。他即位后三年不語,“默以思道”。他白天思賢,夜里夢見賢人。他把夢中的賢人形象告訴臣下,派人四方訪尋,果然找到了賢人傅說。武丁讓傅說做了上公,要求傅說經(jīng)常糾正自己的錯誤,把傅說的忠言當做治病良藥。還有一則關(guān)于肅慎氏的傳說?!遏斦Z下》說,孔子周游列國到陳國的時候,陳惠公的庭院中突然掉下來一只被射殺的猛禽,身上帶著一支楛木箭桿石矢箭頭的箭,有一尺八寸長??鬃右姷搅耍f:“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苯又v,武王克商以后,與九夷、百蠻相通,要求各地進貢特產(chǎn)表示臣服。那時肅慎氏進貢的就是一尺八寸長的“楛矢石砮”的箭。武王在箭桿上刻上了“肅慎氏之貢矢”幾個字,賜給女兒大姬。大姬嫁給舜的后代虞胡公,虞胡公封于陳,那支“肅慎氏之貢矢”被帶到陳國。如果在陳國的故府里去找,大約還可以找到。陳惠公派人去找,果然在金匱中找到了。

      從《國語》的記述可見,春秋時代主導(dǎo)思想文化的人物仍然是周王室和諸侯國的職官,主要是卿士、大夫、史官、卜官、筮史等文職官員,也有將帥等武職官員?!秶Z》中見不到老子的蹤影,出現(xiàn)于書中的孔子僅是一個博古專家,他們的思想還沒有得到廣泛關(guān)注。分地域看,討論思想文化的人,以傳統(tǒng)文化資源豐厚的周王室和魯國的職官最多。給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單襄公是周王室的卿士,展禽是魯國的士師。這些主導(dǎo)思想文化的人物的知識教養(yǎng)離不開天命神學(xué)和禮樂文化。但在傳統(tǒng)觀念不能有效應(yīng)對現(xiàn)實問題的時候,一些正視現(xiàn)實的人物必然突破傳統(tǒng)尋找解決辦法。思想文化領(lǐng)域由此出現(xiàn)復(fù)雜狀態(tài),有開明與守舊的對立,開明人士之間也有差別,甚至同一個人物對此一現(xiàn)象的見解比較理性,對彼一現(xiàn)象的理解卻陷入盲從。這種復(fù)雜狀態(tài),使春秋時代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過渡期,即從古代宗教文化到諸子文化的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古代宗教信仰的幽光逐漸消退,代之而起的理性光芒在晨曦中初現(xiàn)。

      猜你喜歡
      晉語國語
      《左傳》《國語》所見舊有繇辭及臨時自撰繇辭考辨
      文化融合背景下內(nèi)蒙古晉語的演變研究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國語》故訓(xùn)與古文字
      晉語五臺片方言研究綜述
      內(nèi)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語反映的地域文化
      文教資料(2017年10期)2017-06-24 10:52:44
      晉語“圪”詞語研究
      朱希祖在國語運動中的貢獻
      論“國語騎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媽,你好
      幸福家庭(2014年4期)2014-09-10 07:22:44
      溧阳市| 溧阳市| 渝北区| 三穗县| 临湘市| 左贡县| 三都| 方城县| 泽州县| 晋城| 柳江县| 读书| 安丘市| 和顺县| 长汀县| 吴江市| 正宁县| 抚顺市| 镇江市| 静安区| 德安县| 汕头市| 娱乐| 沿河| 滦南县| 洪泽县| 邻水| 中西区| 从化市| 潜山县| 专栏| 丰城市| 深州市| 马龙县| 大田县| 鹿泉市| 开远市| 贵港市| 固原市| 南涧|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