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克成 吳玥
摘 要 本文探討了中國哲學對世界本源——“道”的揭示,探討了“道、德、仁、義、禮”的哲學體系,說明了中國哲學用“一”達到“道”的原理,闡述了中國哲學中獨特的讀書方法。
關鍵詞 中國哲學 道 讀書方法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68
On the Revelation of "Tao"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ao"
LU Kecheng, WU Yu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1106)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velation of the world origin of Tao by Chinese philosophy, probes into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Tao, morality, benevolence, justice and propriety, explains the principle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achieves Tao by "one", and expounds the unique reading method in Chinese philosophy.
Keywords Chinese philosophy; "Tao"; reading method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立文教授曾撰文稱:“以往中國哲學‘照著或‘接著西方哲學講,基本上是以中國哲學注西方哲學,中國哲學成為西方哲學的注腳?!边€說:“胡適用實驗主義方法解釋中國哲學,馮友蘭用新實在論方法解釋中國哲學,牟宗三用康德主義方法解釋宋明理學,或用唯心唯物兩個對子解釋中國哲學,或用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各種思潮如現(xiàn)象學、詮釋學、分析哲學解釋中國哲學等等。這種“以西解中”的研究方法使得中國哲學不中不西、非驢非馬?!币虼怂f:“以中國哲學的核心靈魂解釋中國哲學。只有這樣的解釋,中國哲學才不會走樣,才能真正講述中國哲學‘話題本身?!盵1]
以此為鼓勵,筆者試著回應一下黑格爾所提出的中國“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里面”,“找不到對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義的認識”,“沒有概念化,沒有被思辨地思考”,[2]以及法國當代哲學家德里達提出的“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3]
筆者認為中國哲學是對宇宙、人生的揭示與探索。所謂揭示,是指中國哲學對宇宙人生的本源早有了定論;所謂探索,是指不僅有定論,還總結出了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法讓人們能探索到這個本源。
1宇宙的本源——“道”
中國哲學的最高目標是“道”,孔子曰:“志于道”,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p>
道是萬物之本源,也是心性的本源。但中國哲學認為它不能通過思考獲得,思考會障礙對本源的了解,因為“道”是無聲無息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薄凹刨狻笔菦]有聲音,“寥兮”是沒有形體,它不是能夠思維的對象,所以思維是無法達到它的。這就是為什么黑格爾會認為中國哲學“沒有概念化,沒有被思辨地思考”,因為中國哲學在這方面遠遠超過了西方哲學,正如一位一年級的小學生看到高中生的數(shù)學里有“虛數(shù)”覺得荒誕不經一樣?!案拍罨备侵袊軐W所沒有,而且是刻意沒有。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薄案拍罨鼻∏∈前讶说乃枷胍蛩季S的陷阱,這就是西方哲學根本性問題之所在,他們太相信思維、太依賴思維,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越來越背離事物的本質。
中國哲學正是認識到了你所要認識的事物不能通過思考來認識,因此處處在幫助你放棄思考。如《中庸》講“慎思之”、“從容中道,不思而得?!崩献诱f的就更加明顯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很多話都是反著說。我們不能再按西方的表達方式表達中國哲學了,他們是建立在邏輯思維之上的語言風格,用他們的語言來表述中國哲學,豈不是還是“不中不西、非驢非馬”!多少中國哲學的論文讓普通讀者讀起來如同天書,即使是行內人士也是似懂非懂,就是因為用了太多西方語言,導致含混其詞。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哲學才是“走自己的中國哲學之路”。[4]中國語言“意向性”很強,它不像西方語言必須從頭讀到尾才能明白。每一個中國文字背后展現(xiàn)的是“情境”,不強調所謂語法邏輯。中國語言與中國哲學相配,西方語言與西方哲學相配,豈可用西方語言來表達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在文字表述上也常常用不同的字代表同一個意思,或者用同一個字在不同地方代表不同的意思。一方面,這是“名可名,非常名”的要求,要擺脫思維對于理解的障礙,另一方面也說明用邏輯思維去理解中國哲學經典也是不可能,必須用中國的方法才能理解中國哲學經典。
對于“道”在中國哲學的名稱有很多種:如“中”,《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如“性”,“天命之謂性”;如“無”,《道德經》說:“無名天地之始”、“有生于無”,等等。有時候“道”還指通向本源之“道”的道路,如《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2 “道”的樣子與特性
道是什么樣子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這樣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薄坝形锘斐上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莊子·齊物論》中說:“(真宰)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鼻f子所說的“有情”不是指“有感情”,而是指是真實存在的生命體。“可行已信”是指“道”是真實能夠證得的,有可行的辦法,而且確實有做到的人,已經值得我們相信了。
可以總結如下,“道”的樣子是,沒有聲音、沒有現(xiàn)象、獨立存在、永不停息。
中國哲學也已經指出了“道”是可以通過實踐得到的,并不是虛無縹緲、虛幻不實的。
孔子在“道”的具體樣子上描述的很少,因為他是在教別人如何做到,至少是朝“道”的方向努力。所以他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彼Φ卦谛麚P“仁”,就是為了促進人們往“道”努力。老子主要是講“道”與“德”,他也在努力地讓別人知道如何得到“道”,在《道德經》中他還講了很多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的理念,但層次相對較高,都是在“德”以上的水平,所以對當時社會也普遍不容易被理解。但“仁”容易被理解,所以孔子的學說就容易被接受。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河上公注解:“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愛見也”,“言仁衰而分義明也”,“言義衰則施禮聘、行玉帛”。[5]
這是客觀講出了“道、德、仁、義、禮”的順序,同時也能看出中國哲學的體系。
不管是講“德”、講“仁”、講“義”、還是講“禮”,終極目標都是“道”,通過什么方式讓人們向著“道”前進是要根據人們的水平?!岸Y”的水平就比較低了,“義”會稍高一些,“仁”愛心就比較充足了,“德”離“道”就很近了。
《莊子·齊物論》中也有論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p>
“未始有物”就是“道”,“以為有物”是“德”,“以為有封”就“仁”,有“人、我”的界限了,到“是非之彰”,層次就更低了。
只有掌握中國哲學的這套體系,討論問題時才能避免斷章取義、顧此失彼之嫌。
道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能生萬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p>
“道”生的萬物,并非憑空多出,而是本來就有,只是沒有顯示出來,所以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p>
從“道”中把萬物顯示出來,就是“德”。《莊子·天地》中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p>
3 人與“道”的結合是最高的“天人合一”
正是因為對“道”的全方位認識,中國哲學才能提出“修道”的方法。《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國哲學“慎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都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修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是自己修道,“親民”是幫別人修道,“止于至善”,是大家都能與道合,即“天人合一”。
如何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那就是“一”字。
《論語·里仁篇》中,孔子問曾子:“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孔子說:“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p>
很明顯地看出,孔子并不是學很多知識而記住的,而是“一以貫之”。
《道德經》中也有相當多的論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薄拔糁靡徽撸禾斓靡灰郧澹坏氐靡灰詫?;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為什么用“一”可以達到“道”呢,《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庇谩耙弧辈拍苁恰皳p”,用“多”豈不是“加”了!也即是《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用“一”才能“格物”,用“多”就是加物?!耙弧钡男问接泻芏啵渲袚u頭晃腦讀一本書而且“不要想”是其中一個方法。
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記載:“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盵6]這才是中國哲學、中國讀書!
課題來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與推廣研究,項目號:DJYJ2017B08
參考文獻
[1][4] 張立文.中國哲學的“自己講”、“講自己”——論走出中國哲學的危機和超越合法性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2):3-9.
[2]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6:122-123.
[3] 是哲學,還是思想——王元化談與德里達對話[N].中國圖書報,2001-12-13.
[5] [漢]河上公注,嚴遵 指歸[三國]王弼 注 ,劉思禾 校點.《國學典藏: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9.
[6] 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