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之一,可以極大程度的促進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體現(xiàn)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反映了小學生的課堂吸收消化能力??梢姡蛟煊行哉n堂教學應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追求目標。本文從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積極意義出發(fā),提出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
1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小學語文在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進程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當然,有必要指出有效教學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傳授了多少知識或者完成了多少課時,而是對于學生而言能夠學到多少或者消化了多少知識。當前,在素質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依然根深蒂固,各種輔導班和培訓班無時無刻影響著學生和家長,小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因而從課堂教學有效性出發(fā),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及時理解、消化、吸收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習壓力。同時,對于教師而言,有效性教學可以極大的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在課時中提升了教學的進度,教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學生的系列教育中去,進而緩解了教師的教學壓力。概而言之,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教師的教學壓力。
2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課堂有效性提升的前提是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不愿意去學習,那么即便是老師在努力認真的教學,課堂質量并未有太大的提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語文課堂設計導入,比如音樂導入、表演導入、謎語導入和設置問題導入等等。[1]教師要依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設置“包袱”,讓學生產(chǎn)生新奇感,既是在導入的環(huán)節(jié)要體現(xiàn)出趣味性與知識性,同時要注意導入環(huán)節(jié)時間的把控。如在講授《趙州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利用提問的形式進行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樣的橋最結實嗎?”以引發(fā)學生對 “橋”的思考,吸引其進行課堂互動。同時,課堂教學可以進行“游戲互動”,教師積極發(fā)掘學習游戲,把游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既是把抽象的或者枯燥的語文知識“游戲化”,比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時,讓學生畫出文中的竹葉、楓葉、梅花和月牙,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從而輕松掌握語文知識。另外,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可以更好的與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相適應,可以把抽象的具體化、靜止的動態(tài)化、形象化,有著較強的視覺呈現(xiàn),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采取合適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情景交融”,從而讓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把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咏邮堋?/p>
2.2 制定完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教師教育教學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對于教師而言,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保證課堂有效性,必須明確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制定可以倒逼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促使教師充分的做好教學準備,進而讓教師以更好的狀態(tài)去完成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進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脫離教材但又不能僅僅囿于教材,要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進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著充分的了解,對于教材要精心梳理,課堂學習計劃要體現(xiàn)出教材、教學、學生三位一體的概念,既是巧妙的制定教學目標并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目標。諸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某一篇文章時要遵循“先易后難”、“由淺到深”的教學原則,首先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其次找出文章中重點字詞句并了解文段內(nèi)容大意,最后在熟悉整篇文章時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nèi)涵。這樣的教學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掌握課文的進度,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能力,讓學生由淺入深的消化課堂知識,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2.3 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必須依賴于學生主體,既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以學為主”,既是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出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和“身份”的轉換,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師益友的關系,注重課堂教學情感的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要營造民主、活潑和平等的學習氛圍,賦予學生的更多的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去引導學生學習,在制定教學大綱或者教學要點中要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小組討論和表演的形式等課本中的知識“模擬”于課堂之上,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實踐能力”。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把心理特征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集合在一起,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個動力系統(tǒng)。[2]在教學發(fā)掘非智力因素,創(chuàng)設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在學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引導學生彼此之間進行朗讀并指出朗讀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4 融合課外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建立應適當?shù)娜诤险n外教學資源。由于小學語文教學教材的內(nèi)容和知識是有限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做到“由點到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尤其是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這是遠遠不夠的。小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體現(xiàn)的不是“深度”而是“廣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限于教材的內(nèi)容,而要適當?shù)娜谌胝n外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彌補教材中的空缺,從而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比教師在教學生《海底世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海底世界中的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豐富學生的視覺,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海洋生物的物種和生活習性,進而讓學生體會海底世界的魅力所在。又如,教師為學生講解《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時候可以進行知識的延伸,比如可以先為學生介紹宋慶齡以及與她關系密切的人甚至對于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簡單的闡述,然后可以對文中的人物進行介紹,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點,讓學生盡可能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資源融合,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獲取更多的知識。
3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制定完善教學目標,有效引導課堂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融合課外教學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唯有多管齊下,教師與學生共同發(fā)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七卷)[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5.
[2]杜祥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8(19):53-54.
[3]聶春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現(xiàn)代交際,2017(09):152.
作者簡介
張愛潔(197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本科,許昌市健康路小學語文老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