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去年筆者有幸觀摩了不少優(yōu)秀公開課,氣氛活躍、互動頻繁、節(jié)奏緊湊是大多觀摩課共有的特點,老師的激情感染了孩子,孩子的表達也給課堂增添亮點??墒俏乙舶l(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公開課課堂上總是教師和幾位“精英”在對話,“遍地開花”的現(xiàn)象不是太多,那些表達能力一般的學生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那么語文教師應(yīng)如何在課堂上關(guān)注普通孩子的表達呢?
一、孩子的表達需要我們的鼓勵
我曾經(jīng)借班上過校教研課《走一步,再走一步》,并設(shè)計了一個復(fù)述故事內(nèi)容的環(huán)節(jié)。上課時我注意到一個矮小瘦弱、坐在角落的靦腆男生。我讓他回答,他站起來后,一聲不吭,氣氛十分尷尬。還好我沒有因為一度冷場而亂了分寸,我相信他能復(fù)述幾句,只是現(xiàn)在很緊張。我問他現(xiàn)在心情如何,他果然說“很緊張”。我鼓勵他:“試試看,能說多少就說多少,不會的我來補充?!背龊跻饬?,他復(fù)述了三分鐘,雖然聲音不高,不太流利,但表達很完整。我想以后他肯定更敢于表達了。我現(xiàn)在任教的班級中也有位學生說話吞吞吐吐的,一開始還不會朗讀課文。所以我總是喊他朗讀課文,并且輕輕地和他一起讀,鼓勵他。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樹立自信。因此我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一般是“很好”“不錯”“有道理”“還有其他答案嗎”“錯了,沒有關(guān)系”等,從不用絕對的、否定性的語言。
二、孩子的表達需要我們的等待
有一次觀摩《秋天的懷念》一課,教者提出問題:“母親對生活的態(tài)度是什么?”第一位女生沒有回答出來,教者讓她坐下來好好思考。我想,此刻教師是不是應(yīng)該“學會等待”,給她思考的時間,而不是急于找下一位學生“救場”?不給她靜靜思考的時間,怎能發(fā)揮出她的表達能力呢?
最近我在講評《宿王昌齡隱居》時,提出“結(jié)合詩句分析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這一問題,特意指名某位平時不愛發(fā)言、語文成績一般的學生回答,她只分析了尾聯(lián)(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畢竟題目下面有注解),我就提醒她“還有其他句子呢”,然后就是等待。雖然課堂出現(xiàn)短暫的空白,但我相信此刻的她一定是在思考(站著回答畢竟是有壓力的),最后她還是努力地分析了其他三聯(lián)。
又如在賞析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边@幾句的表現(xiàn)手法時,剛開始學生回答得很艱難。我一邊進行引導(dǎo),一邊耐心地等待學生的補充。盡管耽誤了課堂進度,甚至讓課堂一度冷場,但這能促成學生新的思維生成,結(jié)果學生出色地完成了表達,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應(yīng)該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千萬不能喧賓奪主。教《鴻門宴》時,有位學生將“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所以”和“備”翻譯錯了,當時我沒有立即評價他的回答,而是靜靜地等待,給他思考的時間,因為我相信根據(jù)平時的文言積累和掌握的語法知識,他一定會——結(jié)果如我所愿。盡管他思考的時間過長,耽誤了教學進度,但他獲得了學習的自信心,做了學習的主人,這是一堂課中最有價值的收獲。
三、孩子的表達需要我們的引導(dǎo)
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望,還需要我們營造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比如,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時,用“開火車”的形式發(fā)動學生討論“文中通過哪些語句來表現(xiàn)‘我的心理”;在教《美麗的顏色》時,采用“小組PK”的形式找文中“工作的艱苦和樂趣”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我喜歡讓孩子站在教室中間或者講臺上回答,目的是拉近距離,減輕表達的壓力。對待不善于表達的孩子,教師要多多鼓勵,勉勵他們積極與同學交流,放大他們的學習成果,循循善誘,逐步打開他們的思維閥門。
教師應(yīng)和藹可親,精神飽滿,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千萬不能一副不茍言笑、令人害怕的模樣。輕松活潑的開場語是使課堂氣氛愉悅?cè)谇⒌摹按呋瘎薄N以诮獭妒藲q和其他》時,以“調(diào)查”學生和父母相處是否融洽、存在哪些矛盾為導(dǎo)入,頓時拉近了師生雙方的距離;教《西地平線上》時,先讓學生欣賞一組西部風景畫,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調(diào)侃,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撒手锏”。在教《廉頗藺相如列傳》時,一位學生將“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錯誤地翻譯成“趙王任命他擔任賢大夫,使他在諸侯中不受到侮辱”,我沒有責備他,只是笑著調(diào)侃道:“趙王真會替藺相如著想!”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學生也意識到自己剛才沒有結(jié)合語境來翻譯。這樣,既能使文言文課堂不至于沉悶枯燥,又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加深印象。
四、孩子的表達需要我們的信任
有些孩子不敢表達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說錯或者不會表達,絕不是不能表達。我喜歡在公開課上喊他們回答,因為我相信他們也渴求表現(xiàn)和被肯定,公開課是鍛煉他們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機,只要給他們思考的空間(也許需要大些),給他們表達的機會(也許時間需要長些)。我在教《白楊禮贊》時提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白楊樹的不平凡”這一問題,指名一位同學回答。他很快指出第五節(jié),我沒有立即讓他坐下來,只是意味深長地問:“就這些嗎?”思考了片刻,他又成功地指出還有第二小節(jié)和第七小節(jié)。相信此刻他對課文的印象深刻無比,無形之中也增加表達的信心。我們一定要相信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不會太差,只是他們需要的思考空間更大些。還有就是我們不能受教參的束縛,輕易地否定學生的答案,這會打擊他們的自信。
教師要關(guān)注、幫助弱勢學生,課堂上每個學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對話應(yīng)該是每位同學都要參與的,缺一不可。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要了解、關(guān)愛他們,要給他們對話的機會。我總是有意無意地讓后進生回答較為簡單的問題,鼓勵能力較強的學生主動與他們交流,用意就在于此。還要讓學生體驗對話的成就感,大力肯定學生多元化的對話,鼓勵學生之間的互評,同時又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激勵。總之,一堂好課應(yīng)是人人真思考、人人真體驗,人人有想法、人人敢質(zhì)疑、人人想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