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龍,沈光年,鄭雪瑩,周德剛,張 瑋,劉?,?,劉愛玲,張 躍,傅彩霞,劉曉冬
(1. 北京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629;2. 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山東青島 266032)
北京市從2015年開始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 有序推進“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不斷加強農業(yè)面源污染防治,進行了相關畜禽養(yǎng)殖清退工作,奶牛存欄量由當時的16萬頭左右減至目前的8萬頭左右,同時加強了奶牛疫病防控和奶產品質量監(jiān)管,尤其是奶牛結核病等人獸共患病的控制與凈化,以保障公共衛(wèi)生安全。近幾年,北京市奶牛結核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奶牛結核病血漿陽性率穩(wěn)定控制在1.0%左右。2017年5月21日,北京市密云區(qū)某奶牛場送檢奶牛新鮮血漿173份,依據檢測標準《結核分枝桿菌γ-干擾素體外檢測方法》(SN/T 3312—2012),進行牛結核病檢測,檢出51份陽性,樣品陽性率高達29.5%。為查明原因,及時處置和防控疫病,前往現(xiàn)場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
1.1.1 疑似病例 按照《結核分枝桿菌γ-干擾素體外檢測方法》(SN/T 3312—2012)診斷為陽性的病例。
1.1.2 確診病例 經《動物結核病診斷技術》(GB/T 18645—2002),采用牛型結核分枝桿菌PPD皮內變態(tài)反應試驗,局部炎性反應皮厚差≥2.0 mm的疑似病例。
以實地勘察方式,了解奶牛場周邊養(yǎng)殖情況、內部布局;與密云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奶牛場飼養(yǎng)管理人員進行訪談,獲取本場及周圍養(yǎng)殖場情況;查閱相關檔案記錄,獲取牛場免疫、飼料購入、調運、檢疫、人員車輛進出等信息。
依據《動物傳染病學》[1]和《動物結核病 診 斷 技 術》(GB/T18645—2002), 采 用Mycobacterium bovisGamma Interferon Test Kit for Cattle(批號BG170212Z,Prionics AG公司產品)和牛型結核分枝桿菌PPD(批號201610,哈藥集團產品),進行實驗室診斷和臨場皮試診斷。
用Excel 2016整理采集到的數(shù)據,運用SPSS 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該奶牛場位于北緯 40.518 47°、東經 117.167 45°,毗鄰一條公路,坐落于一座小山的半山坡上,周邊3 km范圍內沒有奶牛場(圖1),場門前有一小池塘。該奶牛場建于2012年,共存欄奶牛173頭,其中犢牛28頭、青年牛47頭、泌乳期牛61頭、干奶期牛37頭。該場每年檢測結核病1次,每次檢測均能達到全覆蓋。該場養(yǎng)殖、消毒檔案較健全。據場主介紹:該場員工比較固定,沒有串場行為;入口消毒池能做到每周更換1次;由于密云區(qū)正在進行養(yǎng)殖清退行動,2016年7月后,該場未引入新的牛只;2016年9月,送檢樣品的結核分枝桿菌γ-干擾素試驗結果均為陰性;2016年11月,考慮成本問題,從內蒙古赤峰市購入一批飼草,之前一直飼喂進口飼草。
圖1 牛場地理位置(紅色標注)
該牛場設有辦公區(qū)、儲料間、擠奶廳、產房、犢牛舍、青年牛舍、干奶期牛舍、泌乳牛舍,具體分布見圖2。
2017年5月21日通過干擾素試驗檢出51頭可疑病例,6月12日經現(xiàn)場皮試確診36頭。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年牛、泌乳牛和干奶期牛(表1)。對確診的陽性牛,依據《牛結核病防治技術規(guī)范》和《北京市奶牛布病凈化實施方案》進行全部撲殺,并作無害化處理,同時對牛場進行消毒,密切觀察和監(jiān)測剩余牛只。
現(xiàn)場調查發(fā)現(xiàn),場主因考慮成本問題,僅對泌乳期奶牛飼喂進口飼草,而對青年牛和干奶期牛飼喂產自內蒙古赤峰市的國產飼草,暫未對犢牛飼喂飼草,因此存在“不同生長時期”和“飼喂國產飼草”兩個風險因素。分析結果(表2)顯示,不同生長時期奶牛間的檢測結果差異不顯著(P>0.05),飼喂產自內蒙古赤峰市國產飼草的奶牛陽性率顯著高于未飼喂的(P<0.05)。
圖2 牛場布局
表1 不同奶牛群病例分布 單位:頭
表2 不同風險因素分析結果
牛結核病是一種由牛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種慢性細菌性人獸共患傳染病[1],除主要經呼吸道感染外,消化道傳播是牛分枝桿菌的第二常見傳播途徑[2]。王華等[3]提到,牛結核分枝桿菌在環(huán)境中具有較高的耐受性。O'Reilly等[4]和Daborn等[5]闡述了牛結核病可以通過墊料或者污染的干草等間接傳播給牛。李智勇等[6]報道,內蒙古地區(qū)奶牛結核病陽性率為5.6%(0~22.9%),該地區(qū)的牛養(yǎng)殖主要以放牧為主。本研究通過現(xiàn)場調查以及相關統(tǒng)計分析,排除其他可能風險因素后,推斷引起該奶牛場發(fā)病的風險因素可能為飼喂從內蒙古赤峰市購入的飼草。
牛結核菌素(PPD)皮內變態(tài)反應試驗(TST)是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推薦的唯一國際貿易指定檢測方法,也是我國目前確診牛結核病的標準方法。牛結核病ELISA γ-干擾素檢測試驗(IFN-γ-ELISA)被廣泛用于動物結核病的初篩[7]。本調查中的兩種檢測方法符合率較低,可能與人員操作、不同的刺激抗原及人員實際測量誤差等有關。我國現(xiàn)行的牛結核病檢測標準PPD皮內變態(tài)反應試驗操作繁瑣,易產生應激,而IFN-γ測定法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快速、通量高[8]。IFN-γ測定法已經在澳大利亞、愛爾蘭、新西蘭、阿根廷、美國等完成了田間試驗,證明該方法的敏感性為77.0%~93.6%,高于結核菌素試驗的敏感性(65.6%~84.4%),目前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已被認可為正式的檢測方法[9],并應用于法國斗牛群結核病凈化檢測[10]。2018年上海市也將IFN-γ測定方法推廣應用到奶牛結核病凈化場驗收中。因此,建議相關管理部門將IFN-γ測定法進行大范圍推廣應用,以節(jié)省成本,減少對牛群生產性能的影響。
北京市自2010年實施奶牛結核病凈化后,牛結核病陽性率有所下降[11],但近年來又出現(xiàn)波動,因此相關方應進一步重視牛結核病凈化工作。養(yǎng)殖場應當加強飼養(yǎng)管理,識別和控制相應風險因素;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風險因素的來源控制,提高檢測方法的敏感性,推進簡捷、敏感檢測方法的推廣應用,探究高品質牛奶市場準入機制,從而有效凈化奶牛結核病,切實保障公共衛(wèi)生安全。
本次調查采用臨場皮試、詢問場主、查看現(xiàn)場和實驗室檢測等方法,確認了北京市密云區(qū)某奶牛場的36頭牛結核病陽性病例;通過風險分析,推測飼喂從內蒙古赤峰市購入的飼草是主要的風險因素。因此,北京市應慎重從牛結核病流行地區(qū)購入飼草,同時要加強牛結核病檢測和牛場消毒,及時淘汰陽性奶牛,盡快使奶牛場達到結核病凈化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