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藥赤芍的歷史沿革△

      2019-07-13 03:16:58楊祎辰張梟將王二歡常暉馬存德黨艷妮安莉劉騰恬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基原赤芍本草

      楊祎辰,張梟將,王二歡,常暉,馬存德*,黨艷妮,安莉,劉騰恬

      1.陜西國際商貿(mào)學(xué)院,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赤芍為毛茛科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的干燥根。其味苦,微寒,歸肝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散瘀鎮(zhèn)痛之功效[1]。近代藥理實驗證明,赤芍具有擴張血管壁,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氧供應(yīng),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抗動脈硬化,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抗腫瘤,保肝,鎮(zhèn)靜,鎮(zhèn)痛,增進食欲促消化,降血壓,抗?jié)兊茸饔肹2]。芍藥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鄭風·溱洧》中道:“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3]。該文中“勺”通“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戰(zhàn)國晚期)是現(xiàn)存始載芍藥入藥最古的文獻,稱芍藥用于治療“疽”病[4]。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對赤芍的基原、產(chǎn)地變遷以及品質(zhì)歷史沿革進行梳理,以期為赤芍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jù)。

      1 中藥赤芍的歷史沿革

      1.1 赤芍基原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未提及植物或藥材形態(tài),不能判斷藥材來源。直至南北朝,陶弘景[5]編撰的《本草經(jīng)集注》中記載:“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減當歸,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本草經(jīng)集注》最早將芍藥分為赤、白兩種,是從產(chǎn)地和性狀上來分辨。

      宋金元時期本草著作中明確指出芍藥有赤者和白者兩種,植物形態(tài)及功效方面不同,花色有紅白兩色,赤芍與白芍的鑒別方法主要是根據(jù)根、花的顏色。尚未將芍藥分為白芍與赤芍進行專題論述[6]。《開寶本草》中記載:“此芍藥有兩種,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紅白兩色 ”[7]。宋·蘇頌[8]《本草圖經(jīng)》中記載:“芍藥,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開花,有紅、白、紫數(shù)種,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其進一步從芍藥的根的形狀,將芍藥區(qū)分白芍和赤芍。在宋金元時期,開始對芍藥有了比較詳細的植株形態(tài)的描述。根據(jù)“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夏開花,有紅、白?!眮砼袛啵摃鑼懙膽?yīng)該是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中記載:“謹按芍藥所重在根須,以花紅而丹藥者由其花不繁則根氣寶也,然后赤白二種色既不同于白者所治必異,故后人用白補,赤瀉。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瀉也”[9]?!侗静菝审堋分杏涊d:“芍藥近道俱生,淮南獨勝,開花雖顏色五品,入藥惟赤白二根”[10]。主要從根和花的顏色區(qū)分赤芍,認為根和花紅色者為赤芍,并且指出用藥的宜用單葉之根[11]。

      清代《本草崇原》:“開赤花者為赤芍,開白花者為白芍”[12]?!侗静輳男隆犯鞔_指出二者的不同:“赤白各隨花色,單瓣者入藥”[13]。這說明到了清代,醫(yī)家對栽培芍藥與野生芍藥的區(qū)分更加明確,單瓣者是指野生的或者是藥用的,重瓣花多為栽培觀賞芍藥?!侗静菔鲢^元》曰:“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記,火酒潤之,覆蓋過宿,白根轉(zhuǎn)白,赤根轉(zhuǎn)赤矣”[14]??梢娫谇迥?,赤芍與白芍的來源應(yīng)該一致,只是在炮制工序上略有差別[15]。

      1935年由陳存仁[16]編著的《中國藥學(xué)大辭典》已經(jīng)用現(xiàn)代科、屬、種名表示中藥基原。但該書認為赤芍“乃芍藥之赤色者”,基原為“屬毛茛科,赤芍之根”。在該書的白芍項下的種類中提到:“白花者名白芍,即金芍藥;赤花者名赤芍,即木芍藥。”但沒有明確到現(xiàn)在的物種名稱。1937年由趙燏黃[17]編寫的《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中記載:“芍藥,其原植物為毛茛科之PaeonialactiforaPall.”。此時,赤芍與白芍的基原已明確,赤芍為芍藥PaeonialactiforaPall.的野生干燥品;白芍為芍藥PaeonialactiforaPall.的栽培加工品。

      196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赤芍的來源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oraPall.或草芍藥PaeoniaobovataMarim.的干燥根部,多系野生[18];197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赤芍的來源在1963年版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19];198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赤芍的來源去掉了草芍藥PaeoniaobovataMarim.只保留了芍藥PaeonialactiforaPall.和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兩個種[20]。1985及以后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赤芍來源均相同。

      謝宗萬[21]在《中藥材品種論述》中提到:“現(xiàn)時商品白芍多是栽培的芍藥,而商品赤芍的品種較為復(fù)雜,主要為野生的芍藥根,有芍藥、川赤芍、草芍藥三種”。這與197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保持一致,后續(xù)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赤芍的基原則均未收錄草芍藥。同時,謝宗萬指出,白芍和赤芍,不是以花色來區(qū)分,主要是加工方法不同而影響根的色澤,經(jīng)過去皮、水煮的,其根色白稱白芍,不經(jīng)刮皮而直接曬干者,其根色暗褐稱赤芍。

      綜上所述,歷史上芍藥由不分白芍、赤芍到南北朝根據(jù)花顏色的白、赤和根的顏色白、赤分為白芍和赤芍,一直到清末民初野生與栽培、生用與加工不同分為赤芍與白芍,但植物來源一直沒有變化,根據(jù)形態(tài)描述和歷代本草中附圖(圖1)基本可以確定古時的赤芍和白芍均為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到196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出版時期,赤芍的基原又增加了草芍藥PaeoniaobovataMarim,197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又增加了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1985及其以后歷版《中國藥典》,赤芍的基原均為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和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

      1.2 赤芍產(chǎn)地變遷

      早期藥用芍藥均為野生,古代鄭國(今河南省中部)生長較多,《詩經(jīng)·鄭風·溱洧》中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3]。鄭國溱洧流域為今河南省高縣、長葛縣區(qū)域。到魏晉時期,《名醫(yī)別錄》中記載:“芍藥,生中岳及丘陵”[26]。中岳為今河南嵩山。到南北朝,《本草經(jīng)集注》中記載:“芍藥,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余處亦有而多赤”[5],其中白山為今江蘇省江寧,蔣山為今南京紫金山,茅山為今江蘇句容縣。

      注:A.《證類本草》[22];B.《植物實名圖考校釋》[23];C.《本草匯言》[24];D.《本草綱目》[25];E.《本草蒙筌》[10]。圖1 歷代本草中所附芍藥圖

      《千金翼方》卷一“藥出州土”部分中記載,當時芍藥的產(chǎn)地主要為關(guān)內(nèi)道鄜州、山南西道商州[27](相當今陜西秦嶺以南、洵河以東和湖北鄖西縣上津鎮(zhèn)以北)。鄜州約當今陜西富縣并洛川、甘泉大部分地區(qū);山南西道商州相當今陜西秦嶺以南、洵河以東和湖北鄖西縣上津鎮(zhèn)以北。說明此時陜西以及湖北部分地區(qū)芍藥名聲漸起。五代時期,《本草品匯精要》描述為:“日華子所說,白山、蔣山、茅山、淮南、海、監(jiān)、杭、越者亦甲”[9]。其中淮南為今安徽省,海為今江蘇連云港,鹽為今陜西定邊,杭為今杭州,越為今紹興,白山、蔣山、茅山與《本草經(jīng)集注》中所指相同。

      明代對芍藥的產(chǎn)地記載較多,《本草綱目》中記載:“昔人言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天下。今藥中所用,亦多取揚州者”[25]。揚州為今江蘇省,說明藥用芍藥產(chǎn)地多為江蘇而不是洛陽;《本草匯言》 中記載:“客云,真赤芍出直隸”[24]。直隸,明朝時期稱直接隸屬于京師的地區(qū),今南京附近。說明明代時期,藥用植物芍藥多來自江蘇一帶,浙江和陜西亦有產(chǎn)出。清代《本草問答》中記載:“芍藥,始出中岳山谷,今白山、蔣山、茅山、淮南、揚州、江、浙、吳松處處有之,而園圃中多游種矣”[28]。清代以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出產(chǎn)的芍藥最為有名。芍藥主產(chǎn)地呈現(xiàn)逐漸由北向南遷移的趨勢。

      民國《藥物出產(chǎn)辨》中記載:“赤芍,原產(chǎn)陜西漢中府……近所用者俱產(chǎn)自北口外由天津運來,山西產(chǎn)者為京赤芍,四川亦有出,次之”[29]。1950年《中國北部之藥草》中記載:“中國赤芍藥產(chǎn)于山東、太原、漢中、興安、四川,北路亦產(chǎn),白芍藥則產(chǎn)于杭州及四川”[30]。自20世紀初開始,赤芍的來源已近與當今相似,四川中江渠河的川芍、“北方關(guān)東三省”以及“陜西漢中府”的赤芍則多為分布于東北及陜西等地的野生種類,可能為草芍藥或芍藥等植物[31]。

      綜合以上古代文獻,可以看出,早期藥用芍藥均為野生,古代鄭國生長較多,漢代河南省和江蘇省均出產(chǎn)芍藥,并且江蘇省出產(chǎn)的芍藥質(zhì)量較佳。到唐代河南出產(chǎn)芍藥記載較少,此時記載江蘇、陜西、杭州出產(chǎn)芍藥的本草較多。宋代時安徽地區(qū)芍藥漸多,并且宋代藥用芍藥已廣泛采用人工種植,形成了較為科學(xué)的種植方法,此時醫(yī)藥學(xué)家仍然認為野生的芍藥質(zhì)量較好。明清芍藥的主產(chǎn)地在江蘇、陜西、浙江、安徽。芍藥主產(chǎn)地隨歷史時間變遷呈現(xiàn)逐漸由北向南遷移的趨勢。清末赤芍出于北方關(guān)東三省較多。近代認為,赤芍產(chǎn)于內(nèi)蒙古、河北、遼寧等地,川赤芍主產(chǎn)四川、云南、青海以及甘肅等省,其中,以內(nèi)蒙古多倫野生品為佳。

      1.3 赤芍品質(zhì)

      最早在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和南北朝的《本草經(jīng)集注》中都有記載:“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32,5],均指出白山、蔣山、茅山的芍藥品質(zhì)最好。到五代十國,《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此便是芍藥花根。海鹽、杭越俱好”[33]。說明杭州一帶芍藥品質(zhì)較好。

      宋朝《本草衍義》中記載:“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經(jīng)》”[34]。清朝的《本草乘雅半偈》中記載:“今藥中亦取廣陵者為勝。入藥宜白單瓣,氣味全厚”[35]。兩者都說明白色單瓣花的芍藥品質(zhì)最好。到民國時期,《一本堂藥選》(日本)中記載:“根形肥大如指大,折之堅硬,外面淡紅色,內(nèi)面淡白色,味苦澀,兼有氣者為佳”[36]。其中說明赤芍以根較粗,不易折斷,外紅內(nèi)白有氣味者最佳[37]。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1963年版)中記載:“以條粗、外皮易脫落、斷面白色粉性大、習(xí)稱‘糟皮粉碴者’為佳”[18];《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1977年版)中記載:“以條粗、斷面白色粉性大、粉性大者為佳”[19];《現(xiàn)代中藥材商品通鑒》:“以內(nèi)蒙古多倫所產(chǎn)質(zhì)量最佳,稱‘多倫赤芍’,奉為地道藥材。芍藥根:以支條粗長、質(zhì)較輕松、糟皮粉碴者為佳。川赤芍:以支條粗壯、內(nèi)碴黃白色者為佳”[38];《金世元中藥材傳統(tǒng)經(jīng)驗鑒別》:“本品以條粗長、外皮易脫落、斷面粉白色、具‘糟皮粉碴’者為佳。赤芍以內(nèi)蒙古多倫野生品為佳。其以根條粗長、質(zhì)松、具有‘糟皮粉碴’的特點。為著名的地道藥材‘多倫赤芍’,銷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及出口”[39];《中華藥?!罚骸耙愿鶙l粗長、外皮易脫落、皺紋粗而深、斷面白色、粉性大者佳,內(nèi)蒙古多倫所產(chǎn)的質(zhì)量最佳,特稱為‘多倫赤芍’”[40]。

      綜上所述,赤芍以產(chǎn)自江蘇、浙江和內(nèi)蒙古等地品質(zhì)最好。除此之外,赤芍品質(zhì)評價以條粗長、外皮易脫落、斷面白色粉性大者為佳。

      2 小結(jié)

      作為常用大宗中藥材,赤芍具有悠久的應(yīng)用歷史。長期以來,芍藥植物來源一直沒有變化,根據(jù)形態(tài)描述基本可以確定古時的赤芍和白芍均為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1985年及其以后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赤芍的基原均為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和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古籍中記載赤芍產(chǎn)地為江蘇、陜西、浙江、安徽、內(nèi)蒙古、河北以及遼寧,其主產(chǎn)地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逐漸由北向南遷移的趨勢,直到近代,赤芍出于北方關(guān)東三省較多。在品質(zhì)方面,赤芍的品質(zhì)評價以條粗長、外皮易脫落、斷面白色粉性大者為佳。從古至今,古書籍和文獻對芍藥的記載甚多,筆者主要對中藥赤芍基原、產(chǎn)地和品質(zhì)隨歷史時間的變化進行綜述,希望為深入研究和合理開發(fā)利用赤芍提供理論依據(jù)。

      猜你喜歡
      基原赤芍本草
      牡丹皮的本草考證
      牽牛子的本草考證
      基于網(wǎng)絡(luò)藥理學(xué)和分子對接技術(shù)研究黃芪-赤芍治療COPD的作用機制
      多基原藏藥“唐沖”名稱、品種、藥性和植物親緣關(guān)系相關(guān)性考證研究
      本草,源于延續(xù)生命的渴求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8
      本草,一場不動聲色的“雙面修行”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8
      本草中華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多基原郁金的性狀、顯微及氣味差異性研究
      大黃、赤芍對肝衰竭大鼠血清NO合成和分泌影響研究
      敗醬及墓頭回基原的沿革與變遷
      台南市| 竹北市| 无极县| 宁安市| 道真| 丰宁| 泰来县| 新昌县| 新化县| 安多县| 渝北区| 昌平区| 井陉县| 枣强县| 沁源县| 长寿区| 合山市| 静宁县| 富源县| 杂多县| 尼勒克县| 巴彦淖尔市| 江源县| 大化| 安西县| 泽普县| 巴塘县| 清涧县| 中江县| 梁山县| 当涂县| 渭源县| 秭归县| 磐安县| 尼玛县| 鸡泽县| 金川县| 永兴县| 南京市| 祁阳县| 饶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