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語文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滿分40分)
我們慢慢長大,從家到學校到社會,世界變得越來越大。
于是,我們也慢慢發(fā)現(xiàn),世界中的我們,變得越來越小。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題目自擬,角度自選。②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少于600字。
審題指導
材料中的兩句話包含著“大”與“小”的辯證關(guān)系。第一句的意思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的活動空間、視野隨之變大;第二句則從相反的一面指出,當我們對社會、世界的認識越來越多,會發(fā)現(xiàn)個體的力量實在太有限,于是認識到自己其實很渺小。這就是人對自身和環(huán)境認識的不斷變化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立意:“認知疆界的拓寬,使己變小”“雖渺小,但可偉大”。寫作時,同學們應(yīng)立足于“大”與“小”的辯證關(guān)系,結(jié)合自身現(xiàn)實,深入挖掘其內(nèi)涵。
哲學理論中有這樣一句話: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小與大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慢慢長大的我們,感覺世界變得越來越大,但同時,我們也慢慢發(fā)現(xiàn),世界中的我們,變得越來越小,這是因為眼界的拓寬,使自己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雛鳥飛空,才知天高;江流入洋,方知海闊。若非登高,無以望遠;若非博學,無以識廣。世界由小變大,并非其真正意義上的變大,而是人的眼界拓寬了;我們由大變小,也不是形體上的縮小,而是主觀認識的改變。那么,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眼界的改變?
吾以為,原因之一是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從家到學校到社會,我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在改變,我們認識的人、接觸的事物也在發(fā)生著改變。孩童時期的玩伴,學生時代的同學,工作時的同事,我們的交際圈越來越大,會結(jié)識到世界各地的朋友,眼界也隨之開闊。但在其中,我們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也會因這些人而看到自己的不足、發(fā)現(xiàn)自己的渺小,所以說,不是世界真的變大了,而是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與缺憾,覺得自己越變越小了。
吾以為,原因之二是我們的學識增長了,修養(yǎng)提高了。一般來說,博學多才的人更為謙虛禮貌,而粗鄙之人更為狂妄自大。歌德在遇到無理取鬧、驕縱自大的評論家時,沒有惱羞成怒,沒有拳腳相向,只是微笑著回了一句:“而我恰恰相反。”看似波瀾不驚、平淡無奇的一句話,卻恰恰體現(xiàn)了他的涵養(yǎng)。而那傲慢的評論家,正因為見識短淺、缺乏涵養(yǎng),才會說出“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這樣的話,成為后人的笑柄。
開闊眼界,豐富學識,方可知自己之渺小,才會更加謙虛,不斷努力,讓自己更加精進,讓自己在“大世界”中叱咤風云。
點評
得分: 36分
文章審題精準,善于概括。開頭通過引用哲學理論提出中心論點:眼界的拓寬,使自己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第2段橫向拓展到自然領(lǐng)域,得出所謂的變大和變小,皆是因為“眼界的改變”。第3段和第4段,分別從“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學識增長、修養(yǎng)提高”兩個方面探究眼界改變的原因。最后一段,總結(jié)全文,強調(diào)不斷“開闊眼界,豐富學識”的重要性:讓渺小的自己在“大世界”中叱咤風云。全文緊扣中心,論證有力。
文章長句短句、整句散句交錯運用,顯示出這位同學不俗的語言功底。如“若非登高,無以望遠;若非博學,無以識廣”等句,在鮮明地亮出觀點的同時,增強了氣勢,增添了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