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書麗,史洋溢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兒科,四川綿陽 621000)
手足口病屬于傳染性疾病,主要由腸道病毒感染所導致,發(fā)病主要人群為5歲以下的兒童,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1]。基于此,該院門診對小兒手足病患兒采用康復新液治療,經過觀察研究,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提升。下面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為研究時段進行詳細分析。
該院門診選取收治的106例小兒手足病患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然后對治療后的患兒阿進行觀察研究,將患兒分為兩組,每組53例,對照組患兒男29例,女 24例,年齡 5個月~5歲,平均年齡(2.1±0.4)歲;觀察組男33例,女20例,年齡8個月~4歲,平均年齡(2.8±0.5)歲。上述患兒均符合小兒手足病臨床診斷標準,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患兒均在手、足、臀等部位出現皮疹,并表現為發(fā)熱、困倦、頭痛等癥狀;排除了患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患兒、先天性疾病患兒,以及傳染病患兒。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資料研究可比,。
兩組患兒在門診部均實施基礎治療,并做好預防措施,首先,患兒入院后需對患兒實施隔離,對患兒所處的環(huán)境、接觸患兒的人均進行消毒處理,避免在接觸治療期間發(fā)生醫(yī)院門診感染現象。其次,注重患兒個人衛(wèi)生,即對患兒的口腔進行清洗護理,一般在飯前飯后均進行口腔清理;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換,避免細菌滋生;定期修剪患兒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影響臨床治療效果;保持患兒臀部清潔干燥,在患兒大小便之后需及時清潔。最后在患兒入院后,對患兒補充營養(yǎng)素,主要對患兒補充維生素B和維生素C,一方面提高患兒抵抗力,并對患兒體內的毒素進行排除,另一方面促進患兒營養(yǎng)吸收。
對照組患兒使用干擾素治療:對患兒注射干擾素注射液a2b(國藥準字:S20030032),每日注射300萬IU。
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基礎上采用康復新液治療:觀察組患兒干擾素使用與對照組相同,此外增加康復新液治療(國藥準字:Z43020995),4 次/d,每次小于10 mL。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效果,主要分為以下3種:顯效:指患兒的頭痛、發(fā)熱、皮疹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反復發(fā)作現象;有效:指患兒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偶有反復發(fā)作現象;無效:指患者臨床癥狀沒有較大變化,頭痛、發(fā)熱等癥狀反復發(fā)作頻繁??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觀察記錄小兒病癥變化,比較兩組患兒皮疹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住院時間。
根據癥狀積分評價表[2]進行評價:小兒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斑丘疹、潰瘍、咳嗽、流涕等,每項癥狀程度按照0~3分評價,其中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重度癥狀,總分為0~12分,分數越低,說明患兒臨床癥狀改善越顯著。
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用[n(%)] 、(±s)分別表示患兒臨床癥狀治療效果、各項指標的治療時間,分別用χ2值、t值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皮疹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觀察組患兒中顯效29例,有效2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23%(51/53),對照組患兒中顯效24例,有效17例,無效 12例,總有效率為77.36%(4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30,P=0.004)。
表1 皮疹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表1 皮疹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 皮疹消失時間 退熱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n=53)觀察組(n=53)t值P值4.45±1.18 1.12±0.42 19.355<0.05 3.49±1.45 1.81±0.62 7.756<0.05 4.43±1.34 1.21±0.26 17.174<0.05
經過臨床治療,兩組患兒的癥狀均顯著改善,其中觀察組患兒的斑丘疹、潰瘍、咳嗽、流涕等癥狀評分分別為(0.97±0.12)分、(1.13±0.13)分、(1.43±0.23)分、(1.56±0.26)分,對照組患兒的斑皮疹、潰瘍、咳嗽、流涕等癥狀的評分分別為 (0.38±0.11) 分、(0.35±0.09)分、(0.42±0.10)分、(0.25±0.0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386、35.913、29.318、35.419,P<0.05), 觀察組患兒的各項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顯著。
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細化飲食導致人們的身體免疫力下降,各種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其中手足口病的發(fā)病率居高不下,主要發(fā)病群體為5歲以下兒童,且以柯薩奇病毒A16型、腸道病毒71型為主,該病毒在患兒腸道中產生,進而引發(fā)傳染。由于兒童年齡比較小,身體免疫力差,對于病毒的抵抗力比較弱,因此在遇到傳染性病毒入侵時,患兒容易引發(fā)傳染性手足口病[3]。手足病患兒患病期間主要表現為口痛、發(fā)熱、口腔皰疹等癥狀,傳染后引發(fā)扁桃體發(fā)炎或咽喉炎等,患兒發(fā)病時間為7 d左右,如果在患兒患病初期不能及時的治療,將導致患兒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患兒死亡,對患兒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4]。為了有效控制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目前醫(yī)院采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患兒的病癥得以控制,但效果仍不理想。為此,該院門診對患兒運用抗生素聯合康復新液治療,通過分析研究,門診患兒治療效果顯著。
在該次治療研究中,該院門診對53例觀察組患兒采用抗生素和康復新液聯合治療,根據該院觀察分析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23%(51/5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7.36%(4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患兒的皮疹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斑丘疹、潰瘍、咳嗽、流涕等各項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手足口病患兒運用抗生素和康復新液治療,患兒的各種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皮疹、潰瘍、咳嗽等癥狀改善良好,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由于手足口病的傳染性比較強,一般經過消化道、呼吸道進行傳染,或者通過親密接觸進行傳染,傳染率比較高,并且患兒的病情進展速度比較快,如果患兒的病情得不到及時的控制治療,將導致患兒發(fā)生腦膜炎或肺水腫等疾病,情況嚴重者將導致患兒死亡,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在臨床治療期間,主要對患兒進行隔離,然后對接觸患兒期間進行消毒處理,以此阻斷病毒的傳染源,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傳染率。
中醫(yī)認為手足口病為濕溫性疾病,患兒在發(fā)病期間身體內有濕熱的疫毒,造成患兒身體內潮濕,而疫毒侵襲患兒的脾肺等臟器,因此在治療期間需清熱解毒祛濕,減少疫毒對患兒脾臟的影響[5]。由于手足口病患兒在發(fā)病之初氣癥狀與感冒癥狀相似,出現咳嗽、發(fā)熱、流鼻涕等癥狀,情況嚴重者將出現口痛、口腔內水皰等不良癥狀。而臨床中使用抗生素與康復新液聯合治療,其中抗生素的殺菌效果良好,同時患兒用藥后,抗生素能夠促進細胞生成抗病毒蛋白,將病毒的傳染途徑阻斷,起到很好的抗病毒作用,有效控制患兒反復感染。并對患兒的身體免疫力起到提升作用,由于小兒手足口病在發(fā)病期間容易破壞身體細胞組織,創(chuàng)面較多,臨床中運用的康復新液能夠對患兒的血脈起到很好的疏通作用,能夠促進肉芽的生長,并對創(chuàng)面起到修復作用,同時對患兒的T淋巴細胞的活性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減少患兒身體炎癥反應。臨床中將抗生素和康復新液聯合治療,根據患兒治療結果顯示,患兒的皮疹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縮短,不僅能夠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而且還能減輕患兒家屬的經濟負擔,患兒身體免疫力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在手足口病患兒臨床中運用康復新液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顯著,各項指標時間比較短,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兒科臨床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