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高麗陶瓷茶器探考①

    2019-07-12 01:17:08陳健捷北方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100144
    關鍵詞:越窯茶器高麗

    陳健捷(北方工業(yè)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144)

    朝鮮半島在9世紀后期的分裂。王建(877年—943年),于918年建國,國號高麗。高麗于935年取新羅;936年平定后百濟;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朝統(tǒng)治朝鮮半島的五百余年間,中國歷經(jīng)五代、宋、元、明四朝。高麗以佛教為國教,引入了儒家以治國,在文化上受宋影響頗深。北宋“奉使”出訪高麗多達16次,高麗與宋朝的往來尤為密切。[1]229-234北宋宣和五年(1122年),高麗仁宗繼位,徐兢(1091-1153年)隨同擔任給事中(給事中,宋代官吏名)的路允迪,奉宋徽宗之命,出使高麗。徐兢一行在高麗國都開城,逗留一個月。徐兢歸國后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徐兢博學又擅長書畫,《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原本是由圖和經(jīng)兩部分組成,圖的部分散佚,只留下經(jīng)的部分。即便如此,《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還是了解高麗時代朝鮮半島風土人情和物產最有代表性的史料。[2]63-66

    宣和五年(1122年),徐兢隨同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時,正是宋徽宗影響下,宋代茶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所以徐兢格外關注高麗茶事與茶器?!缎头钍垢啕悎D經(jīng)》中有多處比較中國和高麗的茶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卷三十一記載“湯壺之形,如花壺而差匾,上蓋下座,不使泄氣,亦古溫器之屬也。麗人烹茶多設此壺。通髙一尺八寸,腹徑一尺量容二斗?!盵3]108卷三十二記載“茶俎:……益治茶具金花鳥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盵3]109“湯壺”和“茶俎”條目都是高麗的飲茶習俗和所用的茶器。 “俎”即矮桌、案幾,宋代中國的家居中高桌和椅子已經(jīng)很普遍了;而時至今日,韓國和朝鮮傳統(tǒng)民居中依然保留著憑幾踞坐的習慣,“茶俎”就是擺放著各式茶器的茶幾案。“金花鳥盞”“翡色小甌”和“湯壺”是高麗時代陶瓷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宋代徐兢所著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是研究高麗時代茶器的基礎資料?!敖鸹B盞”“翡色小甌”和“湯壺”條目雖然言語概括,卻是了解高麗時代的陶瓷茶器非??煽康囊罁?jù)和線索。

    一、金花鳥盞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金花鳥盞”究竟是什么樣的茶盞,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重點。

    關劍平在《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與高麗茶文化》一文中,對“金花鳥盞”的解讀是“描繪著花鳥的金色小碗,這種盞在唐五代頗受青睞,上層社會用來作為饋贈禮物?!?“高麗使用絢爛的金花鳥盞年這種審美意識與宋代有比較大的差別,或許也是繼承發(fā)展唐代文化的一個具體反映。”[4]294-306從關劍平的《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與高麗茶文化》中,還是不能了解“金花鳥盞”的形態(tài)和材質。

    在高檔陶瓷上加裝金飾是唐代開始的裝飾。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有7件越窯秘色瓷碗,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帳》記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迸c出土實物對照,其中兩件秘色青瓷碗的口沿和圈足鑲銀邊,碗的外壁,用鍍金銀箔貼飾了花鳥紋樣,用漆平脫工藝磨平。使素雅的青瓷增添了富麗堂皇之美。(圖1)

    五代至北宋初年,統(tǒng)治江浙的錢越政權不斷向北方政權供奉在陶瓷上加裝金銀彩的高檔秘色青瓷和定窯瓷器。陳萬里首先從文獻中搜集整理,后經(jīng)小山富士夫、小林太市郎修訂增補。謝明良在《金銀扣陶瓷及其有關問題》中匯總:

    圖1 漆平脫秘色青瓷碗陜西省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5]

    圖2 金扣注壺浙江省臨安水丘氏墓(901)出土[5]

    圖3金飾定窯碗北宋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5]

    圖4金飾定窯執(zhí)壺瑞士玫茵堂博物館藏[5]

    圖5青白瓷鏤空龍紋注子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后唐莊宗同光二年,吳越武肅王寶大元年(924)〕九月,兩浙錢镠遣使錢詢貢方物?!鹄饷厣善?、銀裝花櫚木廚子、金排方、盤龍帶…… (《冊府元龜》卷一六九)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吳越文穆王清泰二年(935)〕九月……杭州錢元瓘進銀、綾絹各五千兩疋,錦綺五百連,金花食器二千兩,金棱秘色瓷器二百事。(《冊府元龜》卷一六九)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二月十二日.錢俶進長春節(jié)……金棱七寶裝鳥紋木椅子踏床子,金銀棱寶裝床子十,銀裝椅子十,金棱秘色瓷器百五十事、銀棱盤子十,銀裝籠子十。〔《宋舍要緝鎬·藩夷·歷代期貢》)

    〔開寶九年(976)〕六月四日,明州節(jié)度使惟治進……寶裝合盤二十只,瓷器萬一千事,內千事銀棱。(《宋會要輯稿·蕃夷·歷代朝貢》)

    〔太平興國三年(978)〕四月二日,俶進……瓷器五萬事……金扣瓷器百五十事。(《宋會要輯稿·蕃夷·歷代朝貢》)

    〔太平興國五年(980) 〕九月十一日,王進朝謝于崇敬殿,復上金裝定器二千事、水晶瑪瑙寶裝器皿二十事,珊瑚樹一株。(《吳越備史》)

    以上在金銀之后的“扣”“棱”“裝”等字有不同稱謂,其含義不同。金銀“扣”是鑲嵌扣在陶瓷碗口或圈足的金銀圈口, 浙江省臨安水丘氏墓(901)出土金扣注壺的壺口和壺嘴處都用金扣鑲嵌。(圖2)結合法門寺地宮《衣物帳》“內二口銀棱”和秘色瓷可知,金銀“棱”是借用漆平脫工藝鑲嵌在陶瓷上的金銀裝飾。[5]“金花”在宋代宋人周密(1232-1298)在《志雅堂雜抄》卷六說:“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后再入窯燒之,永不復脫?!盵6]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宋代定窯金彩瓷碗,(圖3)上面的金彩紋飾大多脫落,可見宋人周密“永不復脫”不可信,但從周密所描述的“大蒜汁調金描畫”,會發(fā)現(xiàn),宋代“金花定碗”上金彩是繪制上去的,這與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上唐代借鑒漆器工藝的金裝工藝不同,從茵玫堂博物館藏定窯金彩局部可以清楚了解這種工藝。(圖4)“‘金裝定器’有可能是指裝飾有金的定窯陶瓷,果若如此,其義不僅包括金扣制品,現(xiàn)存的施加描金或貼飾金箔的定窯陶瓷或亦可涵蓋其中。”[5]157

    唐末宋初,高麗太祖王建與五代十國的各政權有良好的外交關系。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后梁太祖朱溫賜予高麗“金棱琉璃碗十只,銀棱秘色篩鑼二面”,高麗太祖王建在《謝信物書》中寫道:“金棱碗,越瓷器并諸色藥物等,皆大梁皇帝降使賜貺,……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保青瓷之響。”[7]517從這條文獻中得知,五代金裝瓷器已經(jīng)進入高麗宮廷。韓國國立博物館收藏一件極為精美的宋代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鏤空龍紋注子。在注子的口沿部和壺嘴部都鑲嵌金扣。(圖5)

    高麗時代的工藝水平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隨著金銀裝的越窯、建窯、定窯等陶瓷茶器進入朝鮮半島,以高麗時代的陶瓷工藝和金屬工藝非常成熟,也能出產模仿中國唐宋時代的金銀“扣”“花”“裝”工藝的陶瓷器。于1159年去世的文公裕墓中出土的陶瓷器中,青瓷鑲嵌寶花紋碗一件,青瓷鑲嵌菊花紋盤一件,白瓷鳳首水注一件,白瓷陽刻唐草紋水注一件;還有白瓷陽刻花紋銀扣碗一件。[8]93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寫到,高麗“益治茶具金花鳥盞”,徐兢所使用的“金花鳥盞”很有可能是由高麗工匠制作的。

    高麗的陶工除了模仿中國的,也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金彩裝飾工藝。高麗青瓷有一類數(shù)量極少的高等級鑲嵌青瓷則是鑲嵌金彩的青瓷,鑲嵌金彩青瓷是高麗時代朝鮮半島在學習中國陶瓷工藝基礎上,經(jīng)過漫長摸索后的創(chuàng)新。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鄭良謨在《高麗青瓷》中稱金彩青瓷為“畫金青瓷”。畫金青瓷在成品的釉表面涂抹特殊的附著劑,并撒入金粉,制成花紋。12世紀前半期高麗就已開始制作畫金青瓷。當時的遺物只有日本的作為個人收藏傳下來的畫金青瓷梅花折枝紋盤一件,它在器形、釉色、紋樣等方面顯得柔和、精致,十分優(yōu)美。12世紀前半期畫金青瓷以素面作為背景,施金粉以顯示現(xiàn)實性的紋樣;13世紀的則在鑲嵌的紋樣部分撒入金粉。”[9]21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青瓷鑲嵌牡丹唐草紋金彩瓢形注子,(圖6)雖然金彩大部分脫落,但是可以看到在鑲嵌的仙鶴和纏枝紋上熠熠的金彩。

    圖6青瓷鑲嵌牡丹唐草紋金彩瓢形注子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9]

    圖7遇林亭窯黑釉盞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圖8 定窯黑釉金彩碗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5]

    圖9 定窯醬釉金彩碗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不僅從宋代至今有多種版本出版,在高麗時代的朝鮮半島也已經(jīng)出版。[1]229-234中國和高麗各個版本的內容有細微不同,在商務印書館[10]109和中國書局出版[3]109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是寫作“金花鳥盞”。韓國通行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則寫作“金花烏盞”。[11]384漢字“鳥”和“烏”字非常相似。烏盞即黑釉盞或醬色釉盞這樣的深色釉茶盞?!敖鸹醣K”則是貼飾金彩花樣的黑釉茶盞。

    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寫到,“惟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宋代臘茶得名就是點茶后,茶色白,如同融化的臘。高麗宮廷飲用臘茶和龍鳳團茶時,自然也是采用宋代點茶法。高麗光宗(950-975年在位),為宮中功德齋供奉茶時,光宗親自研磨點茶所用茶末。[12]3宋代蔡襄《茶錄》中對茶盞的描述是:“茶色白,宜黑盞?!盵13]78黑釉、醬釉茶盞是適應點茶而出現(xiàn)的茶盞,也是宋代典型的茶碗釉色。小山富士夫就認為,《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金花鳥盞”就是加裝了金彩的定窯黑釉盞。[14]21-31

    隨宋代點茶法傳到高麗,適合點茶的黑釉茶器也輸入到高麗。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宋瓷中,黑釉瓷器有120余件,醬釉瓷器20余件,涵蓋了中國建窯、吉州窯、磁州窯、定窯等宋代名窯。其中多件是茶盞、盞托、湯瓶、渣斗等與茶相關瓷器。傳到高麗的中國宋代茶器中的精品陶瓷茶器做工精良,造型優(yōu)美,有些就是華麗的“金花烏盞”。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建窯系束口茶盞釉色為紫褐色,內外壁都有兔毫紋,并且用銀彩,在碗的內壁繪有花瓣紋,在花瓣內寫有“壽”“山”“?!薄昂!奔槲淖肿鳛檠b飾,花瓣外的底紋用銀彩繪制的銀兔毫填滿。這件建窯系束口盞很可能來自于福建武夷山的遇林亭窯。(圖7)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還收藏數(shù)件定窯黑釉金彩盞,其中一件是在黑釉茶盞上有三組對蝶紋金彩,一組脫落,兩組比較清晰,是貼飾金箔的工藝。(圖8)[5]129另一件定窯醬釉金彩盞。在盞上用金彩繪牡丹紋。金彩紋已脫落,但牡丹的花紋還依稀可辨。[15]77-95(圖9)宋代貼飾金箔的工藝也隨著定窯,很快傳到了朝鮮半島。結合高麗遺址出土的宋代陶瓷茶器,“金花烏盞”或許比“金花鳥盞”更接近在宋代陶瓷審美影響下,高麗貴族階層所使用的陶瓷茶器。

    二、翡色小甌

    “翡色小甌”中的“翡色”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陶尊”條目中有解釋:“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近年已來,制作工巧,色澤尤佳。” “翡色”即高麗青瓷。“甌”在宋代詩詞中很常見,是飲茶所用茶碗?!棒渖‘T”是高麗青瓷茶碗。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許多條目都有對高麗青瓷的描述,從中不難看出,高麗青瓷在高麗時代的茶飲和禮器方面被普遍使用,徐兢因此對高麗青瓷非常熟悉。12世紀,高麗青瓷達到巔峰時期。高麗青瓷又通過國禮和貿易被傳到中國。傳入中國的高麗青瓷深受中國文人階層喜愛。[16]77-95太平老人的《袖中錦》中寫道:“監(jiān)書、內酒、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定瓷、浙漆……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6]直到清代,中國對高麗青瓷也較為熟悉。藍浦和鄭廷桂撰寫的《景德鎮(zhèn)陶錄·卷七·古窯考·外譯窯考》中也有關于高麗青瓷和鑲嵌青瓷的描述,“高麗窯:即高麗國所燒造者,不知起于何代。質頗細薄,釉色與景德鎮(zhèn)微類。有粉青者,似龍泉窯。有細花者,仿佛北定器。若上有白花朵兒者,彼國不甚值錢。大約與越窯、秘色瓷、汝窯諸式相類。唯瓜尊、狻猊爐頗著異。”[17]253

    朝鮮半島雖然有悠久的制陶史,但是高麗青瓷并不是朝鮮半島本土發(fā)明的,而是源于中國浙江越窯系青瓷。早在中國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是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百濟與中國南朝有著密切的關系,越窯青瓷和德清窯黑瓷作為國禮,被輸入朝鮮半島。在韓國的忠清南道天原郡城南面花城里、公州武寧王陵、忠清南道天安市郊外龍院里一帶的百濟古墓群中都出土多件來自越窯的青瓷。[18]88-113統(tǒng)一朝鮮半島的新羅時代,在接受中國茶的同時,也引入了陸羽《茶經(jīng)》中對越窯青瓷茶器的審美偏好。在新羅時期,僅太子宮廢墟雁鴨池一地便出土了數(shù)量可觀的越窯玉璧底青瓷茶碗。[9]21越窯青瓷大多通過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明州港,即浙江寧波,被販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五代至北宋初期,被輸入高麗的越窯青瓷茶器如青瓷蓋碗(圖7-10)、青瓷葫蘆形注子(圖7-11)都是高等級品。與杭州市玉皇山五代天福七年(942年)錢元瓘王后馬氏康陵出土的秘色青瓷器品質相似。[15]87-95

    公元9世紀,大海商張保皋壟斷了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之間的貿易往來。為滿足朝鮮半島對于青瓷的需求;以及以朝鮮半島為中介,將青瓷出口到日本的商機。張保皋將越窯陶工帶到莞島建造龍窯、燒造青瓷;這便是朝鮮半島燒造青瓷的起點。 “浙江的青瓷產區(qū)工匠,他們到了朝鮮全羅南道的康津郡大口面桂栗里的官窯窯場,親自指導并參與砌造龍窯,在青瓷生產總都給予具體的指導。”[19]379朝鮮半島的青瓷窯口逐漸擴散到靠近中國的半島西南海岸?!叭纾壕╃艿罁P州郡長興面釜谷里窯址、京畿道龍仁郡二東面西里窯址、全羅北道鎮(zhèn)安郡圣壽面道通里窯址、全羅南道康津郡大口面一帶窯址、全羅南道高興郡都原面去垡里窯址、黃海道松禾郡云游面周村窯址、黃海道峰泉郡圓山里窯址等等?!盵20]7從新羅時代的窯爐結構、窯具種類、效仿唐代越窯的玉璧底茶碗,與越窯一樣的刻劃鸚鵡紋;它們均可以證實,新羅時代的制瓷技術直接來自于越窯。[19]379

    圖10青瓷蓮瓣紋蓋碗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圖11青瓷葫蘆形注子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圖12 青瓷陽刻云鶴紋碗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藏[2]

    圖13耀州窯青瓷纏枝菊花紋罐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圖14白地剔花牡丹紋碗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圖15當陽峪窯絞胎釉碗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5]

    高麗時代,青瓷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全羅南道的康津郡,擁有瓷土和豐富的林木資源、水源,適宜制瓷的三大條件;又靠近海岸,擁有運輸陶瓷到慶州、開城等地,非常便利的交通條件。從眾多窯口中異軍突起,成為高麗時代生產青瓷的中心窯場??到蛩a高麗青瓷的坯胎中硅的含量低;釉中鈦的含量低;土坯和釉都區(qū)別于中國越窯,逐漸本土化,燒造出獨樹一幟的高麗青瓷。即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所說的“翡色青瓷”或“高麗秘色”。[9]5(圖12)

    高麗不僅與宋,與遼、金也有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往來;宋瓷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高麗宮廷和民間。有作為宋朝賞賜的定窯、南宋官窯、汝窯等官窯器物,也有從貿易中得到的磁州窯、當陽峪窯等北方民窯器物。五代到北宋早期,進入高麗的越窯青瓷和定窯白瓷數(shù)量不多,但品質很高,是王室和高級官吏才能使用的高檔陶瓷。北宋中晚期,越窯衰落。北方青瓷名窯耀州窯逐漸興起。進入高麗的越窯青瓷減少,而耀州窯青瓷的數(shù)量在增加。[15]87-95宋代的耀州窯青瓷(圖13)、定窯白瓷、磁州窯黑白花(圖14)、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當陽峪窯絞胎缽(圖15)輸入到高麗,高麗青瓷造型和裝飾深受宋代陶瓷影響。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卷三十二記載:“陶尊:……皆竊仿定器制度……”“陶爐:……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陶器大概相類?!?/p>

    高麗青瓷兼有中國越窯青瓷釉色薄,汝窯青瓷釉色美的“翡色”。高麗的“翡色小甌”因為釉層薄,可以清晰地呈現(xiàn)在坯體上的裝飾紋樣;高麗“翡色小甌”不僅有中國宋代青瓷的簡素之美,而表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裝飾美。高麗“翡色小甌”有刻劃、剔刻、印花、鑲嵌、鐵畫、銅畫、堆花等等裝飾手法。高麗青瓷中刻劃和剔刻、印花是直接吸收宋代陶瓷裝飾;鑲嵌、鐵畫、銅畫、堆花則是高麗時代吸收學習宋瓷之后的再創(chuàng)造。

    圖16 青瓷鑲嵌寶相花唐草紋碗12 世紀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9]

    圖17青瓷堆花菊紋 12世紀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20]

    圖18青瓷鐵繪唐草紋壺韓國湖林博物館藏[9]

    圖19青瓷銅繪寶相唐草紋碗12世紀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9]

    圖20青瓷練理紋盞 12世紀國立中央博物館藏[9]

    鑲嵌青瓷是高麗青瓷中最有代表性的種類。鑲嵌青瓷是在陶瓷器的坯體表面刻劃紋樣再填上赫色或白色化妝土,上釉燒成;燒成后,填入赫色化妝土紋樣呈黑色,填入白色化妝土紋樣呈白色。高麗青瓷上黑白兩色鑲嵌紋樣互相映襯,黑色的是葉,白色的就是花;白色的是白鶴,黑色的便是白鶴纖細的腿爪和棲息的樹枝。(圖16)

    堆花青瓷與鑲嵌青瓷的裝飾恰好相反,鑲嵌青瓷是刻劃紋樣用白褐兩色填平紋樣。堆花青瓷則是在設計好花紋的位置,用白褐兩色化妝土堆花出紋樣的大概輪廓,再刻劃出紋樣細節(jié)。堆花青瓷有不同于鑲嵌青瓷的灑脫之美。(圖17)

    鐵繪青瓷是在青瓷上用氧化鐵顏料畫上紋樣在施釉燒成。高麗青瓷的鐵繪青瓷顯然受到宋代磁州窯釉下鐵繪裝飾影響。高麗時代也模仿中國燒造出釉下鐵繪裝飾的白瓷梅瓶,高麗鐵繪青瓷比鐵繪白瓷,紋樣和底子之間顏色差別小,有一種含蓄之美。(圖7-18)

    銅繪青瓷是在青瓷上用氧化銅顏料畫上紋樣再施釉燒成。銅繪雖然原理與鐵繪相同,但是銅紅色卻不是容易實現(xiàn),在高麗時代能夠燒制出銅紅色,證明高麗時代青瓷燒成水平。銅繪青瓷很少單獨使用,而是作為鑲嵌青瓷的局部點綴。(圖7-19)

    練理紋青瓷即絞胎青瓷,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練理紋青瓷與宋代當陽峪的絞胎碗非常相似,顯然是在中國宋代絞胎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圖20)

    三、湯壺

    宋代的飲茶文化和陶瓷茶器影響下,高麗也燒造各種陶瓷茶器。高麗時代,宮廷和貴族推崇中國建州蠟茶和龍鳳團茶,飲用上好的建州茶時,沖點方式和所用茶器也會效法中國。高麗點茶器物除了飲茶所用的“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還有盞托、湯瓶、茶缽等器物。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卷三十一:“湯壺:湯壺之形,如花壺而差匾,上蓋下座,不使泄氣,亦古溫器之屬也。麗人烹茶多設此壺。通高一尺八寸,腹徑一尺,量容二斗。”[3]108《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湯壺有“上蓋下座”?!吧仙w”是湯壺的口部有蓋子;“下座”是指湯壺的下部配有一個托盤。“上蓋下座”的目的是防止熱氣散失起保溫作用。

    湯壺是盛放熱水的溫器。湯壺即盛放宋代點茶所用的湯瓶。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湯瓶形制:“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最直口欲大而宛直,則注湯利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fā)速有節(jié),不滴瀝,則茶面不破?!盵13]105

    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高麗湯壺,與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湯瓶的文字進行對比,《大觀茶論》中并沒有“上蓋下座”。以往考辨宋代陶瓷茶器時,也往往以有無配套的托盤或來區(qū)分酒注和湯瓶,帶有托盤或溫碗的稱為酒注或酒具,沒有溫碗的稱為湯瓶、茶瓶、湯壺。[21]113-123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對高麗湯壺的描述,帶來對宋代湯瓶形制更全面的思考。在《大觀茶論》中,“湯瓶”主要強調口部造型要適宜點茶,但《大觀茶論》中也強調點茶用水和茶盞的溫度,是點好一盞茶的關鍵所在。比如茶盞要“盞惟熱,則茶發(fā)立耐久。”[13]105再比如茶杓“杓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過一盞則必歸其余,不及則必取其不足。傾杓煩數(shù),茶必涼矣。”[13]105蔡襄《茶錄》中也有“凡欲點茶,先需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盵13]10所以湯瓶的設計必然也要考慮保溫的環(huán)節(jié)。而且,盛有沸水的湯瓶,手持時燙手,直接接觸到桌面,也很容易燙壞桌案。唐宋時代的茶盞下面都配有盞托,茶用湯瓶下面有托盤也小,如果倒入沸水,會發(fā)生危險,而作為酒注,口部直徑設計得非常小,在托盤中放入熱水溫酒時,防止酒味的散失。

    朝鮮半島的高麗與中國國土緊密相連,高麗時代的陶瓷茶器是中國宋代茶文化與陶瓷茶器在異地開花是很合理的。

    圖21白釉“盈”字款執(zhí)壺及托盤唐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劉家莊村東古井內出土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22]

    圖22青瓷注子和承盤 12世紀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藏[20]

    圖23青瓷鑲嵌銅彩葡萄童子紋注子和承盤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9]

    “上蓋下座”的湯瓶或湯壺,在中國文獻中雖無記載,卻不乏實物資料。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劉家莊村東古井內出土了五件邢窯白釉帶蓋的短流執(zhí)壺(圖21)。與這五件短流執(zhí)壺同時出土了五件托盤。執(zhí)壺和托盤的數(shù)量對應,釉色一致,而且執(zhí)壺和托盤的底部都有墨寫的“盈”字,執(zhí)壺和托盤是配套的組合。[22]62短流執(zhí)壺是唐代茶瓶的特征,這套“上蓋下座”的執(zhí)壺組合,就是唐代的茶用湯瓶。[23]104-106高麗湯壺根據(jù)宋代點茶的功能需要,汲取了宋徽宗趙佶《茶論》中適應點茶對“湯瓶”曲長流的設計要求,又保持了唐代以來茶瓶備有托盤的使用習慣。

    結合高麗時代陶瓷實物會發(fā)現(xiàn),湯瓶與酒注子造型上的差別,其實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來考辨。帶托盤的青瓷注子(圖22)與鑲嵌青瓷帶銅彩葡萄童子帶托盤注子(圖23)比較,同樣是帶有托盤的器物,湯瓶和酒注其實是可以通過口部區(qū)分。素色帶托盤的青瓷注子的口部直徑較大,這樣當沸水倒入湯壺中,速度較快,也不容易發(fā)生飛濺沸水燙傷的事故。而鑲嵌青瓷帶銅彩葡萄童子帶托盤注子的口部直徑極其結果。高麗時代無論是金花烏盞、翡色小甌、湯壺都與宋代陶瓷茶器一脈相承。隨著明代以來飲茶方式的變遷,中國人對宋代的點茶與宋代陶瓷茶器的形制、審美已經(jīng)陌生。對高麗陶瓷茶器的探考,也是從另一個視角來研究宋代飲茶方式與茶器之間的關系;可以更為深入地感受到宋代陶瓷茶器之美。

    猜你喜歡
    越窯茶器高麗
    漆工藝在茶器上的應用與研究
    福建茶葉(2021年2期)2021-12-08 06:25:10
    越窯青釉直頸瓶
    陶藝茶器設計風格及思想文化體現(xiàn)
    福建茶葉(2020年9期)2020-12-22 20:57:22
    疫情下 茶器行業(yè)將發(fā)生哪些變化
    貴茶(2020年1期)2020-04-30 05:43:38
    高麗莉作品賞析
    ViVi美眉(2020年1期)2020-04-26 10:09:49
    淺談陶藝茶器設計風格和思想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
    福建茶葉(2019年6期)2019-01-07 15:18:00
    母與子
    青瓷出越窯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48
    唐 越窯秘色瓷八棱瓶
    紫禁城(2017年5期)2017-05-19 06:05:08
    《高麗史》1所見女真諸部朝貢高麗情況研究
    泗阳县| 澎湖县| 灯塔市| 安岳县| 连南| 阳城县| 嵊泗县| 伊金霍洛旗| 遂溪县| 东平县| 兴山县| 新安县| 明溪县| 金华市| 西林县| 南宁市| 长顺县| 简阳市| 大连市| 龙胜| 奉新县| 涞源县| 华池县| 资阳市| 松原市| 申扎县| 淮阳县| 河曲县| 江达县| 新乡市| 泽州县| 缙云县| 澄城县| 婺源县| 桑日县| 娱乐| 兰溪市| 高唐县| 阿合奇县| 衡南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