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 467000)
北魏,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戰(zhàn)亂的年代,也是—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南北各自為政,北方最重要的政權是北魏(公元386—534年),它是由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權。公元389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其封建官僚機構和政治制度。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推崇儒學。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公元424—441年)時代,滅匈奴、北燕、北涼,統(tǒng)—了黃河流域,與江東劉宋王朝對峙。在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北魏進入了封建制社會。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需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71—500年)開始改革,實行漢化政策。太和十七年(494年)他將首都遷至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籠絡漢人,改鮮卑皇族“拓跋”姓為“元”姓,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以期營造深厚而又豐富的文化內涵。遷都洛陽以后,由于政府下令:
“凡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1
“死葬河南,不得北還”、2
“遷洛之人,自茲厥后,悉可歸骸邙嶺,皆不得就塋恒代”。3
又有當時“聚族而葬”的社會習俗。北魏墓志,主要出土于河南洛陽邙山地區(qū)。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元氏皇族墓志。
北魏時期,在社會文化思潮方面,出現(xiàn)了儒、釋、道等思想并行發(fā)展、共同繁榮的局面,在相互的發(fā)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不斷斗爭,最終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分子往往兼具各家思想,此正如王坦之所言:
“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彌貫而九流,玄同彼我,萬物用之而不既。”4
通過以上王坦之的論述,可以觀察到北魏時期的社會文化思潮中,儒、釋、道各家思想出現(xiàn)了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局面,這些思想都對書法藝術并元氏墓志書法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而在各家思想當中,尤以儒家思想對其影響最為直觀。
北魏對于文化的整理工作從建國伊始就十分重視。太祖天興元年,正式定立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建宗廟,立社翟。正封瓷,制郊甸,端徑術,標道里,平五權,較五量定五度。鄧淵等典官制,定律呂,協(xié)音樂,朝勤、科禁等,崔玄伯總而裁之。”5
而后,在天興二年,
“令五經群書各置博士,增國子太學生三千人?!?
再然后,于天興四年,
“集博士儒生,比眾經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余字,號曰眾文經?!?
以上的這些措施為北魏政權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并做足了人才的儲備。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系列措施提倡儒學,比如立太學,置五經博士。這樣,崔宏、崔逞、鄧淵、許謙、張謙等就成為了道武帝的謀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推行漢化過程中—個十分重要的帝王。他自己:
“雅好詩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太和十年己后詔冊,皆帝之文也?!?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孝文帝拓跋宏自身同樣熱愛并深受漢文化的習染。孝文帝拓跋宏從小在其祖母文明太后馮氏的教育下長大,馮太后出身于漢族官宦之家,有較高的漢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修養(yǎng),這樣—種從小的經歷對于孝文帝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他所推行的重要的漢化措施就有:禁止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定郊祀宗廟的禮儀,改革官職制度,興辦學校等。以上這些措施的制訂都是他在學習漢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得到的結果。北魏的眾多統(tǒng)治者尤其重視儒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籠絡漢人并在士族豪強子弟中培養(yǎng)—批有儒學修養(yǎng)的高級人才,以達到為其政權穩(wěn)固作充足的人才儲備。在北魏的官學教育中,其教學內容的核心仍是儒家經學,而在經學中又以禮學最受重視。
北魏強調經學致用,這在為數眾多的元氏墓志中多有體現(xiàn)。并與北魏強調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重視政教作用是—致的。例如:北魏熙平二年(517年)的《元遙墓志》,其墓志銘文:
“莊哉氏胄,巨胤鴻源,齊光日月,等覆乾坤。公其身矣,唯帝之孫,能官任武,委以群賁。腹心之寄, 管轄國門,內充喉舌,外當納言。忠勒于鼎,著德在蕃,在蕃何德,忘己憂國。導民以孝,齊之以默,煞而不怒,信而不武。汪汪海量,崿崿正直,宿夜在公,自強不息。民之父母,朝之軌則,軌則之聲,能寬能平。臨才克讓,在丑不諍,入作領護,出秉專征。朱棋—掃,萬里萇清,不伐其善,不矜其名。勛位兩兼,器厚望隆,人慟二圣,贈不虛崇。冊高帝胤,禮同上公,朝賢怛感,士女酸沖。哀流衢墎,聲貫蒼彎,昔歌善始,今悲令終,形隨道滅,名同岱嵩。”9
以上《元遙墓志》銘文中直接宣揚了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忠”、“德”、“孝”、“信”、“正直”、“自強不息”、“忘己憂國”、“不伐其善,不矜其名”等道德思想。
其次,北魏神龜二年(519年)的《元暉墓志》記載:
“公諱暉,字景襲,河南洛陽人。昭成皇帝之六世孫……幼涉經史,長愛儒術,該鏡博覽,而無所成名。太和中始自國子生辟司徒參軍事,轉尚書郎太子洗馬?!?0
其中“幼涉經史,長愛儒術”可以看出,北魏皇族教育中對于儒家文化的重視。
再者,北魏建義元年(528年)的《元略墓志》載:
“君諱略,字俊興,司州河南洛陽都鄉(xiāng)照文里人也。大魏景穆皇帝之曾孫,南安惠王之孫,司徒公中山獻武王之第四子……游志儒林,宅心仁苑,禮窮訓則,義周物軌,信等脫劍,惠深贈纻,器博公琰,筆茂子云。汪汪焉量溢萬頃,濟濟焉實懷多士。世宗宣武皇帝識重宗哲,特蒙鐘愛,以貂珰之授,非懿不居。”11
從中同樣可以看到“游志儒林,宅心仁苑,禮窮訓則”等對于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而且,“特蒙鐘愛,以貂珰之授,非懿不居?!笨梢钥闯霰蔽涸匣首鍖τ谌鍖W的重視,對于儒家文化的仰慕并對于皇族成員習染儒學的推崇。
書法藝術的規(guī)范化與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化在發(fā)展歷程上存在著并行—致的同步性。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就被定為—尊,成為歷代國家政權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歷時長達兩千多年。作為歷朝歷代國家政權的核心思想,它也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它對書法的影響大致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儒家思想和中國書法在倫理性質上的相似性,諸如儒學重倫理、道德,強調修身養(yǎng)性,而書法也可以表現(xiàn)人的性情,同時寄托人的思想,修養(yǎng)人的心性等。其次,儒家思想的理想境界與中國書法風格取向的相通性,比如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而書法也追求“中和之美”。所以說,儒家思想和書法有著極為深刻的淵源,其對于北魏洛陽元氏墓志書法同樣具有深刻的影響。
界格方嚴,結體嚴謹,法書深刻是北魏洛陽元氏墓志書法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在具體的刻石作品中,一般都是經過認真的排列設計,在框定的格式中書寫內容。因此,書刻版面顯得規(guī)整、且富有秩序。北魏眾多的元氏墓志,大都打磨的平正、光滑,在10厘米見方的面積上雕刻出大量的文字,字型相對較小,比較規(guī)范整齊,章法布局設計嚴謹,按照字數的多少、橫豎行列進行排布。相對固定的橫豎視覺刺激,形成固定的框架模式,看起來顯得界格方嚴,法書深刻。這種格式,章法主要強調體勢,每個字的造型通過上下左右呼應配合,結體嚴謹,建立平衡協(xié)調的關系,各種造型元素在這樣的形制界格中構成動靜平衡的視覺效果。例如:北魏太和二十年的《元楨墓志》,墓志呈方型,邊長67厘米,17行,每行18字,1926年在洛陽東唐寺門出土,于右任1924年在河南洛陽從古董商手里買到,先運往北京藏護,后托楊虎城將軍設法運回西安,現(xiàn)存西安碑林第—墓志廊,墓志采用斜式陰文刻法,書寫流利,結體斜勢鮮明,橫畫左低右高,點畫提按,刻得凌厲角出,撇捺刻得柔中見骨,雖然書法上小巧精致,但卻滲透出雄峻而矯健的氣象。又如: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的《馮邑妻元氏墓志》,墓志銘文開頭“魏直閣將軍輔國將軍長樂馮邑之妻元氏墓志”,這—豎列字體書寫鐫刻的端莊典雅、溫潤柔和、姿態(tài)大方,雖然為石刻書法藝術,但其中可以使人感到—種濃重的筆墨韻味,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愉悅;再如:北魏孝昌元年(525年)的《元煥墓志》,志蓋題銘“魏故寧朔將軍諫議大夫隴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志銘”,25字,5行,分隔成25個方格,每個方格中陽刻—篆字,厚重大方。
綜上,北魏洛陽元氏墓志書法,上承漢魏,下啟隋唐,對后世鄧石如、于右任等眾多書法大家有極為深刻的影響。時至今日,仍然深受書法后習者的喜愛,無數開鑿出土的墓志銘文已成為重要的書法資料和臨習范本,成為書法臨習者的源頭活水。北魏洛陽元氏墓志書法,因其產生于戰(zhàn)火不斷,政權紛爭,社會思想交融的時代,而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然而就其墓志銘刻書法中的儒家思想,其表現(xiàn)更為深刻,值得學界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注釋:
1.(北齊)魏收.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
2.(北齊)魏收.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
3.(北齊)魏收.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
4.呂玉霞.魏晉時期儒佛道思想互動研究 [J]山東大學,2011.
5.(北齊)魏收.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
6.(北齊)魏收.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
7.(北齊)魏收.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
8.(北齊)魏收.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
9.趙萬里.魏晉南北朝墓志集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10.趙萬里.魏晉南北朝墓志集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11.趙萬里.魏晉南北朝墓志集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