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靜瑜 黃云輝
十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樣的家庭就有什么樣的孩子,每個學生都有他背后的家庭故事。家是孩子的成長的搖籃,是港灣。家,承載了孩子的一生。
據(jù)說,向日葵的花語是陽光,信念,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我的學生小添,就是一個像向日葵一樣的孩子,愛笑,活潑,開朗,好動,陽光,單純。
認識小添,是帶初一新生班的時候。這孩子上課時回答問題反應(yīng)很快,積極舉手,記性極好。然而,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了陽光背后的陰影:他的課桌永遠凌亂不堪,衣服也總是又臟又臭;上課時不守規(guī)矩,經(jīng)常走神或是講話;喜歡說謊,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不好……
作為班主任,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小添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于是,我開始對小添進行紀律上的約束,比如上課提醒他專心聽課,檢查他的筆記,教他學會整理試卷和書本等等,然而并不見效。
也許,孩子的問題源自家庭,我決定進行家訪。
從第一次家訪中,我大概了解到以下情況:
小添是家中獨子,四歲時父母離異,父親娶了繼母。小添跟著父親生活,在一個離異重組的家庭長大。父親對他的管教比較嚴格,會使用暴力責罰孩子。幸運的是,繼母待小添如同親生兒子。孩子很喜歡繼母,甚至超過了對生母的感情。六年級時,父親和繼母曾分居一段,對小添疏于管理。如今,小添跟父母、奶奶、姑姑、表姐等住在出租屋里,周圍嘈雜喧鬧,環(huán)境比較臟亂差。他是個很有孝心的孩子,喜歡跟奶奶聊天。但是他偶爾會偷拿爸爸的零用錢買東西吃,有時為了逃避懲罰,會出現(xiàn)說謊的行為。
在家訪時,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孩子在父親面前,是正襟危坐的,像小學生一樣把手放在桌子上,整個家訪期間都一動不動,令我頗感疑惑。
帶著好奇,我又進行了第二次家訪,這次采訪的對象是小添的繼母。眼前這位慈眉善目的女人讓我感到小添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這位母親對他如對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關(guān)心,愛護。這次家訪解答了我上次的疑惑。原來,小添的父親對孩子一直采取非常暴力的教育方式,難怪他在父親面前那么小心翼翼,坐得那么端正。繼母跟我談起,曾經(jīng)有一次,小添的父親用腳把孩子踹到幾米遠的墻上,當時她看到孩子的眼神是充滿了仇恨的;然而,當她用自己的身體護著孩子的時候,丈夫卻連自己也一起打。經(jīng)過這次的長談,我對小添的遭遇有了更多的了解,還有深深的同情。
從這兩次家訪中,以及與小添的深入交談中,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我發(fā)現(xiàn)小添似乎真的很怕父親,多次跟他交談,他都不敢說出對父親的真實看法。在專制暴力家庭成長的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服從、隱瞞和說謊。
怎樣才能知道小添真實的感受呢?我想到小添說他喜歡畫畫,決定讓他畫出來。于是,我讓他在一個安靜的教室里畫了兩幅畫——《我的家》以及《我理想中的家》。
孩子的畫是真實的,畫面反映了他的內(nèi)心。
第一幅畫《我的家》,畫中共有9個人。黃頭發(fā)的小添自我感覺及訴求應(yīng)該還是很潮的,有追求的,對美、高品質(zhì)是有向往的。小添在這個家沒有人與其互動,他是孤獨的,和紅頭發(fā)的繼母的距離最近,說明和繼母的關(guān)系最為親近。最遠的是父親,在畫中他是一個完全邊緣化的人物,對父親這一角色而言,這樣的描繪是不太正常的。畫中除了人物之外,沒有其他反應(yīng)生活氣息的事物,比如花、草、小動物等。
而《我理想的家》這幅畫中,只有三個人物,走在大自然中。畫上有黃色的樹,說明小添對美的品質(zhì)及自由生活的追求一直存在,且較為強烈。畫中小添和繼母的眼神是一致的,有交流的,而父親與小添沒有眼神交流,身體也較僵硬,再次表明父親與小添之間的溝通和情感都存在著隔閡和障礙。但是在這兩幅畫中,依然感覺到孩子還是很看重父親的。
這兩幅畫也許可以解釋小添身上陽光背后的“陰影”:雖然父親專制暴力,但是慈愛的繼母給了他生活的希望,所以孩子是陽光的,活潑的。對小添來說,父親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很害怕父親。父親往往是孩子的人生榜樣,但是父親對小添的管教簡單粗暴,而且很少和孩子接觸,陪伴不足,所以孩子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于生活習慣,家里的臟亂環(huán)境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自然是不利的。
經(jīng)過對孩子的深入了解以及后續(xù)的家訪,我對小添的父母提出了以下建議:
1. 停止父親的暴力行為。小添喜歡說謊的習性,可以說主要源自父親的教育方式不當。通過與父親交談,讓他明白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孩子是有害而無利的,希望父親能使用嚴格而不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學習和娛樂。
2. 增強繼母對孩子的管教。繼母寬容民主的教育方式對小添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但是過度的寬容卻導致孩子放縱、不守規(guī)矩。通過后來的多次家訪,我盡量幫助小添的父母在教育原則和方式上達成一致,即寬容而不縱容,嚴格而不暴力。
3. 改變孩子的居住環(huán)境。據(jù)了解,小添的父母有條件為孩子提供更安靜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我建議改變生活環(huán)境,給小添獨立的房間;從整理床鋪和疊衣服、洗衣服開始,逐步改善小添的生活習慣。先讓小添走讀,形成良好習慣后再回學校住宿。
4. 家校合作,共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父母雙方盡可能多陪伴孩子寫作業(yè);在校,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師都加強對小添課堂紀律的要求,督促他按時規(guī)范完成作業(yè)。家校加強溝通交流,每兩周都要互相反饋小添的情況,以便對小添進行及時的鼓勵和教育。
從小添的身上,我產(chǎn)生了幾點感悟:第一、要先讀懂孩子才能教育孩子,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第二、要用多種方式來理解孩子,一開始,交談和家訪都不能讓我完全了解孩子,于是想到用繪畫的方式讀懂孩子,為了讀懂小添的畫,自己還尋找了很多相關(guān)的書籍進行學習;第三、讓家長信服老師,老師要不卑不亢、真誠、堅持、耐心地跟家長多次交流,贏得家長的信任,逐步指導家長改變不良教育方式;第四、在指導家長的時候,老師既要肯定家長做得好的地方,也要大膽指出其不足之處;第五、一定要堅持,家庭教育的改變需要老師、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和長久堅持。
經(jīng)過兩年多的時間,小添的父母都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正確的認識:簡單粗暴和盲目寬容,對孩子都是危害。和交談中了解到,父母都在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父親幾乎很少對孩子打罵了,母親對小添也不再輕易妥協(xié),開始嚴格要求了。父母的教育能夠避免矛盾,基本達成一致。
這兩年,小添也在不斷地成長,變得更加活潑、開朗、懂事了,有些長大成熟了。生活上,小添會主動注意整理自己的書桌,床鋪;學習上進步也比較大,他的弱勢科目是英語,已經(jīng)從不及格變?yōu)榱己昧???上У氖?,小添的父親因為工作等原因,對孩子的陪伴還是不夠,因此孩子在行為上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在兩年多的跟蹤過程中,看到了孩子的諸多改變,我深感欣慰。作為老師,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華僑中學)
責任編輯 ?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