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晚清有四大藏書樓聞名于世,這就是山東聊城楊紹和的“海源閣”、江蘇常熟瞿鏞的“鐵琴銅劍樓”、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樓”和湖州陸心源的“宋樓”。
陸心源是近世的大藏書家和收藏家,他的故居就在湖州月河街,這里也是藏書樓所在之處。記得小時候,我經(jīng)常去宋樓玩,那時的宋樓很大,包括文昌閣巷和月河街口、華樓橋口,有段時間曾做過月河派出所辦公地,門廳很大,很多活動都在那里舉行。有記載說,北宋大教育家胡瑗的燕居堂也在月河,是否也在附近,不得而知,但對于宋樓主人陸心源則是很早就知道的,陸家花園,又稱潛園,在湖州家喻戶曉,陸家花園也是陸心源的別業(yè)。
陸心源,字剛甫,晚號潛園老人,浙江歸安(今湖州)人。他資質過人,好讀書,勤思考,年十三通九經(jīng),精于箋疏。因仰慕顧炎武的學問人品,自題堂名“儀顧”。他學識淵博,與同郡名士姚宗諶、戴望、施補華、俞剛、王宗羲、凌霞切磋學問,并稱“苕上七子”。咸豐九年(1859年)陸心源中舉人,后以知府分發(fā)廣東。同治二年(1863年)奉調直隸,督辦直、豫、魯三省邊境“剿匪”的軍需善后,因功擢道員;四年(1865年)回廣東,歷南韶兵備道、高廉道,父喪回湖州;十一年(1872年)赴閩,管理軍政洋務及稅原通商總局,署鹽法道。因與上司不合,乞奉養(yǎng)辭職回湖州?;丶覂赡旰笥忠喳}務加耗革職。他回湖州月河街故第后,在城東蓮花莊北營建“潛園”,其間水木清華,疏朗明怡,他在此藏書著述。他又出資建升山橋,便利交通,修復安定、愛山二書院,建仁濟善堂,興義學,為國子監(jiān)捐書,賑助山東難民棉衣萬件。光緒十九年(1893年)經(jīng)李鴻章舉薦恢復原官職,并受光緒召見,回鄉(xiāng)途中患疾,乃至不起。病逝后葬逸村埠,國學大師俞樾為其撰墓志銘。
陸心源就讀府學時,就立下“盡讀天下書”的心愿,每每傾囊藏書。他在南韶兵備道任上時,盡管政務繁忙,仍不放棄對書的嗜好。返湖時,帶回了100多個書箱,在家六年,幾乎天天抄書、讀書。此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江南動蕩不定,故家藏書紛紛散出,陸心源開始廣為收藏秘籍,其中有四萬八千冊得之上海郁松年宜稼堂。之后,陸心源出任鹽官,資財日富,遂廣泛搜集,同縣嚴氏芳菽堂、劉桐眠琴山館、福州陳氏帶經(jīng)堂以及歸安韓子遽、江都范石湖、蘇州黃丕烈、仁和勞平甫與勞季言、歸安楊秋室與丁兆慶等人的藏書都涌入陸家。加上舊有之藏書,十余年間藏書總數(shù)在十萬卷以上。陸心源收藏宋版書有一百二十多種,他將月河街藏書樓一分為二,其一稱“宋樓”,“”為二百之意;其二稱“十萬卷”樓,專藏明以后的秘刻精鈔本、精校本及名人著述手稿。潛園的守先閣,藏普通刻本和鈔本,并開放供士人閱覽。同時在宋樓前庭院中建千甓亭,因其藏有漢、晉等朝墓磚千余塊而得名。
和元代大書畫家趙孟故居一河之隔的就是月河街陸心源故居千甓亭,整個宅院是一座由四條軸線組合而成的龐大建筑群,平面呈方形,坐西北朝東南,通面闊50米,通進深54米,占地約2800平方米,陸宅現(xiàn)存房舍占地約1245平方米。在童年的記憶里,經(jīng)文昌閣巷到宋樓月河街段,需穿過一條長長的走廊,幽深而狹長,中間有一個大的天井和門廳,在水鄉(xiāng)地帶,這樣的藏書樓并不多見,而且既有藏書的功能,又能家居,想來藏書家在設計此樓時頗費了一番功夫。
匠心獨運的是,藏書樓中還有一個園林,雖占地不大,卻玲瓏雅致,幽趣橫生。作為藏書樓的一個點綴,千甓亭在空間布局上起到了拓展藏書樓視野的作用,也為觀書者提供一個休息的場所。千甓亭庭院自東向西依次分布著大門、水池、花廳、小洋樓。院內東北角湖石小品與瓢形水池相接,青石作橋,白石為岸,池邊石筍參差,清麗秀雅。庭院中央為中西合璧式四面花廳,廳內四周軒廊,花廳后是小洋樓,三開間二層加閣樓,樓前北院墻嵌法書碑刻21塊,系《鑲梨館歷代名人法書帖》殘存部分,有蘇軾、朱熹、文天祥、趙孟、鮮于樞、吳寬、陳繼儒、李東陽、王文治等大家手跡,鐫刻者是近代大篆刻家桐鄉(xiāng)人胡,其上還有陸心源親筆題識多處,實為不可多得的佳制。
千甓亭庭院后有樓屋三楹,原與小洋樓相接,與其平行的是北側三楹樓屋,即陸心源自題的“儀顧堂”。這兩座樓的樓上就是珍藏古籍的宋樓和十萬卷樓,并有晾書廊,但在舊城改造時,南側樓屋被拆去一楹。
陸心源的藏書以宋元刊本為特色,20世紀30年代有人據(jù)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統(tǒng)計,其實數(shù)是北宋刊本7部80冊,南宋刊本114部261冊,元刊本109部1999冊,像蜀大字本《左傳》、咸平單刊本《吳志》、宋一經(jīng)堂本《后漢書》、淳熙本《通鑒紀事本末》等書均是宜稼堂舊物,還有如宋刊楊信齋定本《續(xù)儀禮話傳通解》殘本、南宋初刊《說文解字》、宋開禧刊本《石林奏議》、宋刊《歐公本末》等也是極其名貴的海內孤本。
四庫存目、道藏及明季野史這三方面的書籍,《四庫全書》未加收錄,其他藏書家也不甚重視,陸心源卻刻意搜求,成為其藏書的一個特色。除《永樂大典》等900余種,其余四庫存目書籍均為陸心源羅致,守先閣還藏有眾多的明人文集。
陸心源的藏書在1882年《宋樓藏書志》撰成時已達15萬卷。1907年,其子陸樹藩將宋樓、十萬卷樓藏書出售時,其實數(shù)是4000部20萬卷44000多冊。1908年陸樹藩又將守先閣藏書捐給剛興辦的吳興海島圖書館,據(jù)《陸氏守先閣捐助書目》記載,有1000余部14000余冊,在陸心源藏書散出前,藏書總數(shù)為5000部,近6尤冊,25萬卷左右。
陸心源所建的潛園是在朱氏廢園的基礎上重新構思,亭臺樓閣、水榭石船、水池假山等都是陸心源親手布局,其間有梅花廳、梅花園、桂花亭、竹葉廳、五石草堂(即鴛鴦廳)、九曲橋、牡丹廳、守先閣等,號稱潛園十六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錢玄同、錢恂、戴季陶曾在此居住,其中戴季陶前后在此居住13年之久。
陸心源豐富的藏書,為他撰著大量的訂正古籍、校補遺文、考釋典故之作提供了基礎。其中《宋樓藏書志》及《續(xù)志》著錄陸氏珍藏秘籍1000多種,該書除記載書名、卷數(shù)、刊本之外,凡《四庫全書總目》及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未曾撰寫提要者,均逐一編撰解題,并選錄諸書序跋,間加按語?!秲x顧堂題跋》著錄古籍270余種,每種均考釋其撰述原委,品題得失,普及版刻源流。
陸心源不僅是一位藏書家,還是一位學者,編著有《儀顧堂文集》二十卷、《儀顧堂題跋》十六卷、《儀顧堂續(xù)跋》十六卷、《唐文拾遺》八十卷、《唐文續(xù)拾》十六卷、《宋詩補遺》一百卷、《群書校補》一百卷、《吳興詩存》四十卷、《宋樓藏書志》一百二十卷、《宋樓藏書志續(xù)志》四卷、《金石粹編續(xù)》二百卷、《穰梨館過眼錄》四十卷、《穰梨館過眼錄續(xù)錄》十六卷、《吳興金石記》十六卷、《歸安縣志》四十八卷、《宋史翼》四十卷、《元黨人傳》十卷、《金石學錄補》四卷等,總稱為《潛園總集》,共九百四十種。他所刊刻的“湖州叢書”“十萬卷樓叢書”在近代出版史上也有一定影響。
二
宋樓和十萬卷樓藏書在陸心源過世后,舶載日本靜嘉堂文庫,這是由日本著名的三菱財團一手策劃的。三菱財團最初是三菱商社,由其第二代主人巖崎彌之助的兄長巖崎彌太郎經(jīng)營,巖崎彌之助19歲時離開故鄉(xiāng)土佐(今高知縣)前往大阪國史學者重野安繹(號成齋)博士的私塾——成達書院學習漢學。1872年,巖崎彌之助到紐約留學,回國后進入兄長的三菱商社工作,兄卒后成為第二任社長,不久,買下東京丸之內一帶的荒地,并于1893年成立三菱合資會社。
巖崎彌之助的恩師重野博士于1871年到東京,擔任文部省修史局長,又出任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教授,還在自己家中設立野史亭,從事日本國史的編撰,但苦于缺乏經(jīng)費,難以為繼。巖崎彌之助聞悉此事,就承擔了這一工程,并在東京駿河臺東紅梅町的自宅建構文庫,請重野博士主持匯編和修史之事,這就是建于1892年的靜嘉堂文庫。
當時的日本正逢西方文化大舉進入的時期,一方面文庫的建立有助于重野修史,另一方面也出于彌之助對東方文化的熱愛。
靜嘉堂文庫創(chuàng)設前的藏書中漢籍不過“十三經(jīng)”“十七史”和《資治通鑒》等書,其后努力擴充藏書,一面從淺倉屋久兵衛(wèi)、齊藤琳瑯閣等當時有名的書肆購入,一面向藏書家借來收藏的貴重古籍抄錄,使?jié)h籍逐步與館藏的和書并駕齊驅。不久又相繼購入中村敬宇、竹添光鴻等日本著名漢學家的舊藏。
1894年陸心源去世,其子陸樹藩經(jīng)商失敗,負債過多,又不能守祖業(yè),便考慮出售宋樓藏書。原先日本宮內省希望買進而未能如愿,其后在宮內大臣田中光顯(青山)伯爵和重野博士的建議下,巖崎彌之助決心收購了藏書。1906年4月18日,漢學家島田重禮的次子,即書志學家島田翰受托以靜嘉堂文庫職員的身份到蘇州接洽購書事宜,此前他已數(shù)登湖州陸氏藏書樓。1907年春,重野游歐,途經(jīng)上海,與陸樹藩洽談,最后確定以10萬兩白銀的價格將宋樓、十萬卷樓的全部四萬四千多冊售予靜嘉堂文庫。島田翰《宋樓藏書源流考》載宋樓、十萬卷樓和守先閣藏書盡載歸靜嘉堂文庫,此記載有誤,守先閣藏書當時仍在湖州,后捐吳興海島圖書館,《陸氏守先閣捐助書目》記載此事,不幸于抗戰(zhàn)中毀于戰(zhàn)火。另據(jù)平成四年出版的《靜嘉堂文庫宋元版圖錄——解題篇》所記載歸藏書四萬多冊,這和總藏書目近六萬冊相差一萬多冊,差額與守先閣所藏書目相符,可互為印證。
1907年6月,宋樓藏書由日本郵船會社從上海舶運到東京,貯放于東京高輪的巖崎家中(今開東閣)。當時巖崎彌之助即想把這批藏書整理后公之于世,可未及實現(xiàn)便于翌年3月棄世,至1910年,文庫長重野成齋也相繼逝世。宋樓藏書的入庫,奠定了靜嘉堂文庫在藏書界的地位。
巖崎彌之助逝世后,其子小彌太繼承父業(yè),繼續(xù)藏書的整理工作。小彌太號竹浦,生于明治十二年(1879年),為三菱財團第四任社長,小彌太也是重視漢學之人,文庫在他手里又擴充了收藏,并于1917年與河田羆、小澤隆八等人,一起編輯陸心源宋樓藏書,撰寫《靜嘉堂秘籍志》50卷25冊印行。在1933年舉辦宋版圖書展,還發(fā)行了《靜嘉堂宋本書影》,介紹文庫所藏宋元版圖書。
1910年,小彌太在東京世田谷區(qū)的岡本,為父親建造納骨堂。1924年在靈廟旁新建文庫竣工,遂將圖書遷移至此為求得古籍長久保存,又在東京郊區(qū)多摩丘陵的綠地中,選擇了一塊清靜之地,建成了如今的靜嘉堂文庫。
1921年,巖崎小彌太自中國返回日本,聘請學者諸橋轍次擔任文庫長,隨后,著名漢學家和學者長澤規(guī)矩也、川瀨一馬也參與整理古籍,并成立文庫財團法人,編纂、發(fā)行文庫所藏漢籍與和書的分類目錄。此外,也將原宋樓舊藏的《王右丞文集》等貴重圖書影印復制,或制成縮微膠卷。今天,《爾雅疏》、《說文解字》、《漢書》(第二本)、《吳書》、《外臺秘要方》、《白氏六帖事類集》、《李太白文集》、《王右丞文集》、《唐百家詩選》、《三蘇先生文萃》等十種書被日本認為是重要文化財產(chǎn)。1960年,諸橋轍次的弟子米山寅太郎就任第三任文庫長,亦即現(xiàn)在的文庫長,米山曾于1992年靜嘉堂建立百年之際,到過湖州。
宋樓藏書舶載日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近代著名學者王儀通有詩十二首表達痛惜之情,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贖回,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
三島于今有酉山,
海濤東去待西還。
愁聞白發(fā)談天寶,
望贖文姬返漢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