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玲
傳統(tǒng)忠孝觀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根基,有正面作用也有其負面印象。忠孝觀雖然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也有很多正面的效果,對于今天中國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中國當今社會應從傳統(tǒng)忠孝觀中吸取一定的養(yǎng)分,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建構提供理論和文化的支持。傳統(tǒng)忠孝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國文化之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父母的孝文化,講究對父母感恩,要有孝心,要盡子女的贍養(yǎng)義務,能夠理解父母的想法,為父母做考慮,尊重父母的想法,按照父母的意思來做事情。傳統(tǒng)孝文化是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之首,也是中國文化道德之首。百善孝為先就體現了中國人對孝文化看的很重。第二,對祖宗的孝文化。中國人是崇拜自己的祖先的,對于自己的祖宗十分敬重,他們以孝敬自己的祖先為文化根基和信仰,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有大型的祭祖活動。這種對祖先的尊敬,是孝文化中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文化能夠流傳幾千年的精神根據。第三,對宗族的孝文化。這指的是對有血緣關系的長輩要孝敬,遵從長輩的意愿,懂得尊敬長輩,懂禮節(jié),在與長輩的相處過程中,以禮為先。
二是忠誠文化。忠誠的內涵主要是指,一是對父母的忠誠。忠誠首先要對父母都能不欺騙,不隱瞞父母。不對父母做出違逆的事情。二是對君主的忠誠,這也是忠誠當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指能夠為君主分憂,不反叛君主,以效忠君主為己任。這是中國社會延續(xù)和牢固的思想根基之一,也是封建君主所看重的思想。三是對國家的忠誠,對國家的忠誠,也是忠誠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中國古代對于忠誠也有著不一樣的定義,有人說要忠于國而不忠君主。可見,忠于國家是忠誠最高的表現,是一個人生存的思想根基,轉換成今天我國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是愛國的思想。愛國思想也是我們現在所宣傳的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操和立身之根基。其中,忠誠主要指對主君的忠誠、對國家的忠誠。很多中國古代士大夫都以忠君愛國為自己的終身目標,比如文天祥在自己國家破落敗亡之時,面對高官厚祿,依然選擇忠君愛國;岳飛將軍在背后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為君主效忠,為國家效忠,作為自己最大的信仰和抱負,永遠不會選擇反叛,在自己為國家立功之時,被皇帝召回并處死,始終沒有改變自己忠誠的本色,雖然岳飛忠誠的對象可能是錯誤的,但是忠誠的精神和忠誠的靈魂已經深入到了岳飛的血液之中,忠誠的精神也深入到老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之中。
忠誠和孝文化是互相依靠,相輔相成??梢哉f,孝道是忠君愛國的基礎。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父權和皇權同質的社會。只有講究孝文化,也就是尊重長輩,不違背長輩的命令,不欺瞞長輩,以長輩的意愿而行事,這種孝道傳播發(fā)展至朝堂之上,就變成了忠誠的思想,也就以君主為父。大臣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自己的君主,不隱瞞君主,為君主盡心服務,也就演變成了忠誠的思想,可見,忠和孝兩者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發(fā)展的關系,沒有孝文化,就沒有忠君思想。
忠和孝的思想在中國影響頗深,是中華民族延續(xù)的思想根源,那么在面對忠孝兩難的做決定時,就會遇到忠和孝哪個為先的選擇。如果在忠孝不兩全的情況下,中國古代士大夫會傾向于先忠君愛國后孝敬父母,可見傳統(tǒng)忠孝觀最高的層次已經被認定為,忠君愛國,愛護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國家而而效忠。能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效忠,也是成全了父母的意愿,是父母和整個家族的光榮。這是中華民族能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根基。
(一)思想內容的融合。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很多種,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也非常重要。社會發(fā)展和西方思潮,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一系列變革。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進而發(fā)展成了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道德觀念,對青少年的教育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并沒有完全形成,很多未成年人找不到道德依據和道德標準,出現了許多未成年人犯罪、犯錯誤等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發(fā)展和穩(wěn)定都造成不良的影響。
愛國是現代社會和國家提倡的重要思想,也是未成年人到的教育的核心內容。未成年人是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如果未成年人不能養(yǎng)成一個熱愛自己的國家的思想,將會對這個國家今后的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社會和歷代中國政府所宣傳的第一思想。愛國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的忠孝觀有相互融合之處,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將中國古代人的忠孝觀念融合起來,把中國古代的忠孝故事拿到未成年人的道德講堂上來,幫助未成年人理解中國傳統(tǒng)忠孝觀以及認同愛國主義思想。
(二)思想內涵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傳統(tǒng)忠孝觀。當中國社會發(fā)展到現在,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忠孝觀時,也應該傳承和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忠孝觀能夠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當中發(fā)揮作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應當建立熱愛國家的思想,但是不能盲目遵從傳統(tǒng)觀念中的忠君思想,要有發(fā)展,有創(chuàng)新,把傳統(tǒng)忠孝觀演變成鐘愛自己國家,鐘愛自己國家精神,熱愛自己國家文化的一種愛國主義思想,這樣才能夠與現代社會充分結合,并能夠指引中國未成年人的思想進步,為未成年人指明方向。
(三)傳統(tǒng)忠孝觀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關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融合教學方法,可以舉出具體的傳統(tǒng)忠孝觀的事例,加強理論教學,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到傳統(tǒng)忠孝觀的理論本質和內涵,然后再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士大夫在面對傳統(tǒng)忠孝觀時所展現的內心品質,讓學生能夠有所感悟,從而學會愛國主義思想和忠誠友善的靈魂??梢越M織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tǒng)忠孝觀的教育,組織學生去傳統(tǒng)忠孝觀教育基地,切實的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故事以及精神內涵,能通過教育基地的教學,要求學生寫出讀后感,觀后感等,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思想。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