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華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當下,有些語文課堂教學依然是教師一言堂,課堂教學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好奇心的刺激。依據新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師要努力構建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的智慧語文課堂,讓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享受學習的快樂,不斷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獨特體驗;個體差異;“個性化”作業(yè)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和其他學科教學互相融合,和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語文課堂應該充滿生氣,富有樂趣,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對智慧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努力構建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智慧語文課堂,讓每一位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全身心投入整堂課的學習,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不斷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學生的向師性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常以教師的評價來確立自己在別人心中,在集體中的地位和價值。 即使學生的自我意識漸漸清醒,他們也常會為師道尊嚴所左右,教師的一句話, 一個眼神,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所以,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首先要求我們語文教師為學生樹立自信心,努力幫助學生樹立“我能行”“我可以”“我能成才”“我是人才”“我會越來越好”“我不會失敗”的信念,鼓勵每一個學生發(fā)揮自身最大的潛能。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美國有個小學老師給學生上了這樣一堂課:她先讓班里的每個學生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都寫在一張紙上,比如“我不會認真讀書”“我不能積極發(fā)言”……那位教師也和學生一起參與了這項活動,也寫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然后,教師讓學生把寫好的紙折疊起來,有序地投放到講臺上的空盒子里,當然,教師的紙條也投了進去。接著,她帶上空盒子和鐵鍬,領著學生來到運動場最邊遠的一個角落里,挖了一個坑,把盒子埋在了坑里。最后,她帶著學生在“我不能先生墓”前念了一段頌詞,讓每個人都向他揮手告別。 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發(fā)無非就是要我們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征服心中那個消極的“我”。 語文課堂中,我們并不需多說什么多做什么,你只需對學生講句鼓勵的話,如“你朗讀得聲情并茂”“你的發(fā)言精彩極了”…… 或遞給學生一個贊許的眼神就行。平時筆者還要求學生在上語文課前,利用三十秒的時間,默念“這節(jié)課的內容很簡單,我都會”十遍,從心理上暗示自己,筆者對學好語文有信心。學生充滿了自信心,課堂就注入了挑戰(zhàn)性,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以人為本,善待每一個學生, 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是不成熟的個體,在探索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都是正常的。教師首先應該肯定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贊許敢于提出意見的學生,鼓勵學生說出探索中出現的錯誤。對于出錯的學生,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尋找出錯的原因,從而找到正確答案,這樣既保護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又獲得了新知。
例如,教學《三袋麥子》這篇課文時,學生知道了小豬、小牛、小猴處理自己那袋麥子的情況后,筆者讓學生討論:你贊賞誰的做法? 為什么?學生一個個把手舉得老高。筆者連叫了五個同學都說贊賞小猴的做法,理由說得充分。 漸漸地舉起的小手放下去了。就在筆者準備總結的時候,又有兩只小手慢慢地舉了起來。 一位同學贊賞小牛的做法,理由是雖然小牛最終把那袋麥子吃光了,但是他很節(jié)儉,也許他不會種麥子,就只有節(jié)儉一些,慢慢吃這些麥子了。不可否認,這是他的個人見解,雖算不上十分正確,卻有他的道理所在。另一位學生說這三者的做法他都不贊賞,他贊賞自己的做法:先拿出少量麥子,把它磨成粉,做成自己喜歡的食品,正好在過新年時品嘗。剩下的麥子保存好,等春天來臨的時候把它們種下地,秋天到的時候照樣可以收獲很多麥子。 他說得合情合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聽完他的做法,我們不禁投以掌聲鼓勵。像這樣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成功地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個性。
又如,教《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請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認真揣摩體會,最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的學習要求,給了學生自由選擇權,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樂于接受,參與的積極性高。在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學后,有的同學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有的用了畫畫的方式表現,有的還把描寫各種鳥的叫聲的句子用表演口技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真是形式多樣,精彩紛呈,是學生愛好的展示,更是個性的交流。這樣的交流、點評,既能夠使學生相互受到啟發(fā),又能夠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表達的情感。
愛因斯坦說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而事實上,質疑最能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答辯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于質疑,互相挑戰(zhàn),展開辯論。
1.抓住課題來質疑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抓住課題來質疑,既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全面把握文章內容,領悟文章主題。如教學《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有學生提出“理想”和“風箏”是毫不相干的,怎么會把它們放在一起,說是“理想的風箏”呢?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了課文,走近了主人公劉老師。
2.抓住重點詞句來質疑
把握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也就把握住了課文的重要內容。比如《煙臺的?!芬晃?,作者在總結全文時說“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有學生質疑,在這句話里,“畫”“背景”“舞臺”指什么?為什么作者說煙臺的海是“畫”,是“廣闊的背景”,“是壯麗的舞臺”?圍繞這句話,學生先在小組內展開了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師作適當補充。學生抓住這句關鍵語句,通過質疑,深切地感受到了煙臺海的綺麗壯觀,了解到了在大海背景下的煙臺人的勞動與生活,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贊頌煙臺的海與煙臺的人。
3.抓住課文內容來質疑
抓住課文內容質疑,最能激起學生的答辯興趣,能使學生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髓。例如教《小獅子愛爾莎》這篇課文時,學到課文最后一段,我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寫內容,再結合自己的感受討論:“我”該不該把小獅子愛爾莎送回大自然? 同學們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都竭盡全力列出自己的理由,想說服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同時還采用對對方提出的觀點大膽質疑的方法加以說服。學生參與這一爭辯活動興趣盎然,在討論學習的氛圍中,既增強了對課文內容的感受,深刻體驗了作者的感情,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
作業(yè)“個性化”,指的就是還學生做作業(yè)的自由。 實踐中,筆者把作業(yè)分成這樣幾個部分:基礎題(必做),金牌題、銀牌題、銅牌題(選做)。 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水平,選擇不同檔次的題目。這樣的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有時,筆者還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yè),然后筆者選擇其中的幾份供大家參考,要求學生先完成自己設計的一份,然后選擇其他同學的一份或幾份作業(yè)來做。我還常常設計一些綜合性的作業(yè),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能,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個性。如學完《西湖》《泉城》《“東方之珠”》等描寫名勝古跡、現代化都市的課文,讓學生當回小導游設計導游詞,創(chuàng)作宣傳畫和廣告語,看誰吸引的游客多, 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有些課文還設計了表演課本劇、復述故事、詩配畫等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皞€性化”作業(yè),關注了學生個體的差異,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真正構建了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語文課堂。
語文是迷人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大膽實踐,勤于反思,勇于創(chuàng)新,開放我們的語文課堂,我們的愿望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