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蘇軾通過對詞體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不斷開拓詞的意境,使詞像詩一樣充分表現(xiàn)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表現(xiàn)對人生的思考,表現(xiàn)充滿泥土芬芳的鄉(xiāng)村生活,不斷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宋詞與唐詩并駕齊驅(qū),成為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
關鍵詞:蘇軾;詞境;開拓;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他是北宋時期兼擅詩詞散文的杰出作家,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zhuǎn)變?yōu)橐丫哂歇毩徝捞匦缘奈膶W樣式。他提出了“以詩為詞”、“自是一家”的創(chuàng)作主張,進一步開拓了詞的題材與意境,他使詞像詩一樣充分表現(xiàn)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表現(xiàn)對人生的思考,表現(xiàn)充滿泥土芬芳的鄉(xiāng)村生活。
一、用詞展示自己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詞展示一個人的政治抱負,以及對身世的感慨,抒發(fā)個人情懷。這類題材的詞,在蘇軾之前寫的人不多。李煜、柳永的詞善寫感慨羈旅之愁,但其中哀傷沒落之感往往令人窒息。蘇軾的這類詞,一般都是自然流瀉,曠達豪放。我們傳統(tǒng)的詞,善于書寫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戀,離愁別恨,流落出女性的柔情。而今蘇軾把詞擴展為表現(xiàn)男性化的豪情,使詞像詩一樣,充分表達作者的豪情壯志。宋楊湜《古今詞話》即說蘇軾“凡賦詩綴詞必寫其所懷”。
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寧八年,任密州知州時寫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開頭“老夫卿發(fā)少年狂”突兀不凡。老夫同少年形成強烈對比,老夫猶發(fā)少年之狂。讓人振奮不已。表現(xiàn)其殺敵報國的政治宏圖。蘇軾是一位具有遠大理想的愛國主義作家。然而從二十二歲登第直至寫作此間的十八年中,雖先后擔任過一些官職,卻一直未能伸展宏志,特別是王安石變法以后,他在政治上遭遇了重大挫折,不得不離開朝廷。而遼欲侵宋疆土,引起蘇軾極大憂慮。表現(xiàn)其壯志未愁,欲為國盡力而又無可奈何的憤慨。
后四句寫出獵的雄偉場面,表現(xiàn)獵者豪邁的氣概。整篇活畫出一幅出獵的壯偉場景。作者自認要像當年孫權射虎那樣,一試身手,他以少年英主孫郎自比更突出了他此時的豪情。
下闋接著傾訴自己的雄心壯志。雖然已有白發(fā),但這又怎能妨礙自己為國效力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作者盼望朝廷能派出像漢文帝時馮唐那樣的使者,來推薦他擔當重任,報效祖國。
這首詞充分表達了作者為國效命的遠大志向,以及報國無門的激憤??v觀全詞,它已擺脫兒女情長的藩籬,拓展了詞的題材范圍,改變了詞原有的柔軟情調(diào),使其充滿進取精神,遠大理想。
二、用詞表現(xiàn)對人生的思考
蘇軾自“烏臺詩案”以后,仕途宦海的沉浮使他更深的體會到人生的艱難,命運的變幻??畤@“人生如夢”,這里的人生如夢指人生的有限短暫和命運的虛幻易變,也指命運如夢般的難以自我把握。他對人生的思考已不是感性的體悟,而是進行了理性的思索,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
例如,《定風波》上闋寫遇雨,“穿林打雨聲”形容雨很大,而后則“徐行”在暴風雨中,作者卻悠閑行走,并沒有因此急走,表現(xiàn)其泰然自若悠閑灑脫的心境,及超然的情懷。“竹杖芒鞋”竟感覺“輕勝馬”再次流露出作者輕松、喜悅的心情?!罢l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卑言~從自然之境延伸到人生之境。其言,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又有什么可怕的,帶上蓑衣,不是依舊可以自如的行走嗎?此處,讓人豁然開朗,一種曠達的心境油然而生。
下闋寫雨后,雨后春寒之風吹人酒醒,有點冷,山頭上的夕陽讓人感到有一絲暖意。在回過頭來看“穿林打葉聲”風住雨收,一切歸于平靜?!耙矡o風雨也無晴”這是自然界的本來面目。既然自然界都是這樣,人生又何談榮辱之分。詞人沉浸在頓悟的喜悅中。人一生有很多追求,無論是高高山頂立還是淺淺海底行。只不過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罷了。每個人依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忙忙碌碌。蘇軾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老莊之學。老子宣揚“無為”實則“以無為而有為也”,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既然自然界都無冷暖可言,人世間又何必計較個人的沉浮與憂樂。在這種思想中,作者堅持思想而又樂天,流露出一種曠達之情。其詞的哲理意蘊濃郁。
蘇軾在面對人生時,內(nèi)心深處也充滿了矛盾與苦悶。借詞來表達個人的情感,進一步把詞作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chuàng)作主體統(tǒng)一一起來。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詞描繪出夫妻離別已有十年。作者對妻子無限思念。“生死”表明二者處于兩個世界,表達作者的沉痛?!安凰剂?,自難忘”寫作者對妻子深切的思念。雖說“不思量”,其實不然。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當時蘇軾在密州,死者在千里之外。因此一個人在它鄉(xiāng),妻子在那里連說心里話的人也沒有??梢娖涠嗝吹某镣?,以及不能與妻相逢的遺恨。上闋充分表達作者在現(xiàn)實中,對妻子的深深地思念。
下闋,以夢境中的相逢,回憶往昔,窗下妻子正對鏡梳妝。此情此景,使作者好似回到了故地,令今人也身臨其境。雖然作者與妻子在夢中再次相逢,但他心知這一切確實是夢,又增其痛感。當作者回到現(xiàn)實,再次重視眼前的一草一木,更增強了作者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創(chuàng)作主體是作者,它抒發(fā)了作者對亡妻深深地思念。文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也是作者。上闋中的不思量,自難忘,它是作者親身的感觸與真情的流露。不是借他人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小軒窗,正梳妝”充裕著濃郁的生活真實感。這是二人往昔生活的寫照。讓人如睹其境。蘇軾使創(chuàng)作主體與抒情人物形象緊密結合在一起。對作者而言,抒情則一瀉千里,酣暢淋漓,對讀者而言,易于作者共鳴,體會其詞的深刻內(nèi)涵。
在此之前,柳永的詞《雨霖鈴》抒發(fā)作者的離別之情。然而“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里的淚眼是歌妓的淚眼,歌妓是抒情主人公,作者以歌妓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本人,抒發(fā)的是作者的真情實感,他使二者由分離走向了統(tǒng)一。
蘇軾對人生的思考,從感性上升為理性,開拓了詞的哲理意蘊。面對人生的痛苦與矛盾,他直抒胸臆,情至千里。所言之人正是抒情之人,把抒情人物形象與創(chuàng)作主體合二為一。
三、用詞描寫鄉(xiāng)村的景色、生活
以前的詞很少關注充滿泥土芳香的鄉(xiāng)村生活。蘇軾卻用詞描寫鄉(xiāng)村的風格,田園的風光,農(nóng)民的淳樸,豐收的場景……在詞的內(nèi)容上,又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
例如,《浣溪沙》五首,它是作者在徐門石潭謝雨,道上所做。五首詞從不同角度反映農(nóng)村景觀?!罢杖丈罴t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鳥”把人的視線引入了鄉(xiāng)村初夏的美景之中;“牛衣古柳賣黃瓜”使人腦海中浮現(xiàn)出老叟在路邊賣黃瓜的情景,真是歷歷在目;“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村南村北響繰車”描繪了鄉(xiāng)村采桑、養(yǎng)蠶、煮繭、繰絲的場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集賽神村”突出了農(nóng)民豐收的喜悅;“捋青搗麨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反映了民間的疾苦。整首詞使人身臨其境,鄉(xiāng)土氣息濃郁。
蘇軾之前,也有詞人描繪漁夫,采蓮的姑娘等。但那些形象只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生活場景。蘇軾則不然,他親自去農(nóng)村,而且住了一晚,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因此他的詞充滿鄉(xiāng)村原有的淳樸。用詞表現(xiàn)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生活畫面。對詞境有了進一步的開拓。
蘇軾用詞抒發(fā)個人的政治抱負,表現(xiàn)其對人生的思考,把抒情人物形象與創(chuàng)作主體統(tǒng)一起來,闡述深刻的哲學意蘊,涉足淳樸的鄉(xiāng)村生活,大大開拓了詞境。使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現(xiàn)實人生的功能。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把詞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學的殿堂。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2]王思宇.蘇軾詞賞析集[M].四川:巴蜀書社,1996.8.
[3]鄒建雄.論蘇軾文藝創(chuàng)作的審美追求[J].文藝評論,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