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斐
工夫茶,強調泡飲茶的功夫,即對泡茶與品茶的講究,從器具、茶品到泡茶的細節(jié),以及泡茶與品茶在人們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閩南的工夫茶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底蘊。
時光倒流到1987年,當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鎏金銀質茶具以及只見于傳說的“秘色瓷”茶碗,將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茶文化的面貌真實不虛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時候,同年在福建南部的漳浦縣盤陀鎮(zhèn)廟鋪村,一座明代萬歷年間戶部侍郎盧維禎的夫婦合葬墓中,赫然出土了一把底款清晰地刻著“時大彬制”的覆鼎足蓋圓紫砂壺,壺中靜靜地裝著明代的茶葉。
如果歷史只是見于文字記載,那漫長的時光中,一切都需要用想象去填補,再厚重的文化也顯得撲朔迷離。器物的出土,則直接映證了歷史的生動。1 987年,讓中國茶文化的千年時光瞬間蘇醒,大唐的輝煌精致,與陸羽的《茶經(jīng)》一樣流光溢彩。而明代的含蓄內斂,與張源的《茶錄》一并清流激蕩。1987年,南北兩批國寶級的茶文物相繼問世,人們似乎更津津樂道的是法門寺地宮。然而,位于閩南的古郡漳浦,卻隨著時大彬壺的出土,亮相了更多古老而鮮活的飲茶習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漳浦有個獨特的現(xiàn)象——盜墓猖狂。而引發(fā)這種現(xiàn)象的的重要因素,是明清以來漳浦男性墓葬以紫砂壺陪葬的習俗。盜墓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盜取古老的紫砂壺販賣。因為這樣的原因,大批在不同時代的紫砂壺從沉寂中面世,其中有明代中期時大彬這樣特殊身份的大師巨制,還有清代早期名匠陳鳴遠的作品,而惠孟臣壺、思亭壺、逸公壺等此后代表著工夫茶基本載體的器具,更是比比皆是。有身份的人以真品入葬,而普通人則是仿制品,于是乎閩南語“烏砂罐”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略帶點神秘又令人興奮的名詞,常常掛在人們口中。
紫砂壺似乎是一份獨特的慰藉,于身前身后,不離左右。漳浦赤嶺鄉(xiāng)清代乾隆年間的藍國威墓甚至出土了整套泡茶器具,有“丙午仲夏,鳴遠仿古”款朱泥小壺一件,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盤一件, “若琛珍藏”款白釉白花瓷杯四件,橢圓形錫茶葉罐一件,罐中裝滿茶葉,且有寫著“素心”兩字的小宣紙一方(王文徑,《閩南民間葬俗和紫砂壺》)。漳浦這種獨特的民俗,注解現(xiàn)當代閩南人對茶的呢稱“茶米”,以及街頭巷尾家家戶戶有時間都在燒水泡茶的日常生活場景。紫砂壺用于泡茶,茶是生活中與米一樣尋常而須臾不可或缺的存在。生活中泡茶的方式可以很多種,在很多地方,人們只是喝茶,對于怎么泡并不講究。但閩南人不一樣,喝茶,要用紫砂壺慢慢泡。
紫砂壺泡茶,有著特殊的實用性與審美特質。產自宜興的紫砂壺,獨特的雙氣孔結構,使壺會“呼吸”,以之泡茶,能發(fā)茶之香色味,自明代以來茶人多有記載,所以,泡茶好喝,成了人們喜歡紫砂壺的直接原因。而紫砂泥料與造型的豐富性,加上制壺者的審美與思想,使壺本身于質樸中透著天真爛漫,陶土的燒結程度,使壺身在漫長時間的泡茶與摩挲中會呈現(xiàn)獨特的“包漿”過程,讓泡茶的樂趣從茶湯延續(xù)到了養(yǎng)壺本身,這是紫砂壺備受文人喜愛的重要原因。明代紫砂壺從宜興興起,迅速風靡全國,而文風鼎盛的漳浦,在朝為官的漳浦人為數(shù)眾多,盧維禎便是很好的例子,回鄉(xiāng)時,帶回了名壺繼續(xù)余生的泡茶。及至清代中期,藍國威以大將軍的身份,那日常的泡茶情境于墓葬中可見一斑。
上層人士的飲茶,深刻影響了民間。清代施鴻保在《閩雜記》中記載: “漳泉各屬,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深杯?!逼渲凶鳛槊耖g習俗流行的孟公壺,就是相傳明末清初名匠惠孟臣所創(chuàng)朱泥小壺,后世仿制者頗多,逐漸成為閩南人泡茶的基本壺款。
而紫砂壺盛行的明清兩代,正是中國茶葉大變革的時代,綠茶獨步天下的局面因各大茶類相繼問世而改變,其中,烏龍茶的創(chuàng)制更是為紫砂壺在閩南地區(qū)的普及起了重大的作用。人們會問,為何產于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卻在福建的南部流行?這中間的重要契機,是紫砂壺與烏龍茶的天作之合。
漳州人在武夷山參與了烏龍茶的制作,清初同安人釋超全在《武夷茶歌》中記載: “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烘焙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紅,心閑手敏工夫細?!绷碛小栋蚕韪琛芬嘤涊d: “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兩首詩均點到漳人與武夷山烏龍茶的不解之緣。
漳州人不僅參與了武夷巖茶的制作,而且把武夷巖茶帶回了家鄉(xiāng),武夷巖茶在閩南的流行,從明末清初創(chuàng)制之初至今,數(shù)百年不曾中斷。巖茶特有的火香巖韻,在紫砂壺的沏泡中,流淌數(shù)百年,成為閩南人生活中的獨特氣息。清乾隆年間永安知縣彭光斗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映證了武夷巖茶在閩南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罷后赴省,道過龍溪,邂逅竹園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爐活火,烹茗相待。盞絕小,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保ㄅ砉舛?766年《閩瑣記》手抄本,稿存福建省圖書館)這是閩南民間的真實生活,地爐活火,泡飲武夷,真武夷的感覺,是“沁透心脾”。
閩南人有多喜歡武夷巖茶?有句民諺可見一斑——“食武夷,看金魚”,說的是乾隆年間大學士蔡新晚年在平和縣三坪寺一段富有禪意的茶生活。相傳三坪寺有口虎爬泉,泉水清冽甘美,旁邊設有飲茶室,觀魚臺,盛夏至此,飲泉而暑氣消。已告老還鄉(xiāng)的蔡新喜歡從漳浦老家來此避暑。一日,蔡新在平和知縣與仰山和尚的陪同下,品啜著武夷茶,看著水中游魚,脫口而出: “食武夷,看金魚,不亦樂乎?”知縣不解,魚只是尋常魚,何以是“金魚—7仰山輕言: “金非金,亦金也”。品嘗著風味絕佳的武夷茶,身心爽朗,周圍風景清幽,魚兒自在閑游,不是金魚,也是最美好的魚呀。一杯武夷茶,浸潤著閩南人的生活,身心安適,樂享當下。這便是大才子袁枚所言——“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倍绦掠谄降耐诵萆钪?,亦品出了袁枚的況味,武夷茶有香有韻,加以功夫沏泡,每一道都能帶給人色香味的神奇體驗。
尋常閩南人的生活,從一壺茶開始,在一壺茶里結束,這種習谷歷數(shù)百年不衰,世代相承。晨起,燒水,燙洗茶具,一把烏黑壯實的武夷巖茶投壺,滾滾的水沖入,溫暖的茶香便在一天里蕩漾開來??蛠恚瑹o論熟否,都是一句,坐!吃茶!在一杯熱氣騰騰香氣濃郁滋味醇厚的烏龍茶里,人們會感到生活踏實、有序。
閩南人愛武夷茶,在武夷茶里又獨愛老樅水仙。水仙之妙,一在樹齡,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成長,賦予了茶葉獨特的歲月感,敦厚而富有層次;二在工藝,充分的做青,加以漫長時間的“燉火”,塑造了老樅水仙的溫和醇美的品性。一杯老樅水仙在眼前,香氣高雅令人沉醉,而入口的厚實感,則足以慰平生。水仙的柔美帶著浴火重生的剛毅,老樅特有的木制感,是歲月中歷練與沉淀之后獨一無二的自足。而紫砂壺,在沸水的激蕩下,能發(fā)老樅水仙之香,促其滋味,使得香與味層次分明,在品飲時能真切感受水仙之醇,以及醇美背后的工藝、品種、樹齡在不同沏泡階段的逐次凸顯。閩南人不僅泡茶講究,品茶更是講究,熱氣騰騰的茶湯,以獨特的“啜飲”法,能在啜茶聲中,細細感受茶的香氣與滋味。所以喝慣老樅水仙的閩南人,讓他們喝其他的茶,總覺得不對,或許,就是不踏實。以老樅水仙為代表的武夷巖茶,傳統(tǒng)的焙火工藝,是獨樹一幟的,閩南人往往一喝就會是一生。
一直以來,閩南人很少提起“工夫茶”,也很少去糾結于工夫茶究竟是何種形式。但每當外面的人們來到閩南,首先被震撼到的就是這里的日常飲茶習慣,家家戶戶,有專門的泡茶桌,茶壺(后來也有蓋碗),小杯,茶盤,一整天都可以在泡茶中度過,民間食雜店里的海堤牌紙盒巖茶、鐵觀音或者漳州茶廠的紙包流香、一枝春,就像油與鹽一樣,每天都需要,他們把這樣的茶泡得有滋有味,喝完心曠神怡,他們甚至會細心感受到一年年同樣包裝下的茶風格是否有變化。他們無論多忙碌,泡茶一定得是現(xiàn)燒的開水,一定用小杯一道道喝。后來,茶壺也會泡清香型的鐵觀音,泡普洱,泡白茶,泡紅茶。只是時間長了,還是很想念巖茶的味道。閩南人泡茶,已是一種生活,甚至是流淌在血脈里的一種信仰,從小娃娃開始,到垂垂老矣,不問為何,只是泡茶、喝茶。
何為“工夫茶”?從漳浦的梁山腳下那只古老的時大彬紫砂壺,到閩南人地上地下的無處不在的“沖罐”,從對武夷茶的情有獨鐘,到慢慢接受其他茶類,從清晨,到日落,從起火燒水,到杯盞歸位,從茶香馥郁,到茶味淡薄,從客來敬茶,到獨自啜飲,那世世代代閩南人靜默而堅定的生活儀式里,哪怕改朝換代,也不曾被遺忘的一股流淌在血脈里的溫暖和馨香.我想,應該就是工夫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