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 ?要: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外語課程改革進入關鍵期。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成為影響外語課程改革全局的關鍵因素。為了更好地探析并揭示當前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的內涵維度,通過自制調查問卷展開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本地區(qū)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由“個性特質”“教學能力”“教學組織策略”“職業(yè)態(tài)度”“科研能力”和“學生觀”六個維度構成。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師 ?勝任力 ?維度構建 ?因子分析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外語課程改革的縱深推進,外語教師師資質量已成為影響改革持續(xù)推進的焦點問題。中國是英語教育大國,需要一大批合格的英語教師。合格的英語教師既需要在入職前接受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也需要在入職后保持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眼下,社會對教師的素質及專業(yè)化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教師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教師勝任力以成為教師研究的熱點。作為語言類教師,勝任力是決定語言類教師成功實施教育教學行為并取得教育績效的關鍵。然而,近十年來國內外有關教師勝任力的研究主要以探討高校教師勝任力居多,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的研究寥寥無幾。這給當前小學英語教育以及英語教師專業(yè)成長都帶來了巨大的困惑。因此,研究新時期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這不僅是迎合時代的訴求,也是有效促進小學英語教師提升自我勝任力的重要現(xiàn)實途徑。
勝任力,也稱作勝任特征(國內也有研究者將該詞翻譯為“能力”“素質”),
其對應的英文單詞是Competence或Competency。西方學者在研究勝任力時,有的使用“Competence”,有的則使用“Competency”,也有人將二者等同使用。但Hyland(1994) 認為,這兩個術語現(xiàn)在有合并的趨勢。Boyatzis 也認為,這兩個詞從字面上區(qū)分沒有多大意義。
教師勝任力(teacher competency)概念的界定至今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定論。從相關文獻看,國外早期的研究者如Watts從教師外顯行為特征出發(fā),認為教師勝任力就是指教師實施成功的教學個人必需具備的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隨著勝任力理論與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以往將教師勝任力等同于教師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理論闡釋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研究者們開始將視角轉向了對教師個體內在特征的關注,提出了更為科學、全面的界定。如Carl等人認為,教師勝任力是指教師個體在實施成功教學過程中所具備的、那些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以及專業(yè)價值觀。Dineke E.H.提出教師勝任力是教師的人格特征、知識和在不同教學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學技巧及教學態(tài)度的綜合。國內學者刑強與孟衛(wèi)青認為教師勝任力是指教師個體所具備的、與實施成功教學有關的一種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價值觀。它隸屬于教師的個體特征,是教師從事成功教學的必要條件和教師教育機構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徐建平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將教師勝任力定義為在教育教學中,能把高績效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教師與一般普通教師區(qū)分開來的個體潛在特征,主要包括能力、自我認識、動機及相關人格特質等個人特性。
(一)研究被試
被試來自本地區(qū)的小學英語教師。在全部被試樣本中包含了一定數量的城郊結合部以及邊遠農村學校的英語教師,力求使樣本在地理空間分布上趨近合理。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制小學英語勝任力調查問卷。主要運用文獻研究、非結構化訪談、Delphi專家咨詢法一些質性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要素。并借助SPSS 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通過因子分析技術呈現(xiàn)小學外語教師勝任力的具體內涵維度。
(三)研究過程
1.問卷預測
調查問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試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別、年齡、教學年限、學歷等內容;第二部分為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行為描述項目,問卷題項共26題,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尺自陳式樣。分別從“①完全不符合、②基本不符合、③不確定、④基本符合、⑤完全符合”五級呈現(xiàn)。預測樣本在選取上遵循隨機抽樣原則。在實際抽樣操作過程中,考慮到本地區(qū)小學英語教學實際情況,采用了不重復抽樣形式,將預期參與研究的小學英語教師花名冊進行隨機編號,然后從這些編號中隨機抽取相關教師作為問卷初測調查對象,進行問卷預測。
2. 問卷實測
實測采用現(xiàn)場發(fā)放+網上發(fā)放問卷的形式。利用集體教研活動之際向現(xiàn)場參會的英語教師發(fā)放問卷70份,向沒有到場參會的教師進行網上發(fā)放,共發(fā)放問卷40分??偣不厥?04份問卷,問卷回收率94.5%。剔除其中無效問卷(漏答、謊答問卷)29份,實際有效問卷共75份,問卷有效利用率68.2%。
(一)訪談結果
本次訪談對象為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訪談對象共14位。訪談時間最長為45分鐘,最短為15分鐘,平均訪談時長24分鐘。學生訪談時間最長15分鐘,最短5分鐘,平均訪談時長為11分鐘。從教師和學生訪談結果中提取教師勝任力關鍵要素。
(二)問卷信、效度檢驗
1.信度檢驗
問卷信度分析的目的是檢驗問卷量表中相關變量的內部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本研究采用目前常用的克朗巴赫α系數(Cronbachs α )與折半(Split-half)信度系數對問卷信度進行檢驗,兩項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結果看,本問卷的克朗巴赫α系數為 .912,表明問卷內部各題項一致性較高;問卷的折半信度系數為 .909,說明問卷內各題項之間難度相當,調查結果信度高。再從各因子整體信度結果看,6個因子的整體信度系數均維持在較高信度系數水平區(qū)間。信度檢驗結果顯示該份問卷的總體信度良好。
2.結構效度檢驗
因子分析是用于評估問卷結構效度最常用的方法。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做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以驗證因子分析的可能性。通過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顯示(見表3):KMO抽樣適度測定值為0.711,卡方檢驗值為985.450,自由度(df)325,相伴概率P值為.000< .05,因此拒絕巴特利特球形檢驗所提出的零假設,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驗證了因子分析的必要性,進而展開對問卷結構效度的進一步分析。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的26個題項進行結構效度檢驗。通過最大收斂性迭代次數(X)25,旋轉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V),抽取標準為基于特征值大于1,抽取6個因子,將觀測量的絕對值設置為.55,得到的結果如表4所示:
表4為因子提取對原有變量的方差解釋。在提取6個因子后的方差累積值已經達到了74.57%,說明所提取的這6個因子在很大程度上覆蓋了問卷的大部分題項,表明本套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
考慮到因子分析過程中問卷若干題項分布處于零散狀態(tài),因此對矩陣進行調整,修改后的因子負荷矩陣圖如表5所示。
(三)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結構維度
依據表5因素探索性分析呈現(xiàn)的因子負荷矩陣圖結果,可以對這6個因子分別進行命名,從而構建出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結構維度。因子1下的各項內容反映的是小學英語教師的一些具體的個人特性,因此可將該因子命名為“個人特質”因子;因子2下的各項集中反映了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故命名為“教學能力”因子;因子3則主要集中體現(xiàn)了英語教師對課堂的管理組織、教學資源組織、課堂語言組織以及知識重組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涉及教學策略,因此可將之命名為“教學組織策略”因子;因子4涉及教師對職業(yè)的情感、態(tài)度、可以命名為“職業(yè)態(tài)度”因子;因子5設計論文撰寫與課題研究,與教科研聯(lián)系緊密,因此命名為“科研能力”因子;而因子6下的題項則與學生相關,故命名為“學生觀”因子。6個因子共同作用,構建了新時期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的具體結構內涵。為清晰呈現(xiàn)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一級結構維度與二級具體內容之間的關系,將之繪制成下圖:
(一)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結構維度
在勝任力研究領域,當屬Richard Boyatizis的“洋蔥模型”理論(Onion Model) 和Lyle M·Spencer等人的“冰山模型”理論最具代表性。本研究所構建出的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結構維度基本上涵蓋了上述理論。構建出的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結構維度從外層到內層依次是: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學生觀、教學組織策略、職業(yè)態(tài)度和個性特質。“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體現(xiàn)了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生觀”處于勝任力結構的中層,之所以處于中層位置是因為它是教師由外顯能力行為向內隱特質過渡的“中介”。教師內隱的個人特質必須通過“學生”才能將之化為外顯的知識與能力行為,反之,外顯的知識能力通過“學生”又會進一步促進教師個體內在特質的相應變化,教師勝任力兩極變化之結果必然是“學生”之發(fā)展。而“職業(yè)態(tài)度”與“個性特質”則位于勝任力的最內層??傮w結構符合上述理論框架,但在“個性特質”方面,研究顯得稍遜不足。尤其是對“價值觀”維度的剖析,研究幾乎沒有涉及。
(二)對研究不足的探討
本研究不足之處表現(xiàn)為兩點:其一為被試的樣本數量。本研究中被試只是選取了本地區(qū)小學英語教師,樣本范圍不夠廣,因此研究結果不具代表性。其二,研究方法不足??紤]到測量技術的專業(yè)性,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只運用了非結構化訪談、德爾菲法以及問卷調查法,并沒有運用勝任力模型構建的核心技術——行為事件訪談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針對以上不足之處,在今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選取范圍,選擇區(qū)域研究合作,加強地區(qū)與地區(qū)的橫向聯(lián)系,并運用關鍵性技術行為事件訪談法,使得構建出的小學英語教師勝任力結構維度更具代表性、更具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孫曉慧.中國英語教師教育與專業(yè)發(fā)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J].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3).
[2] 羅小蘭.教師勝任力研究的緣起、 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12).
[3] 趙霞.論語言類教師勝任力特征的三個維度[J].重慶大學學報,2013(5).
[4] 陳云川,雷軼.勝任力研究與應用綜述及發(fā)展趨向[J].科研管理,2004, 25(6).
[5] Watts, D.. Campus-based pm-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survive? Part Ⅱ: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2, 33(2).
[6] Carl, Olson, Jerry & Wyett L. . 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 Project Innovation Summer, 2000, (7). 轉引自朱旭東.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9).
[7] 劉欽瑤,葛列眾,劉少英.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8] 邢強,孟衛(wèi)青.未來教師勝任力測評: 原理和技術[J].開放教育研究, 2003(4).
[9] 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