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
小引
常州常州,常來常往之州。
可我卻只知“蘇、錫、常”,從來沒有緣分走進常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今年“驛馬星”大動,百日內居然二進常州,一為七月份頒“童詩里的中國”獎,二為十月份“大美運河”采風,于是有此《常州三記》。須補充的一點:此為我的學友、江蘇省作協(xié)前副主席周桐淦欽定,他去年陪我走泰州,今年陪我走常州,誰的話都可以不聽,唯桐淦兄的指示必須執(zhí)行。
一、春秋運河
此行常州主題鮮明:大美運河。所以我們匆匆參加完南京的啟動儀式,便驅車常州。再補充一句:“大美運河”是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成立后的第一個活動,也是江蘇省旅游局撤銷前的最后一項創(chuàng)意。雖然是時間上的巧合,但也值得一說。因為許多歷史上的事件都由巧合乃至偶然串聯(lián)而成,“大美運河”也是如此。
大運河名氣極大,大到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我想主要是因為隋煬帝楊廣,他在話本小說中基本是一個敗家子皇帝的典型,為看揚州瓊花而修運河,為修運河而亡國。其實運河開鑿的歷史比楊廣早了許多,在揚州采訪時我知道最早的是邗溝,可是到了常州,才知道有條“春秋運河”居然比邗溝還早了九年!
“春秋運河”在常州土名“南市河”,不光土,還有點兒俗,但貨真價實的身份是“春秋運河”,所以在南市河立著一個巨型“常州市市級河長公示牌”,上面赫然在“河道名稱”一欄標注三個字:南市河。市級河長是一位副市長,下面是區(qū)級河長與鎮(zhèn)級河長,這條古老的河西起水關橋,東至天寧寺南,全長1.94公里。
我在公示牌前認真地向常州陪同的朋友建議:將南市河盡快更名,不,正名為“春秋運河”,應在政協(xié)會議上寫出一個提案,請人大代表們審議通過,否則“南市河”一味叫下去,真對不起開鑿此河的吳王和名將伍子胥。
另一收獲是兩首小詩。其一名《青果巷》,其二名《春秋運河》。錄下供大家同樂。《青果巷》這樣寫道:“江南文脈何處尋?青果巷內古宅深。春秋運河洗歲月,碼頭細察舊踏痕?!鼻喙锱脏從鲜泻?,此巷文化及歷史名人極多,張?zhí)?、瞿秋白均誕生于此巷,惲代英也是巷內土著,此外文壇壽星周有光、明代大儒荊川先生唐順之,都是此巷中人。尤其周有光先生,百歲時感言:人生的曲線在八十歲下降,然后轉向低谷——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此翁百歲感言令人既汗顏又亢奮:八十歲才到人生事業(yè)的高峰,我們還差得遠哪。
周有光先生壽至一百一十二歲,他因此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所以我為他亦寫小詩云:“福地方有此壽翁,一生事業(yè)笑歸零。半為金融半文字,樂為俗世撞醒鐘。”周先生的表弟是我熟悉的詩壇長者屠岸,知道周先生前半生從事金融事業(yè),后半生專攻文字改革。屠岸先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資深總編輯,二十歲出頭就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雖疾病纏身,卻也壽至九十三歲,由此可見遺傳基因的強大生命力。
關于春秋運河,我的一首小詩是這樣寫的:“聲名遠揚大運河,河到毗陵故事多。夫差運兵掘地脈,伍員獻策壯吳國?!迸晔浅V莨琶?,極有味道,當然典故更多。
二、龍泉印泥和蒙古狀元
“龍泉寶劍龍泉泥,朱印至此方稱奇!五代工匠悉心制,藕絲牽出驚天藝!”(拙詩《龍泉印泥》)
家中有一盒榮寶齋的八寶印泥,用得十分稱手,但有一天來了位天津書畫界兼收藏界的朋友,聞了聞我書法上的印后,說道:“您的字不錯,只是印泥質量平平。”
此次走常州,逛篦箕巷時,意外闖到璟昌印社,即繆氏龍泉印泥店,五代制作龍泉印泥,所用絮狀物不是蠶絲是藕絲,是請人從荷葉稈中一根根抽將出來,極其費工費時的獨門絕技。所以拓印之紙浸入水中,三晝夜而印文鮮紅朗明,類似童話——我馬上買了一盒最大最重的,繆老板稱是“鎮(zhèn)店之寶”,割愛給我后留影紀念,告訴我他也是“老三屆”知青,同齡人。
同齡人見同齡人,知青遇知青,更重要的是知道除了漳州八寶印泥外還有常州龍泉印泥,一種由于產量為品質和工藝所限,只能小批量制作的字畫珍品,不寫下來真不應該!此印泥創(chuàng)始于清代康熙四年,夏不透油,冬不凝凍,聞之有異香,堪稱地道的文房之寶,說“國之精粹”亦不為過!
下一個話題是常州狀元,常州人杰地靈,歷史上以“科名之盛”著稱,狀元郎從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的佘中起,到清乾隆二年(1737年)的名宦于敏中止,前后出了二十多名狀元??晌易叱V?,最感興趣的是一個元至正五年(1345年)右榜狀元,我的老鄉(xiāng)普顏不花,又譯巴布哈,字希古,是定居溧陽的蒙古族人,所以也列入了常州狀元榜。
在相關資料上看到狀元普顏不花的資料,說他童年時天資聰慧,考中了元代童子科,然后進入元代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讀書,學蒙文漢文、四書五經的同時,還要騎馬射箭,所以我覺得漢族士子,尤其是人杰地靈的常州的學子考中狀元很正常,可是居住溧陽的普顏不花也考中狀元,應該是中國科舉史上的另類佳話,他在母語蒙語之外要加持另一種母語:漢語,因此他應試的難度應該要大一倍以上。故得一詩贊曰:“常州狀元如星辰,獨鐘塞外牧馬人。大元科考沿宋制,幾人悟得此艱辛?”
向常州的蒙古狀元致敬。
三、拜謁瞿秋白
秋白先生一直是我極崇敬的革命先烈,他出生于青果巷82號院內的天香樓,從這里走出后,經歷中國革命的風風雨雨,最后犧牲在福建長汀,2016年我和一批中國作家走訪長汀,專程到他犧牲處祭奠,寫過新舊兩首小詩紀念。舊詩這樣寫道:“黨史文壇獨一人,秋風凜凜明月心。筆下輕留多余話,槍口見證主義真?!?/p>
此行常州,有兩個心愿:一個是拜謁蘇東坡終老之地藤花舊館,另一個是參觀秋白故居。兩個心愿最后都實現(xiàn)了。到常州第一個下午即拜訪藤花舊館,看蘇東坡臨終時倚過的木板,還有刻在墻上的《臨終悟語》,最后他說的居然是關于佛學追求的四個字:“著力即差”。東坡一生,瀟灑自如,臨終依然如此頑皮,的確是天下第一詞客。
秋白紀念館在覓渡橋頭,是從前宗族的祠堂。參觀時才知道秋白家世清苦,父親不能持家,母親金衡玉含辛茹苦拉扯他們兄妹,結果在秋白十幾歲時服毒自盡,給秋白打擊極大。壁上懸有一首秋白手跡《哭母》詩:“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淚痕新。饑寒此日無人管,落上靈前愛子身。”落款是“丙辰清明”。這個情景與魯迅先生家境相似,都是家道中落給敏感的少年心靈刻下了永難磨滅的傷痕,也許相似的童年際遇讓兩個文豪引為知己,才有了后來魯迅與秋白交往的諸多佳話,包括秋白困居上海時以魯迅筆名發(fā)表的十四篇文章,魯迅預先將稿費給他度過困厄。在紀念館我還意外見到中國作協(xié)老主席茅盾先生題詩:“左翼文臺兩領導,瞿霜魯迅各千秋。文章煙海待研證,捷足何人踞上游?!蓖瑫r代人點評同時代人,準確中不乏尊重,一句“各千秋”,令人感慨萬端。
秋白先生犧牲時三十六歲,當時駐長汀的宋希濂部隊是三十六師,而且宋是秋白先生當年的學生。秋白先生被捕后待遇還不錯,沒有嚴刑拷打,留下若干詩詞文字,包括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話》。他在汀州獄中寫了一組詩詞,其中一首《卜算子》頗感人:“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眼底云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渲簹?,一任風和雨,信是明年春再來,應有香如故。”
沒有豪言壯語,卻有信仰硬度,所以在瞿秋白先生的銅像前我虔敬肅立,把兩年前走長汀的詩又默念一遍:“黨史文壇獨一人,秋風凜凜明月心。筆下輕留多余話,槍口見證主義真?!?/p>
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為瞿秋白,也為張?zhí)?、惲代英這些常州青果巷走出的杰出人物、一代英烈。
了不起的常州,值得常來常往。
2018.12.30
責任編校 鄧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