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英 江英
急性腦卒中為神經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 臨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體溫改變以及呼吸頻率改變等, 還可能伴有應激性潰瘍,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以往, 在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搶救時常采用常規(guī)護理進行干預, 但由于護理措施簡單、缺乏條理性與針對性, 干預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 為急性腦卒中患者探尋一種更有效的護理方案意義重大。本研究選取了98 例急性腦卒中患者, 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與急診護理路徑護理, 比較干預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3 月~2017 年1 月本院治療的98 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49 例。實驗組中男23 例, 女26 例;年齡48~85 歲, 平均年齡(69.2±6.7)歲;病理類型:腦梗死27 例, 腦出血22 例;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4~12 分, 平均GCS 評分(7.8±2.1);文化程度:大學3例, 高中或中專12例, 初中22例, 小學12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 女24 例;年齡46~81 歲, 平均年齡(68.7±7.2)歲;病理類型:腦梗死29 例, 腦出血20 例;GCS 評分3~14 分, 平均GCS 評分(7.7±2.0);文化程度:大學2 例, 高中或中專11 例, 初中20 例, 小學16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GCS 評分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急診常規(guī)護理干預, 即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積極配合搶救等。實驗組患者接受急診護理路徑干預, 具體干預措施為:①在接診前, 護理人員提前準備好平車、搶救設備與藥品等, 并通知相關科室醫(yī)護人員做好急救準備工作, 在將患者送至急診室后迅速地對其進行搶救。②在接診10 min 內, 做好預檢分診工作, 為患者迅速開通綠色通道(先治療后繳費), 并積極快速地完成病史采集、常規(guī)檢查工作, 認真評估其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狀態(tài), 此外對患者實施心電監(jiān)護、吸氧以及靜脈通道建立。③在接診20 min 內, 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血糖、凝血常規(guī)以及急診生化八項等一系列必要檢查, 并完善心電圖監(jiān)測與顱腦CT 或MRI 掃描等檢查。④在接診30 min 內, 等待患者顱腦CT 的檢查結果, 根據患者檢查結果決定治療方案, 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為顱腦缺血性病變, 在接診1 h 內根據患者情況并爭取患者家屬意見決定是否行溶栓治療, 若患者不具有溶栓治療指征或者患者家屬不接受溶栓治療, 則將患者送往神經科接受治療, 若患者具有溶栓治療指征且家屬接受溶栓治療, 則在患者家屬簽字后同意后, 將患者送至神經內科進行溶栓治療;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為顱腦出血性病變, 則盡快將其送至神經科接受進一步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從入院到確診時間、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 同時觀察兩組致殘與死亡情況的 差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從入院到確診時間、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從入院到確診時間、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分別為(16.3±2.8)、(21.6±4.5)min,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5.3±4.0)、(38.2±5.1)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致殘與死亡情況比較 實驗組致殘率、死亡率分別為12.2%、2.0%,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7%、16.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從入院到確診時間、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比較( ±s, min)
表1 兩組從入院到確診時間、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比較( ±s, 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 a P<0.05
組別 例數(shù) 從入院到確診時間 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對照組 49 25.3±4.0 38.2±5.1實驗組 49 16.3±2.8a 21.6±4.5a t 12.903 17.085 P<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致殘與死亡情況比較[n(%)]
由于急性腦卒中治療時間窗通常為發(fā)病后6 h 內, 其中超早期溶栓治療最佳時間在發(fā)病后3~6 h 內, 顱腦內血腫清除最佳時間在發(fā)病后5~7 h 內。因此, 急性腦卒中是否能成功救治的關鍵在于搶救的及時程度[2]。近年來, 隨著CT、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設備的快速普及, 使院內急性腦卒中的定性診斷變得簡單、準確, 再加上搶救工作的及時開展, 大大降低了急性腦卒中的臨床致殘率與死亡率, 而在搶救過程中有效的護理干預也為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以往, 臨床實施搶救時, 常輔以急診常規(guī)護理干預, 以配合搶救工作的開展, 從而提升搶救成功率, 但因常規(guī)護理方案對于護理措施的銜接把握得不夠及時與高效, 且缺乏預見性, 因此在提升搶救成功率方面不是十分理想[3]。因此, 在急性腦卒中搶救中如何進行護理干預成為近年來神經科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近年來, 隨著臨床護理學的不斷進步, 急診護理路徑逐漸普及于臨床治療中, 且干預效果滿意。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從入院到確診時間、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分別為(16.3±2.8)、(21.6±4.5)min,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5.3±4.0)、(38.2±5.1)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致殘率、死亡率分別為12.2%、2.0%,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7%、16.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急性腦卒中患者搶救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效果較為滿意, 可縮短急救時間, 降低致殘率、死亡率。分析原因:在接診患者之前, 護理人員已提前準備好相關搶救藥械與器械, 以便在接診后第一時間配合搶救工作, 盡可能縮短搶救停留時間, 為搶救工作爭取了更多寶貴時間;在接診之后, 立即開通綠色通道, 打破常規(guī)先掛號后搶救規(guī)則, 迅速地為患者完善檢查, 并根據患者顱腦CT 等檢查結果為其做進一步救治, 在接診-檢查-搶救環(huán)節(jié)一氣呵成, 最大限度地縮短了患者從入院到確診、從確診到有效急救時間, 對搶救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4-6]。
綜上所述, 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腦卒中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理想, 可有效縮短搶救時間, 并降低臨床致殘率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