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香
通過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 將肢體運動障礙恢復, 對腦梗死患者疾病康復有著積極意義。本研究選取本院2017 年 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腦梗死患者, 采用分期康復護理, 取得了滿意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腦梗死患者, 均與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診斷標準符合, 并經(jīng)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 排除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并、精神或者意識障礙病例。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50 例。實驗組中, 男31 例, 女19 例;年齡51~78 歲, 平均年齡(64.5±4.6)歲;病程1~8 年, 平均病程(4.5±2.2)年。 對照組中, 男33 例, 女17 例;年齡53~80 歲, 平均年齡(66.5±4.7)歲;病程1~6 年, 平均病程(3.5±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實驗組采用分期康復護理, 即依據(jù)患者病情嚴重度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 具體方法如下。
1.2.1 急性期護理 該階段的護理重點在于擺放良肢位, 盡量取側(cè)臥位, 在患肢下墊一薄被, 并定時幫助變換體位, 對患肢各個關節(jié)開展被動運動, 力度要適宜, 以不疼痛為宜, 循序漸進進行。
1.2.2 穩(wěn)定期護理 該階段患者病情穩(wěn)定, 可使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結(jié)合開展, 訓練內(nèi)容均是由簡到難, 逐步增加運動量。可以開展的康復訓練內(nèi)容有:自行體位轉(zhuǎn)換、翻身、單腿站立、肢體小幅度內(nèi)旋、外旋、屈曲、外展等, 同時增加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包括自行穿衣、脫衣、洗漱等。待患者能夠自如的開展以上動作后, 適度增加訓練難度, 在主動訓練后, 進行手指、手背、腕部、前臂、肩部的按摩, 力度要適宜, 以患者不感覺疼痛為宜。
1.2.3 延續(xù)性護理 出院前, 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并發(fā)放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訓練手冊, 出院后繼續(xù)進行康復訓練, 并讓家屬隨時記錄康復訓練成果、問題等, 并教會患者及家屬測量血壓的方法及用藥方法、飲食及訓練期間注意等, 叮囑到醫(yī)院復診, 1 次/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Lovett 6 級分級法(0~5 級)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0級:肌肉收縮不可預知;1 級:肌肉輕微收縮, 不會使關節(jié)運動;2 級:外物支撐下可大范圍肢體運動;3 級:自行簡單肢體運動, 阻力難以對抗;4 級:一定阻力下也不會影響自主運動;5 級:能抗較大阻力。采用NDF 與NHP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jīng)狀況及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估, 兩表總分均為100 分, 分數(shù)越高, 表示神經(jīng)狀況及生活質(zhì)量恢復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變化比較 干預前,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等級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肢體運動功能等級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NDF、NHP 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NDF、NHP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NDF、NHP 評分分別為(80.6±6.2)、(78.6±3.6)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69.3±5.9)、(62.3±2.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變化比較( ±s, 級)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變化比較( ±s, 級)
注:與對照組比較, a P<0.05, b P>0.05
組別 例數(shù) 上肢功能 下肢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50 1.8±0.2b 3.1±0.2a 1.9±1.2b 3.2±0.6a對照組 50 1.7±0.4 2.4±0.6 1.8±2.3 2.1±0.7 t 1.581 7.826 0.273 8.437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DF、NHP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DF、NHP 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 P<0.05, b P>0.05
組別 例數(shù) NDF 評分 NHP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50 55.2±5.6b 80.6±6.2a 42.8±3.7b 78.6±3.6a對照組 50 55.1±4.2 69.3±5.9 42.5±2.6 62.3±2.7 t 0.101 9.336 0.469 25.613 P>0.05 <0.05 >0.05 <0.05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 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 也稱缺血性卒中, 是因各種因素導致患者局部腦組織功能障礙, 出現(xiàn)缺血缺氧病變及神經(jīng)功能缺損 等[1,2]。腦梗死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 常合并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以四肢麻木、肢體運動障礙、頭暈、偏癱、失語等為主要表現(xiàn), 嚴重的會出現(xiàn)缺血性休克, 危及生命安全[3]。有調(diào)查顯示, 約有>80%的腦梗死患者會出現(xiàn)肢體運動障礙, 使得部分或者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大大降低了生活質(zhì)量。由此, 實施康復護理干預非常有必要[4-7]。
此次研究通過實施分期康復護理, 即將疾病分為急性期與穩(wěn)定期, 在急性期因為病情不穩(wěn)定, 不開展主動訓練, 通過擺放良肢位、定期幫助翻身與被動訓練, 可有效對抗痙攣, 預防壓瘡及肩關節(jié)脫位, 為病情盡快穩(wěn)定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在穩(wěn)定期, 主動與被動訓練結(jié)合, 開展全面的功能訓練, 對患者運動神經(jīng)元刺激, 促使神經(jīng)組織與腦細胞重建, 逐步加快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延續(xù)性康復護理, 則是個體化對患者進行院外護理, 使院內(nèi)護理方法順利延續(xù)到院外, 使預后得到改善[8-10]。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 干預前,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等級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肢體運動功能等級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NDF、NHP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NDF、NHP 評分分別為(80.6±6.2)、(78.6± 3.6)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69.3±5.9)、(62.3±2.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分期康復護理是更具有針對性與個性化的護理模式, 在腦卒中患者病情康復中運用, 可以發(fā)揮這一護理特色, 促進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 在腦梗死患者病情康復中運用分期康復護理, 加快了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改善了神經(jīng)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 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