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東紅 陳敏 葉偉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 由于胰島β 細胞損傷使得胰島素分泌減少而導致血糖升高, 分為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如果血糖得不到有效地控制, 容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2]。當通過改變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或服用藥物很難控制血糖時, 應采用注射胰島素。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胰島素應盡早使用, 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是門冬胰島素和甘精胰島素[3]。本研究旨在觀察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門冬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7 月~2018 年7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糖尿病新發(f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有典型糖尿病癥狀, 即“三多一少”癥狀, 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②2 h PBG≥11.1 mmol/L, HbA1c≥9.0%;③患者均為 2 型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無心腦血管和肝、腎等臟器的病變。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1 例。治療組患者中, 男19 例, 女22 例;年齡4~73 歲, 平均年齡(43.5± 16.8)歲;病程1~30 年, 平均病程(22.2±17.3)年。對照組患者中, 男18 例, 女23 例;年齡5~71 歲, 平均年齡(41.5± 17.1)歲;病程2~31 年, 平均病程(24.1±18.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按體重計算標準熱量卡嚴格控制飲食。對照組患者使用門冬胰島素30 注射液, 在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治療組使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于三餐前皮下注射, 加用甘精胰島素注射液于晚上皮下注射。用艾科全血糖儀監(jiān)測空腹、三餐后2 h 和睡前的指末血糖值。根據(jù)血糖值調(diào)整胰島素注射劑量, 使其血糖控制在一個正常水平, 觀察 4 周, 3 個月后檢測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 包括FPG、2 h PBG 和HbA1c;比較兩組患者血糖首次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用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FPG、2 h PBG 和HbA1c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FPG、2 h PBG 和HbA1c 均明顯低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的FPG、2 h PBG 和HbA1c 分別為(6.34± 1.13)mmol/L、(7.91±1.41)mmol/L、(6.19±1.04)%,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25±1.02)mmol/L、(8.89±1.29)mmol/L、(7.88± 1.25)%,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糖首次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用量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血糖首次達標時間(7.01±1.56)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8.68±1.68)d, 胰島素用量(36.92±1.51)IU 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7.34±1.88)IU,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 P<0.05
組別 例數(shù) FPG(mmol/L) 2 h PBG(mmol/L) HbA1c(%)治療前 治療 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1 10.53±1.33 6.34±1.13ab 14.43±1.39 7.91±1.41ab 9.51±1.32 6.19±1.04ab對照組 41 10.45±1.24 7.25±1.02a 14.45±1.42 8.89±1.29a 9.48±1.09 7.88±1.25a t 0.2817 3.8277 0.0644 3.2835 0.1122 6.6549 P 0.7789 0.0003 0.9488 0.0015 0.9109 0.0000
表2 兩組患者血糖首次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用量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首次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用量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 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血糖首次達標時間(d) 胰島素用量(IU)治療組 41 7.01±1.56a 36.92±1.51a對照組 41 8.68±1.68 47.34±1.88 t 4.6642 27.6696 P 0.0000 0.0000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 由于胰島β 細胞損傷使得胰島素分泌減少而導致血糖升高, 當FPG≥7.0 mmol/L 或2 h PBG≥11.1 mmol/L 即可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分為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患者多為<20 歲的青少年和兒童, 主要與遺傳、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guān), 需要終生注射胰島素[4]。2 型糖尿病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患者多為中老年人, 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 2 型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提高, 同時患者逐漸年輕化, 如果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各種臟器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 容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5]。
當通過改變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或是服用藥物很難控制血糖時, 應采用注射胰島素,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胰島素應盡早使用, 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是門冬胰島素和甘精胰島素。門冬胰島素是速效胰島素, 在胰島素β 鏈的第28 位的脯氨酸被門冬氨酸取代, 具有起效快的特點, 可在皮下注射后4 h后達到作用高峰, 能夠較好地模擬胰島素分泌模式, 但是容易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甘精胰島素是長效胰島素, 在胰島素α 鏈的第21 位的門冬氨酸被甘氨酸取代[6], 皮下注射可在局部形成沉淀, 緩慢釋放胰島素, 一般在2 h 后起效, 可持續(xù)作用24 h, 可平穩(wěn)地降低血糖。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觀察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門冬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效果, 結(jié)果顯示,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FPG、2 h PBG 和HbA1c 均明顯低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的FPG、2 h PBG 和HbA1c分別為(6.34±1.13)mmol/L、(7.91±1.41)mmol/L、(6.19± 1.04)%,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25±1.02)mmol/L、(8.89± 1.29)mmol/L、(7.88±1.25)%,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血糖首次達標時間(7.01±1.56)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8.68±1.68)d, 胰島素用量(36.92±1.51)IU 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7.34±1.88)IU,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與單獨使用門冬胰島素30 注射液相比, 采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加用甘精胰島素注射液治療糖尿病的效果顯著,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縮短血糖首次達標時間, 減少胰島素用量,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