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有飛翔的夢想,神話故事中神仙可以飛,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潛龍在淵,飛龍在天,是飛的夢想。風起云涌,神仙從天而降,孫悟空大鬧天空,是飛的向往;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也是人類渴望飛的折射。
上古神話與先秦諸子中有很多飛的故事?!肚f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譯文: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莊子是在說魚,說鳥嗎?不過是借大魚、大鳥,表述人類想飛的夢想?!俄n非子·十過》說到人類的飛天夢想。“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秉S帝御蛟龍飛行,風雨被其驅(qū)趕,氣象壯闊。
神話故事似乎荒誕不經(jīng),怎么可以驅(qū)趕風雨,駕馭蛟龍,日行萬里,巡天遙看?神話故事并非都是荒誕,面對自然的神奇力量,弱小的人類,在尚無強大科學技術來馴服自然的情況下,表達了對天對地對自然的敬畏,也萌發(fā)了改變命運、征服自然、改善環(huán)境、駕馭天地的愿望。因為有夢想才有創(chuàng)造力,才能讓夢想飛翔起來,并逐漸實現(xiàn)。
《墨子》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闭f的是木匠祖師爺魯班制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所謂木鳥就是風箏,風箏是中國人夢想能飛,并且飛起來的一個實證,當時載人飛行還沒做到,不過明朝人萬戶因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行而名垂青史。古代的風箏不僅僅是娛樂健身的工具,還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著偵查、傳遞信息的功能。春暖花開時,兒童“忙趁春風放紙鷂”是放飛夢想,是飛天的延續(xù)。
飛翔夢,在人們心內(nèi)積蓄力量,通過努力,一步步向前推進。飛機上天了,飛船出現(xiàn)了,登月成功了,月宮中的嫦娥不再寂寞。人類在月球上邁出的一小步,是人類前進的一大步。
漢畫像有大量的龍車、鳥車、鹿車圖像,都安上了以白云做成的輪子,可以騰云駕霧,在天空中遨游。人在天空中翱翔,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jīng)不是神話,但正是因為在上古時期中國人有飛天的夢想,才促進了飛行技術、航天技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