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同時也是一種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疾病,該病的發(fā)生是由機械通氣48 h后至拔管后48 h內所引起的一種肺炎,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能夠導致新生兒死亡,為此臨床上需格外注意[1-2];我院為了探討氣管抽吸標本微生物檢測在預測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作用,選取92例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兒作為研究對象,見正文描述。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2例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是否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分為觀察組(符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標準)與對照組(不符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標準),每組各46例;其中,男性患兒共42例、女性患兒共50例;胎齡范圍26~42周,平均胎齡為(33.45±1.05)周;體質量范圍852~2 753 g,平均體質量(1 802.51±15.23)g。
在無菌條件下通過氣管插管將呼吸道分泌物取出或通過更換氣管插管時收集導管末端的分泌物,隨后進行細胞培養(yǎng),即將標本接種在平板上培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篩選生長良好可凝致病菌接種在細菌鑒定板上進行微生物鑒別。
觀察及評估兩組患兒的病原微生物檢出率、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病死率。
選擇SPSS 2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在性別、入院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ALT對比(P>0.05);兩組患兒在胎齡、出生體質量、機械通氣時間對比(P<0.05),見表1。
觀察組中革蘭陰性菌以鮑曼不動桿菌占比最高,革蘭陽性菌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真菌中以白假絲酵母菌占比最高,見表2。
觀察組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而病死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病機制,僅認為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微生物具有密切相關聯(lián)系,按照微生物的類型可分為兩種,即為內源性與外源性[3-5];一旦新生兒實施氣管插管,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黏膜纖毛清除功能,繼而導致內源性或外源性微生物定植在呼吸道內,最終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其中外源性微生物來自醫(yī)務人員手部污染、抽吸裝置污染、加濕器污染等,針對以上情況的發(fā)生臨床上需做好消毒及滅菌工作,盡可能的避免外源性微生物的出現(xiàn),對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具有積極作用[6-8]。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兒的病原微生物檢出率分布(例)
表3 兩組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病死率觀察
曾有學者研究表明: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等因素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即是因為低出生體重的新生兒免疫系統(tǒng)不完善,無法抵抗來自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加上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能夠進一步增加院內感染幾率[9-11];于本次研究結果中可看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胎齡、出生體質量、機械通氣時間等因素對比(P<0.05);與趙曉紅等[12]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即對照組與VAP組的胎齡、出生體質量、機械通氣時間對比(P<0.05),由此說明以上因素是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且經(jīng)氣管抽吸標本微生物檢測可發(fā)現(xiàn)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病原微生物中以革蘭氏陰性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其次為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受經(jīng)機械通氣的影響可進一步加快消化道或上呼吸道定植菌進入肺部組織速度,最后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疾病。
綜上所述,氣管抽吸標本微生物檢測用于預測新生兒是否患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通過對病原微生物的檢出,及時為臨床診治提供客觀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