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作新
嚴重不穩(wěn)定性腰椎骨折的治療目標是通過手術解除脊髓神經壓迫、重建脊椎穩(wěn)定性、恢復脊柱正常生理序列,為脊髓、神經的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1]。目前臨床對于腰椎骨折的手術入路尚無統一標準,常采用前路、后路等方式治療,各有其優(yōu)缺點。其中后路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輕微、矯治效果好,但不能處理突入椎管內的碎骨塊,影響遠期治療效果[2]。本研究探討采用前后路聯合治療嚴重不穩(wěn)定性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3 月—2016 年5 月浙江省寧波市康復醫(yī)院骨科手術治療的嚴重不穩(wěn)定性腰椎骨折患者84 例,根據手術入路分為后路手術組(對照組)47 例、前后路聯合手術組(聯合組)37 例。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1)患者外傷病史明確;(2)入院后經X 線、CT、MRI 檢查確診為腰椎爆裂性骨折;(3)患者伴有嚴重的雙柱骨折、椎體高度丟失超過50%,合并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4)由本院同一組醫(yī)生實施手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
1.3 排除標準 (1)凝血功能障礙;(2)既往精神疾病、癡呆等病史;(3)病理性骨折(腫瘤、結核、嚴重骨質疏松);(4)肝腎功能疾??;(5)免疫系統疾病。
1.4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后路手術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俯臥位,腹部懸空。取后正中切口,C 臂機下確認傷椎位置,顯露傷椎上、下各1個椎體的椎板、關節(jié)突、橫突,打入椎弓根螺釘,復位椎體,清除椎管內碎骨塊,根據傷椎前方椎管占位情況行椎板切除徹底減壓。安裝固定棒進行矯形復位,以恢復脊柱高度,安放橫連桿固定。徹底止血后在椎板減壓處放置明膠海綿,行椎板、關節(jié)突處植骨融合。術畢放置引流,并逐層關閉切口。聯合組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麻醉方法同上,在完成后路手術后患者轉為右側臥位。根據受傷腰椎的部位,以傷椎為中心,作腰椎前路改良橫切口,長約10cm,逐層切開。胸腹膜外入路進入,結扎受傷節(jié)段血管,充分顯露傷椎及其上下各1 個椎體,在上下椎體置入前路椎體螺釘。摘除傷椎上下椎間盤,行骨折椎體次全切除。將碎骨組織填入鈦網、壓緊。適度撐開傷椎,置入鈦網,連接棒置入固定。術畢放置引流,并逐層關閉切口。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測量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術后即刻、術后6 個月的腰椎前凸角、椎體前方高度丟失、椎管前方占位測定值變化情況。分別于手術前、術后即刻、術后6 個月時采用CT 機(美國GE 公司Light Speed VCT)、影像工作站PACS 系統等測量、計算腰椎前凸角、椎體前方高度丟失、椎管前方占位測定值變化。椎管前方占位率=(骨性椎管容積-纖維性椎管容積)/骨性椎管容積。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后6 個月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采用美國脊柱損傷協會(ASIA)分級標準[3]進行分級判定。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聯合組37 例中男22例,女15 例,年齡29~73 歲,平均(49.5±11.1)歲,腰椎損傷節(jié)段:L3 19 例,L4 11 例,L5 7 例;損傷原因:交通事故27 例,高空跌落7 例,其他原因3 例;術前ASIA 分級[3]:B 級15 例,C 級15 例,D 級7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間隔3~14 天,平均(7.9±2.6)天。后路組47 例中男29 例,女18 例,年齡31~75 歲,平均(51.2±13.0)歲;腰椎損傷節(jié)段:L3 24 例,L4 13 例,L5 10 例;損傷原因:交通事故33 例,高空跌落12例,其他原因2 例;術前ASIA 分級:B 級19 例,C 級20 例,D 級8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間隔2~14 天,平均(7.5±3.0)天。兩組年齡、性別、受傷原因、腰椎損傷節(jié)段、ASIA 分級、受傷至手術時間間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聯合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嚴重不穩(wěn)定腰椎骨折患者手術情況比較(x±s)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椎前凸角、椎體前方高度丟失、椎管前方占位測定值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椎體前方高度丟失、椎管前方占位測定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術后6 個月,聯合組腰椎前凸角測定值高于對照組(P 均<0.05),椎體前方高度丟失、椎管前方占位測定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 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嚴重不穩(wěn)定腰椎骨折患者腰椎前凸角、椎體前方高度丟失、椎管前方占位測定值比較(x±s)
2.4 兩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術后6個月,聯合組ASIA 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嚴重不穩(wěn)定腰椎骨折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一般認為,脊柱前部結構承受椎體大部分載荷,脊柱前中柱受力為80%~90%,后方為10%~20%。在脊柱遭受高能量創(chuàng)傷后往往累及前、中、后三柱,其中以前柱損傷最多,中柱次之,后柱較少[4]。后路手術雖然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勢,但不能很好地處理突入椎管內的碎骨塊,僅僅依靠后路內固定器械往往難以達到前柱的理想載荷分布[5]。
本研究中前后路聯合治療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均顯著高于后路手術患者。提示前后路聯合入路治療嚴重不穩(wěn)定性腰椎骨折患者操作更繁瑣,可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中出血量,手術創(chuàng)傷更大。
本研究中前后路聯合治療患者術后即刻、術后6個月時的腰椎前凸角測定值高于后路,椎體前方高度丟失、椎管前方占位測定值顯著低于后路手術患者,提示前后路聯合入路手術治療嚴重不穩(wěn)定性腰椎骨折術后重建椎體高度及穩(wěn)定性更好。因為前后入路手術操作可在直視狀態(tài)下進行,不僅可有效處理椎體脫位、關節(jié)突、關節(jié)鎖骨折,還可清除突入椎管碎骨塊,植骨質量好,傷椎可獲得有效支撐,更有利于恢復脊柱高度、重建脊柱矢狀面平衡、恢復脊柱的正常載荷分布和生物力學特征。
本組資料還顯示,前后路聯合治療患者術后6個月時的ASIA 分級優(yōu)于后路手術患者,提示前后路聯合入路手術治療嚴重不穩(wěn)定性腰椎骨折術后神經功能恢復效果更好。這是由于前后入路手術操作可很好地處理突入椎管內的碎骨塊,獲得更加徹底的減壓效果,使神經受壓狀況得到更好地緩解。
綜上所述,前后路聯合入路手術治療嚴重不穩(wěn)定性腰椎骨折患者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較多,但是手術后重建椎體高度及穩(wěn)定性更好,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