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人民醫(yī)神經內科,江蘇 常州 213000)
腦梗塞是老年人群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嚴重的影響[1]。腦梗塞是由于患者的腦部血液供應發(fā)生障礙所導致,患者的腦部會出現缺血、缺氧的癥狀,進而使患者的血管、神經等出現軟化或者壞死,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功能障礙。老年腦梗塞能夠致使老年人群出現眩暈、肢體癱瘓、惡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導致患者出現急性昏迷等癥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臨床上需要對老年腦梗塞患者實施及時的搶救治療,確?;颊呱w征的平穩(wěn),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需要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提升治療的效果[3]。本文主要研究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腦梗塞患者50例,時間為2015年3月-2018年3月,根據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2組,每組25例患者。
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6 2-8 6歲,平均年齡為(73.82±7.36)歲;其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
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6 3-8 7歲,平均年齡為(74.91±7.45)歲;其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
使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措施為:老年腦梗塞患者在進入醫(yī)院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及時的搶救,并實時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在對患者進行搶救治療時,對患者實施合理的吸氧治療,并將患者的病房溫度、濕度調整至舒適的范圍,使患者有較為舒適的環(huán)境接受相關治療;患者在治療后,需要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護理,定時幫助患者進行翻身和叩背等護理,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
觀察組患者接受個性化心理護理,護理措施為: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前,護理人員要詳細了解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然后根據患者的基本資料,向患者進行健康知識講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向患者說明腦梗塞的治療措施、飲食護理等多種知識,使患者對自身的病情有全面的認知;在和患者進行溝通期間,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然后使用和藹、友善的語氣和患者進行溝通,并采用安慰性和關心性的語言對患者的不良心理進行疏導,促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
護理后,對2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分,并進行對比。
治療后,使用spss20.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值小于0.05,則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強迫和敵意等心理狀態(tài)評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n) 軀體化 抑郁 焦慮 恐怖 強迫 敵意對照組 25 2.67±0.84 2.76±0.85 2.81±0.86 2.66±0.81 2.77±0.79 2.59±0.76觀察組 25 1.83±0.54 1.86±0.57 1.77±0.54 1.41±0.49 1.82±0.50 1.45±0.18
老年人群的身體會逐漸進行衰退,身體內的各項器官、組織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進而使老年人群容易出現多種疾病[4]。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導致我國老年患者逐年上升,在老年人群的疾病當中,腦梗塞是老年人群最為常見的疾病,此病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腦部血管發(fā)生退化,使其腦部供血功能出現障礙,進而產生腦梗塞。腦梗塞患者的腦部功能會受到較大的損傷,能夠造成患者出現各種功能障礙,比如吞咽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同時患者還會出現恐懼、抑郁、焦慮等多種負性心理,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5]。
臨床上,在對老年腦梗塞患者實施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者實施良好的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本次研究,對老年腦梗塞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對提升患者的治療,改善患者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個性化心理護理,是對患者實施健康知識講解和心理指導,能夠促使患者對疾病有全面的認知,使患者能夠很好的注意自身疾病的各種事項,增加患者的自我護理;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指導,能夠有效轉變患者的心理,促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接受治療和護理,進而促進病情的好轉。
本文研究得出,在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強迫和敵意等心理狀態(tài)評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老年腦梗塞患者接受個性化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