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 王曉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測量對臨床心理護理的指導作用。 方法 選取2018年1~6月期間本院精神科接收的患者25例作為觀察組,2017年7~12月接收的精神性疾病患者25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心理測量后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SAS、SDS評分情況。 結果 觀察組SAS評分為(38.65±6.47)分、SDS評分為(33.56±6.84)分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較對照組優(yōu)(92.00% vs. 6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結合心理測量結果,對精神科患者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能有效改善心理情況,緩解焦慮、抑郁癥狀,提高疾病治愈率,對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心理測量;臨床心理護理;指導作用;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11-0162-03
The guid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LIU Qun? ?WANG Xia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guid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thods 25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25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receiv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AS scores were (38.65±6.47) points and SDS scores were (33.56±6.84)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2.00%)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64.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results,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for psychiatric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lleviate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diseas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Guiding rol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TO)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顯示,精神性疾病是引發(fā)人類殘疾的第五大成因之一,其致傷殘率甚至遠高于各類癌癥[1]。多數(shù)精神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和心理問題,以焦慮、抑郁癥狀最為顯著,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交活動受到嚴重影響[2]。目前,心理護理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其存在明顯的隨機性,護理人員僅通過患者的語言或行為來評估患者心理不平衡的情況,致使所獲信息片面而狹窄,給予的心理護理措施只能被動地解決患者個別心因[3]。隨著心理護理的不斷發(fā)展,對心理護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也有了較嚴格的要求。對精神科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能促使患者盡快康復,有助于生活狀態(tài)的恢復,提高治療的轉歸效果[4]。心理測量則是滿足以上要求的最佳評估手段。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50例精神科接受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心理測試在心理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和指導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6月期間本院精神科接收的患者25例作為觀察組,2017年7~12月接收的精神性疾病患者25例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女例數(shù)比為14:11,年齡18~60歲,平均(41.25±6.17)歲,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11例,急性精神分裂癥樣精神病性障礙2例,躁狂抑郁癥12例;對照組男女例數(shù)比為15:10,年齡19~64歲,平均為(42.36±6.65)歲,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9例,急性精神分裂癥樣精神病性障礙5例,躁狂抑郁癥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的衛(wèi)生清潔情況、飲食習慣、睡眠質量等方面進行關注,與患者友好交流,實時掌握焦慮、抑郁情況,幫助患者疏導心理壓力。
觀察組患者依據(jù)心理測量結果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評估:入院后,采用焦慮抑郁評分量表評估患者心理情況。專職心理咨詢師根據(jù)患者陳述內(nèi)容和行為舉止,側面了解患者內(nèi)心情感、思維,初步掌握患者的體驗與經(jīng)歷、人格的關聯(lián),為后期心理干預做好準備工作。(2)心理干預: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深入病房與病患談心,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引導患者家屬主動將內(nèi)心顧慮進行傾訴,并及時解答其家屬對患者病情的疑問;幫助患者結交新朋友,熟悉病房環(huán)境;根據(jù)醫(yī)院環(huán)境及條件,適時開展趣味活動,如下棋、跳舞、知識保健活動講座等,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郁悶、壓抑的情緒,消除孤獨感。責任護士還需每日根據(jù)患者及家屬對護理計劃以及癥狀體征變化進行綜合評估,提高其護理配合度,并加以激勵性話語來引導患者配合治療,提高護患間的信任關系,減少兩者間的摩擦問題。(3)藥物治療。對有嚴重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可采用藥物(安定)治療,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服藥時間、劑量、方法、藥理機制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密切關注患者神志、皮膚有無不良反應。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SAS、SDS評分。根據(jù)患者精神狀況改善情況,將療效分為3類:痊愈、有效和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痊愈:患者心理狀態(tài)已恢復正常,能從事日常工作,生活能自理,能較好地適應社交活動;有效: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估結果顯示抑郁、焦慮情緒有顯著改善;無效:患者心理狀態(tài)無明顯改善,經(jīng)心理測量,結果顯示有嚴重抑郁、焦慮癥狀。采用美國教育衛(wèi)生部推薦的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郁自評量表,評估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抑郁、焦慮程度,滿分均為100分,共4等級,輕度抑郁/焦慮得分為50~59分,中度抑郁/焦慮得分為60~69分,重度抑郁/焦慮得分為70分以上。若SAS/SDS評分分值超過50分,則表明患者有抑郁/焦慮癥狀[5-6]。分數(shù)愈高,抑郁/焦慮癥狀愈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有顯著下降,但觀察組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670、2.790,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2.00%)明顯較對照組(64.00%)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心理測量在精神科應用最為廣泛,通過觀察法、心理物理法、晤談法等多種科學的方法來評價病患的心理活動水平、心理狀態(tài)以及人格特征,其信度、效度、區(qū)分度均較高,是一種測量心理現(xiàn)象的數(shù)量化手段[7]。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任何現(xiàn)象,只要是存在的,總有一種數(shù)量[8]。麥可爾也提到:凡是有數(shù)量的事物,均是可以用來測量的。由此作為心理測量的理論基礎,推進了心理研究領域的發(fā)展。目前,SAS自我評定焦慮量表和SDS自我評定抑郁量表是兩種較為常見的心理測量方式,對心理護理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心理護理與心理測量的區(qū)別:心理測量具有預見性,而心理護理中使用的觀察法所具有的隨機性,當患者不愿透露個人心理,護理人員所能觀察到的內(nèi)容就較為欠缺[9-10]。因此,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加以科學的心理測量,能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完善觀察內(nèi)容,指向性更強,可幫助醫(yī)護人員制定更科學、更規(guī)范的心理護理制度[11]。
近幾年來,心身疾病研究越來越受到醫(yī)學者的關注,已提高到了生物——心理——社會綜合水平。研究顯示,任何疾病均會使病患產(chǎn)生心理障礙。對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而言,也會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抑郁,使其在處理正常的社交關系上存在難度,甚至無法進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對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對疾病的痊愈、提高心理質量是現(xiàn)階段的主要研究方向[12]。而心理測量對心理護理有較為明確的導向,幫助護理人員準確地判斷和評估病患的焦慮、抑郁程度,并實施科學性、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心理護理,給予處于心理危機的人以心理上的幫助,讓其能盡快從悲傷或絕望的情緒中走出來,鼓勵患者重拾信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13]。新入院患者多數(shù)均認為自己精神狀態(tài)正常,對治療產(chǎn)生反抗心理,拒絕接受治療,甚至會大吵大鬧,護理人員可就患者意愿作為誘導條件,為患者提供恰當?shù)陌凳?,啟發(fā)患者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反省。對興奮性較高的患者,可以采取情緒宣泄的方式,如拍打枕頭、撕廢紙等,通過多種手段(語言說服、娛樂、心理干預等)來轉移患者注意力,調節(jié)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干擾神經(jīng)遞質的釋放,使焦慮、抑郁的情緒得到緩解[14]。醫(yī)護人員可對比量表測定結果,分析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后的療效情況,維持患者正常的心理平衡,使患者保持健康的身心,對疾病的恢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5]。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觀察組經(jīng)心理護理后焦慮、抑郁自評值下降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本文認為將心理測量引入至心理護理的范疇,可使護理工作更為科學、規(guī)范。
綜上所述,心理測量可作為心理護理實施的客觀依據(jù),對精神科患者病情恢復有著積極意義,使心理護理更具科學性和規(guī)范化,減輕心理壓力,促使患者疾病有較好的轉歸,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詹偉華,李青. 心理測量對臨床心理護理的作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9(4):28-29.
[2] 盛靜,方芳,貴文君,等. 老年人睡眠量表在臨床應用中的心理測量標準化問題[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 38(1):220-224.
[3] 鄒敏,席淑新,吳沛霞,等. 中文版安德森吞咽困難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1003-1007.
[4] 王佳,胡華,王毅超,等. 心理測量視角下醫(yī)學人文素養(yǎng)評價的理論思考[J]. 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7,37(2):208-211.
[5] 鄧小梅,張靜平,黃海珊. 心理測驗在心理護理評估中的應用現(xiàn)狀[J]. 中華護理雜志, 2016,41(3):259-261.
[6] 段泉泉,勝利,沈學武,等. SAS及SDS在中國應用狀況分析[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2,18(4):12-15.
[7] 駱思釗,蔡笑岳. 孤獨感的心理測量及其問題[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76-479.
[8] 劉艮英,龔純,李明鳳. 靜脈采血患者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測評及護理對策[J]. 華西醫(yī)學, 2015,(10):1962-1964.
[9] 徐麗萍,吳洪軍. 心理認知護理在心理測驗過程中應用效果研究[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 22(17):2274-2275.
[10] 鄭民纓. 獲取準確心理測量指數(shù)應注意的事項[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13):84-85.
[11] 章秀明,魏海洋,張琪,等. 11名醫(yī)院心理測量師倫理實踐現(xiàn)狀的訪談[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7,31(1):52-57.
[12] 林榮茂,嚴由偉. 心理測量視域下的擔憂研究及反思[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3(2):160-166.
[13] 李娟利,劉美麗,陳晨,等. 心內(nèi)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量表的構建與心理測量學評價[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7,23(34):4340-4343.
[14] 朱娜娜. 精神病患者臨床分期和康復期的心理護理措施探討[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5,9(18):219-220.
[15] 楊大會,許啟相,鄭康霞. 心理測驗量表在普外科患者圍術期心理干預中的應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 21(5):1183-1184.
(收稿日期: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