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承晉
【摘 要】器樂和人聲具有相對關系,而器樂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發(fā)展方式,皆可以統(tǒng)一稱作器樂。透過現象,對內部本質的規(guī)律與聯(lián)系進行總結,便是所謂的思維。為此,器樂思維就是在音樂作品中,使用器樂作品曲式結構,并以動機式原則為基礎的創(chuàng)作技法。
【關鍵詞】器樂化思維;音樂創(chuàng)作;運用
中圖分類號:J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060-01
對于歌曲的創(chuàng)作而言,器樂化思維極為重要,將聲音進行器樂化轉變,可以使得音樂極具藝術張力和富有表現力。學者馬勒曾言:“交響曲的基因便是藝術歌曲,而前者亦是后者在內容層面的一種拓展?!睂嶋H上,聲樂與器樂在本質上并無不同,前者離不開器樂化的潤色,后者,亦需要前者所蘊含的“歌唱屬性”。在歌曲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其中的器樂化思維主要涵蓋了三個方面,以下就對其進行深入分析。
一、“主題動機”貫穿發(fā)展
在創(chuàng)作聲樂旋律之時,“主題動機”需要貫穿始終,這也是最為典型的器樂化思維。實際上,很多經典的歌曲,都采用了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譬如侯建德的《酒干倘賣無》。在這首歌曲中,侯先生選用了一種最為簡單的音樂發(fā)展模式,使之構造成龐大結構的音樂劇《搭錯車》的主題曲。這首曲子的第一小節(jié)為下行四分音符,一拍一音;第二小節(jié),則是典型的長音,四拍。侯先生就是結合這兩個最為典型的音樂材料,并借助于下行五聲音階模進法,成功創(chuàng)作了這首曲子的前半部分。而中間部分,則選用了新音樂材料,使用上行模進法,成功完成中間一環(huán)的創(chuàng)作。借助于上行與下行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音樂呈現出波浪化的展現方式,使得歌曲所蘊含的情感,逐漸推至高潮。隨后,又使用節(jié)奏更為寬大的處理方式,使得音樂的情感充盈至頂點。賀綠汀所創(chuàng)作的《嘉陵江上》,也采用了這種主題動機貫穿方式。這種動機,主要體現在鋼琴前奏環(huán)節(jié),細心聆聽,就會發(fā)現“兩短一長”的節(jié)奏、八度大跳以及同音重復出現,這就是典型的主題性因素。這種因素在全曲中不斷重復出現,使得音樂材料有了顯著的統(tǒng)一性,同時還能展現出音樂材料的結構之力。
二、聲樂旋律的“非歌唱性”
聲樂旋律的“非歌唱性”是與聲樂旋律中的歌唱性具有相對關系的,前者最為常用的表現方式便是半音化處理,也就是在旋律之中,選用特定的自然調式音級之外的半音,或者音節(jié)。這些半音,種類較多,譬如和弦、調式、裝飾性等半音。其中和弦半音,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器樂化方式。從理論視角來分析,和弦半音的基礎便是和聲,亦與調性關系密切。譬如諸多種類的重金屬和弦的轉調或者離調,便能產生和弦半音。某種特定自然調式外的其它相關調式的音級,便是調式半音。該半音在聲樂旋律中,主要是借助于調式轉換或者綜合來實現。比如大小調轉換等。總之,該半音的運用,方式具有多元化。這種器樂化思維,可以使得聲樂旋律有了顯著的半音化屬性,音樂中的調性也因此得到很大的擴展,進而使得聲樂旋律有了非歌唱性。譬如黃自所創(chuàng)作《春思曲》,其中段就有了一定的半音化特征,而洗星海所創(chuàng)作的《斷章》等前期歌曲,除卻這種器樂化思維之外,還常用頻繁更換節(jié)拍、使用大跳音程等方式,來使得聲樂旋律呈現出非歌唱性特征。
三、聲樂旋律的“聲部化”
聲樂旋律的“聲部化”同樣是一種常用的器樂化思維,其核心特征就是對伴奏十分重視,通常采用鋼琴進行伴奏。針對伴奏與聲樂而言,后者的旋律僅僅是多聲部音樂中充當聲部之任。亦即這種器樂化思維就是將伴奏進行復雜化處理。譬如,舒曼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聲樂與鋼琴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其鋼琴伴奏不僅充任背景,同時還有著聲樂與鋼琴二重唱屬性,伴奏亦參與到歌唱的旋律中,使得音響與技巧變得更為豐富。鋼琴在舒曼所創(chuàng)作的曲子中,或前奏、或后奏,或中間插段,都有著妙用。他的很多曲子的旋律與鋼琴旋律交相輝映,互為補充,由此來蘊藉樂思。甚至在某些曲子里,鋼琴的地位更為突出。而且很多曲子都使用鋼琴伴奏來折射出詩意。部分曲子還涵蓋了較長的鋼琴后奏,從而展現出“樂已盡而意無窮”的意境。
這種聲部化思維,在我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也時常出現,譬如譚小麟所創(chuàng)作的《別離》等,都存在著兩部骨架技法,其中聲樂旋律與鋼琴伴奏中的低音聲部,形成了二聲部,由此進行了聲部化處理。音樂中低聲部與高聲部就是所謂的兩部骨架,學者興德米特認為,這種技術廣泛存在于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之中,而且極具特理性,所以,他表示,在創(chuàng)作歌曲時,完全可以優(yōu)先創(chuàng)作低聲部與高聲部,然后再對其他內容進行豐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歌曲創(chuàng)作過程中,器樂化思維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創(chuàng)作思維,貫穿主題動機,可以使得曲子的音樂材料維持統(tǒng)一,進而讓歌曲猶如器樂作品一樣,存在著統(tǒng)一的內部結構力。非歌唱性,則能讓歌曲的調式和調性呈現出美妙的變化,進而使得旋律變得美輪美奐,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得以強化。而聲部化,則通過伴奏的重視,使得聲樂與伴奏呈現出一體化,這種創(chuàng)作思維,亦能讓歌曲的整體藝術效果得到彰顯。
參考文獻:
[1]郭軼清.器樂化思維在舒伯特聲樂套曲中的體現[J].藝術探索,2013,27(1):91-92.
[2]張盼.論“五聲性思維”在中國傳統(tǒng)鋼琴作品中的運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