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芹設題
①現(xiàn)在我講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分別隱喻了文學的三個基本道理,而這三個基本道理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它們中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邏輯關系,也是我們每個寫作的人應當秉持的基本道理。
②先說第一個故事,許多年前,有一個在我的課堂上聽了一年課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說,曹老師,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嗎?我說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訴我是洗碗。這是不是有一點不可思議?她家住在山里,擁有青山綠水,但同時,又有讓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貧窮。貧窮到什么程度?貧窮到連幾分錢一盒的蛤蜊油都買不起,她告訴我,她想通過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點點油膩的感覺。這就是個人經驗,這是我們的想象力根本無法到達的地方,而這種個人經驗恰恰是文學所需要的經驗。
③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特的,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只屬于自己的世界。我出生在蘇北農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開門就能看到水,那個地方,是我巨大的寫作資源的倉庫。我的作品里頭,為什么沒有那些骯臟的意象?為什么沒有那些骯臟的辭藻?為什么沒有那樣的骯臟的境界?我想這是與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關的,我承認,我寫作品有一種“潔癖”。財富不在遠方,財富就在我們自己的腳下。
④再說第二個故事。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我們現(xiàn)在來寫一個關于羽毛的故事,然后我們把它變成圖畫書,說草地上有一根羽毛,無人問津,它也不知道在這個地方已經待了多久了。這天早晨,來了一個男孩,來了一個女孩,他們把這根羽毛撿起來看了看,然后重新丟到了草地上。臨走的時候,女孩就問男孩,你說這根羽毛,是屬于誰的呢?羽毛記住了這句話,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尋找之旅,它遇到了一種又一種、一只又一只鳥,可是那些鳥都告訴它,它不是自己的,后來,它遇到了云雀,云雀特別特別好。云雀對羽毛說:“你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幫助你,滿足你一個愿望,我可以把你帶到高高的天空,因為我是這個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于是它就銜著這根羽毛,一個勁兒地往高空飛去,然后她張開嘴巴,放開羽毛,羽毛就悠然飄落。云雀一路相伴,這根羽毛落在了一座山的山頭,巖石上站著一只鷹,羽毛無緣無故地覺得它是屬于那只鷹的,于是它就問鷹:“我是你的嗎?”可是那只鷹的注意力正在前方,前方的天空飛著一只鳥。羽毛說:“啊,我認識它,它是云雀?!彼脑掃€沒有說完,鷹就起飛了,不一會兒,天空就傳來了一聲凄厲的叫聲,兩滴血從高高的天空墜落下來。羽毛就在心里呼喚:“風啊,你把我吹走吧!”來了一陣大風把羽毛吹了下來,羽毛就在峽谷里盤旋,盤旋,最終落在了一塊草地上,一連許多天過去了。這天早晨,陽光燦爛,一只母雞帶著一群小雞來這個地方覓食。歡樂祥和的一家子,這個情景非常非常地動人,羽毛就在想,其實在地上也是挺好的,它就想問這只母雞:“我是你的嗎?”可是它已經沒有勇氣了,溫暖的陽光下,那只母雞展開了翅膀。我們發(fā)現(xiàn)它的翅膀上,缺了一根羽毛。那么那根羽毛也許是這只母雞的,也許不是。這是我?guī)啄昵皩懙囊粋€圖畫書本子,我還寫過《夏天》,寫過《煙》,等等?!断奶臁泛汀稛煛芬彩翘摌嫷漠a物,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美妙,有無限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
⑤大家想一想,造物主在把這個星球交到人類手上的時候有《荷馬史詩》嗎?有《蒙娜麗莎》嗎?有《英雄交響曲》嗎?沒有,如今我們已經創(chuàng)造了一個碩大無朋的精神宮殿。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個星球上最高的文明。
⑥我來講第三個故事。我有一部2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火印》,我現(xiàn)在要告訴你們的是這個長篇小說《火印》從何而來。你們大概不可能想到,它居然是從蕭紅的一個短篇小說而來,這個短篇小說叫《曠野的呼喊》。在這個短篇小說里頭,蕭紅用幾十個字描寫了一個場景,說有兩匹馬朦朦朧朧地跑了過來,這個主人公就想:這馬是誰家的呢?他原本猜測這馬是有人到這個地方串親戚,韁繩沒有拴牢,馬跑掉了。他就想等那馬跑過來,把它們抓住。那馬果然跑了過來,他伸手就去抓它們,但是伸出去的手馬上收回來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有匹馬的身上,蓋有日本軍營的火印。蕭紅用這幾十個字,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有何用意,我至今也不太明白,可是就是這幾十個字引發(fā)了我一部2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火印》。一個作家會被經常問:你的靈感來自于何處?我對靈感的定義是:所謂的靈感,就是C。
⑦我回想一下我當時的寫作過程,就是這幾十個字,激活了我的閱讀記憶,我就想起一本書,這本書是說“二戰(zhàn)”的時候,日本軍隊的虐馬行為臭名昭著。我又想起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馬》,是介紹世界上各個品種的馬的。我又想起了許多許多與馬有關,以及許多許多看似與馬無關的書,而這些閱讀記憶聚集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場巨大的能量反應 一個關于“二戰(zhàn)”、關于馬、關于一個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就在記憶的誨洋中,像冰山一樣露出了水面。
⑧靈感一定是來自于知識的,一個沒有知識浸潤、沒有知識武裝的大腦,是不可能有靈感的,也是不可能有發(fā)現(xiàn)財富的眼力的。有多少知識,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第一個故事,說的是 A ;第二個故事,說 B 。那么這兩個故事所隱喻的兩個道理,如果沒有第三個故事所折射的那個道理作為前提,那么前兩句話基本上就是無法落實的空話.
(曹文軒/文,選自《小品文選刊》2018年第9期,有改動)
1.作者通過三個故事,講述了三個文學道理。請用一已的話慨括出來,并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第一個故事(A):
第二個故蓼(B):
第三個故事(C):
2.第⑤段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第⑧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加點的詞能否去掉?請說說你的理由。
4.文章結尾說:“那么這兩個故事所隱喻的兩個道理,如果沒有第三個故事所折射的那個道理作為前提,那么前兩句話基本上就是無法落實的空話?!蹦闳绾卫斫膺@句話的作用?
【參考答案】
1,第一個故事(A):財富的發(fā)現(xiàn) 第二個故事(B):虛構對文學的意義 第三個故事(C):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爆發(fā)(答題提示: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作者在敘述完一個故事后,一般寫有對此事的看法,找到相關的句子,概括作答即可,) 2.畫橫線甸子運用了擬人、排比、設問、比喻的修辭手法,賦予大自然人的行為,三個問句緊密相連,自問自答,把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明比作宮殿,增強了語言的氣勢,生動彤象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強調了這個世界的美妙和有無限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答題提示:此題考查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理解,一般可以用“修辭手法+簡析+效果和作用”的格式作答。) 3.不能去掉。“一定”有“必然”“確實無疑”的意思,強調知識的積累對于獲得靈感的重要性+和前后文有緊密的聯(lián)系,去掉后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了。(答題提示:此題考查詞語的表達效果,作答時先解釋詞語的本義,再說明詞語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最后陳述自己的觀點或理由。) 4.①結構上,照應文章開頭,首尾呼應,收束全文;②內容上,突出了作者所講的三個故事的邏輯關系;③主旨上,強調了知識積累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主旨。(答題提示:此題考查結尾的作用,結尾的作用一般從結構、內容、思想等方面考慮,需要結合具體內容概括作答。)